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继清 《神州》2012,(26):191-191
在刚结束的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郭喜珍 《沧桑》2009,(4):164-165,180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若干对策,最后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秀梅 《神州》2011,(7X):194-195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几代领导人对此也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文公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曾说过:  相似文献   

4.
孙京江 《沧桑》2011,(1):132-133
高校大学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方式,高素质的大学生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在大学招生连年扩招的形势下,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探求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大学培养单位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大学生教育,改革培养模式,对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以及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在简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约因素,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和途径,以期加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夏青 《沧桑》2014,(1):163-16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在简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约因素,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和途径,以期加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7.
武志荣 《神州》2012,(15):355-356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  相似文献   

8.
李方 《神州》2011,(9X):235-235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7,(4)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演进,创新驱动成为国家之间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是创新驱动的主要载体和微观承担者。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型企业成长对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有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速度落后的局面。结合当前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趋势,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创新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园区聚集模式和平台经济模式下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姜曙光 《神州》2013,(36):189-18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主体认识和自主创新的源头工具。创新思维先行,而后是设计,创新思维方法本质理论为切实从源头上掌握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创新性思维的特征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如何开发创新性思维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新全 《神州》2012,(6):344-344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一、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二、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三、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四、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相似文献   

12.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民族灵魂的主要载体,是当代各国最宝贵的财富。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创新人才的背景下,深刻分析大学生创新协作团队成员所需素质,有助于充分发挥团队成员作用,使其优势最大化,提高整个大学生创新协作团队的整体绩效。一、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协作团队成员素质研究背景高等院校是我国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高校的一项重要任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他洞见先进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努力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回顾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自主研发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实践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4.
《文史春秋》2010,(1):F0003-F0003
<正>一、建立完善广西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广西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已认定了19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78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两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英 《神州》2012,(35):94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决策。胡锦涛主席多次提到: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对于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寄于厚望。为了培养中、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建立有实力的创新团队,以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为载体,以各类竞赛为助推剂,培养中、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林超 《神州》2012,(25):51-51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作为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阐述了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对高校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7.
创建研究型大学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实现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要求。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广大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学术成果水平,推动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爱花 《神州》2012,(27):154-154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由此可知,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相比,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自新课改以来,  相似文献   

19.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首先强调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发展教育,必须推进教育创新,发挥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使我国能站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潮头,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相似文献   

20.
李姗 《神州》2012,(33):127-127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作为一项特别安排,前往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的私人住宅进行了探访。按照中国的传统,家访是一种很高的礼遇。胡主席对盖茨先生的家访之行既体现了我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也表达了我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中国将用15年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