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初美国海军战争计划局长、海军上校罗亚尔·E·英格索尔秘密访问伦敦,与英国同行进行了为期13天的英美海军参谋会谈,双方达成的“会谈记录”,是关于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时两国海军采取联合行动的非正式协议,它探寻了双方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协同战略的初步基础,揭开了英美在未来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军事合作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1935年6月,英国在欧洲局势日紧的时候同德国缔结了海军协定,这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长期以来,对于英国缔结此协定的动机、其外交政策的走向及此协定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试图围绕《英德海军协定》作出几点考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进入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动荡。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世界各地受到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远东和欧洲。在远东,日本一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刘素清  张勇斌 《沧桑》2012,(1):44-4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提议召开太平洋会议,因在华盛顿举行,亦称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战后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国战列舰比例为5∶5∶3∶1.75∶1.75,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并能够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美国海军力量的上升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联邦海军在美国内战中担负着打击叛乱势力和防范外来干涉的双重任务。尤其是在内战初期陆上战局不利、存在明显外来干涉危险的形势下,联邦海军有效地发挥了其国防屏障作用和战略威慑功能,在遏制英国干涉图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把握住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以技术创新弥补整体实力的差距,是联邦海军反干涉战略得以成功的前提,战略的内核则体现为立足本国国情、实施积极防御和有限威慑的务实路线。  相似文献   

5.
于放 《中国钱币》2013,(4):78-80
理查德·怀特,英国人,1931年生,出身海军世家,1944年起作为皇家海军年轻的见习官,在超过5艘的远东战舰服役.1960年,他在香港收集了第一枚中国银币,从此开始了40多年的集币和研究生涯;1970年,他从海军退役成为女王的外交信使,有更多的机会往来于香港和北京,在此期间,他开始了对中国近代铸币的研究和写作. 本书并不是一本专著,而是作者自1974-2003年在英国各钱币学期刊发表的37篇论文的合集,包括《钱币学年鉴》(Numismatic chronicle),《钱币界》(Numismatic circular)等杂志,并有4个附录提供相关的原始资料,另有一个附录论及英国1848年为纪念中国帆船"耆英号"(keying junk)访英而发行的纪念章.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英国所一直坚持的"光辉孤立"政策受到挑战,尤其在远东问题上,英俄矛盾不断加深,迫使英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在欧洲寻找盟友无果后,英国最终选择和日本走到了一起,这在当时看来既是英国外交战略的巨大调整,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契机。在英日同盟的背后有诸多原因导致其形成,而最后又不可避免的促使其解体。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13,(4):89-91
清政府在庚子事件后,痛定思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大新政,其中尤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甲午、庚子赔款令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集中财力发展海军。这时,美国为了谋求远东利益,主动凑向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海军建设帮助,意图发展出美德中三国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8.
文史快车     
《文史天地》2013,(4):89-94
影像站1910年代的中美海军同盟清政府在庚子事件后,痛定思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清末大新政,其中尤为重视海军的建设。但是甲午、庚子赔款令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法集中财力发展海军。这时,美国为了谋求远东利益,主动凑向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海军建设帮助,意图发展出美德中三国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国力的裹退,“光辉孤立”已无法再维持下去。俄、法、德三国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1900-1901年的远东危机进一步恶化了英国的处境,有关中国问题的解决,主要依据了俄、法、德三国的利益。在俄国加紧对中国北方扩张和俄、法、德三国联手的情况下,保全利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寻求盟国。远东危机最终推动了英国与日本结盟,此举标志着“光辉孤立”的结束。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前十年间英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和政策萨本仁本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英国在远东对日本,在欧洲对德国,在地中海地区对意大利奉行全球绥靖战略,而对日绥靖的起始早于对德、意的绥靖,终结也晚。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英国实行旁观袒日的政策,纵容日...  相似文献   

11.
1939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又不愿与日本走向军事对抗,因而推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主要是道义上的支持),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表象上看,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的背后,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英国因其自身在远东实力不足,迫切希望与美国采取联合外交行动,抑制日本。美国在远东利益较少,且受国内孤立主义影响,只同意英美各自对日采取平行的外交行动。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中日战争爆发初期英美不同政策、立场以及英国在中国、日本之间交涉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战略与甲午海战苏小东在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中,海军威慑始终是核心内容,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全面考察李鸿章创建和运用近代化海军的过程,就会发现,他的海军威慑思想不仅在指导海军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海军的战略运用,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4.
正在今天,稍有军事常识的中国人都会知道一个名词——海军战略,即国家统筹海军建设和作战全局的方略。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军战略在中国的军事生活中却不失为一个生冷概念,是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中国海军战略,将海军战略理论正式写入中华  相似文献   

15.
英布战争期间,德国奉行中立政策,严格约束本国官员、商人行为,拒绝援助布尔人和参与俄国所主张的集体干涉行动。德国中立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是出于所谓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借助中立,德国暂时性地获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独占西萨摩亚,强化了太平洋地区的影响;顺利通过海军法案,加强海军建设,加速世界政策的执行。但是中立也加重了英国对德国外交政策的怀疑,加深了两国间的不信任感。德国谋求实现与英国合作的计划破产,俾斯麦所担忧的两面夹击状况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高峰 《环球人物》2013,(3):77-78
做过船员,当过雇佣兵,曾是李嘉诚左膀右臂很快,索马里护航舰队就要迎来它的新朋友了——一支由英国人创建的海军舰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私人海军。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支私人海军将由一艘万吨级的母舰和多艘高速武装快艇组成,艇上还装备了M4步枪、狙击步枪等近战武器。这支海军的指挥官  相似文献   

17.
巨文岛事件是英俄殖民争夺在东亚的一次交锋,英国占领巨文岛,目的在于牵制俄国兵力,以获得与俄在中亚对峙的优势;俄国抗议英对巨文岛的占领,是为了清除其实现远东政策的障碍;清政府居间调节,充分体现了其"以夷制夷"政策的运用。巨文岛事件始末,暗含了三国在朝鲜半岛各自的战略诉求。  相似文献   

18.
张皓 《史学月刊》2023,(10):44-56
近代以来,英国、印度本着其争夺中亚细亚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企图吞并锡金,锡金问题由此产生。英国通过《中英藏印条约》竭力剥夺锡金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地位,清政府被迫承认锡金变为英国“保护国”。同时,英国以分水岭为界竭力割占与锡金北面、东面毗邻的中国领土,取得锡金方向对中国的交通战略态势。尽管如此,锡金仍然保持与中国的传统联系,中国的西藏地方政府坚持传统边界线并按此修建道路里程碑,多次要求归还锡金;国民政府也曾计划通过废除《中英藏印条约》以收复锡金。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利用1949年至1950年中国局势的变化和远东格局的演变,分三步走吞并锡金。中国政府批评印度吞并锡金,但是一时无暇顾及。这样,锡金问题成为中印两国关系发展中的外交交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英国与中国的法币平准基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对中国平准基金态度的演变 ,也是英国在远东与日本矛盾逐步激化、对华政策逐步趋于积极的过程。 1 93 5年中国实行法币政策时 ,英国没有加入中国平准基金。 1 93 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 ,英国对该问题仍持消极态度。随着远东局势的演变 ,1 93 9年英国政府为英商银行加入中国平准基金提供担保 ,1 940年同意英商银行加入乙种平准基金 ,1 941年英国财政部直接供款加入中英美联合平准基金。 1 945年中英美平准基金的解散 ,则标志着英国在中国货币金融领域影响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紫石英’号事件",被英国有识之士们概括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海军的最大一次失败",是为"炮舰政策敲响了丧钟";而同时,又被英国人看成是"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是"大英帝国海军的骄傲"。英国的评论虽有褒贬之别,但也批评了炮舰政策在历史上对中英关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