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在咖啡经济形成之前,矿业扩张创造的资本积累,以及引发的商业及银行体系的初步建立为哥伦比亚咖啡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哥伦比亚18世纪就已经引入咖啡树种,但是直到19世纪末期咖啡才成为哥伦比亚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本文认为,1920年代后,在国内外有利的条件下,哥伦比亚咖啡经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咖啡经济的扩张与繁荣不仅有助于哥伦比亚摆脱殖民时期延续下来的前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所创造的原始资本积累,刺激了城市化和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加之,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对工业化的启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纺织业、石油业和食品加工业等迅速建立和发展,使哥伦比亚逐渐走上现代经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伟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该理论提出的理论根源和战略意义,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纺织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从业人数空前增加,清中期以后江南工业更为发达,从业人员也更加众多。根据传统工业从业人口增长这一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标准,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说明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万年间,此后到清末民初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6.
在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兵团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必有之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符合循环经济范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兵团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挥产业集聚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产业集聚在我国发展迅速,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聚使诸多产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竞争力也因此而得到显著提升.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聚密切相关的阶段.本文正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就产业集聚效益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相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 决策。海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西州有效发挥区域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 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英格兰西部诸郡是14至16世纪英国毛纺业的主要生产中心,是英国出口的宽幅优质呢绒的主要产地。西部毛纺业主要是乡村毛纺业。在西部毛纺业中,还较早出现了包买商制度和集中手工工场这些新的生产组织。然而,这个英国“原工业化”的先锋在迈向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却失败了。由于羊毛供应不足和羊毛质量变差,以及东部地区新呢绒工业的竞争,西部毛纺业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它没有引导西部继续向工业化挺进,也未能根据形势变化而转变发展方向、找到新的经济生长点。这个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从18世纪起却成为英格兰最不富裕的地区之一。英国西部毛纺业的跌宕命运,值得我们对“原工业化”论题作多向度反思。 相似文献
10.
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伯重的新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 550— 1 850 )》从明清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实情”出发 ,探讨江南早期工业化问题 ,对引起争议的“英国模式”、“江南道路”、“资本主义萌芽”、“过密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李著的创新 ,并不在于引进新方法或刻意去标新立异 ,而主要是研究视角的调整与思维方式的更新 ,或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经典理论的再认识。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加重视自身历史经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性 ,建立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典范 ,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结构的瓦解,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突发式”的产生,以及乡村棉织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时期,棉纺织业成为跨手工业和民族机器工业的“两栖”行业,成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二元模式的典型。二元模式中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互补,但互补构成两者间关系的主导面。从原始工业化到工业化的过渡具有渐进性和渐近性,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住这个规律,坚持走移植与嫁接并举的二元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农村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后以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造,与农村工业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业化包括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关于农业合作化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可以从发展农村的工业企业和促进农业工业化两个方面来考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合作化应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外早期陶器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世界最早阶段陶器的探索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在亚洲的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西亚、北非等地区都发现有早期陶器遗存。这些陶器都具有器类单一、器形简单、火候较低、胎土中夹有羼杂物等特征,表现出早期陶器原始性的一面,但又各有特点,说明在陶器起源阶段,世界各地的经济形态及其发展水平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虞和平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是目前用“现代化范式”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规模最大、内容最新、分量最重的研究成果。该书以“工业化、民主化和民族化”为核心概念,以“两大模式三条道路四个阶段转换”为线索,纲举目张,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在理论架构方面,该书对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现代化启动的动力;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外资引用问题等,都有深刻剖析,发人深思。与此相对的是,学术史回顾、某些史料的真伪甄别、选题狭隘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5.
16.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3,54(4):445-456
Two prominent Western observer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ussia and China evaluate and supplement the preceding paper (Malle, 2008), which compares the two economies by tracing their evolution from central planning to market-oriented systems. While in general supporting and agreeing with the premise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at paper, albeit pointing out some instances of disagreement, the authors add observations on the preconditions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on the political context and framework of the transitions, as well as benchmarks for measuring China's success, and reasoned observations on the latter country's policies and sustainable growth.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安南之役"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之役”是清乾隆年间中、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文章从“安南之役”发生的背景、“安南之役”前期进军顺利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安南之役”的性质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安南之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安南之役”是清朝为维护中、安宗藩关系发动的战争,并非清朝对安南的侵略,它也未从根本上影响以后中、安关系的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展开了全流域、多目标的全面治理,从而迈出了根治淮河的第一步。当时的治淮工程,具有质量较好、速度较快、费用较省、效益较大等特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的实践,其经验与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侨管理工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实行了以“赶、挤”为主的管理政策;对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侨民实行了较为温和的管理措施;对日本侨民实行在自愿的基础上遣送回国。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外侨管理工作是成功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意图,维护了新生的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公安外国人事务管理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俄关系的发展史上,1992年是关键的一年。在从中苏关系顺利过渡到中俄关系后,由于俄罗斯在1992年上半年推行全面倒向西方的“一边倒”政策,造成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失衡,中俄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同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另一方面,俄罗斯外交也做出了调整,提出了既面向西方、又顾及东方的“双头鹰”政策,朝着有利于中俄关系的方向发展。因而,尽管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并未对中俄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使1992年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承上启下”的一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