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2.
1987年6月29日,北安市城郊乡长青村农民李清海、王德江、孙柏林在趟地时,发现1方铜印,并主动将其送交市政府。该印印面近正方形,为6.1×6.2厘米,通高5.1厘米,印钮为梯形,高3.4厘米。印文为九叠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图一);印侧分别刻有:“系蒲与猛安下”(图二,右)和“曷苏昆山谋克之  相似文献   

3.
王辉 《文物》2001,(12)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有近年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出土的秦封泥数百枚,其品相之好,远在已公布者之上。今选出其中10枚,略加考释。 1.采青丞印(图一∶1) 采,摘取。《说文》:“采,捋取也。”段玉裁注:“《大雅》曰:‘捋采其刘。’《周南·芣苢》传日:‘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训也。……此俗字手采作採,五采作彩,皆非古也。”青,为青色矿物颜料。古代金、锡、丹、青都由国家开采、收藏,有官员主持其事。《周礼·地官·卝人》:“卝人掌金、玉、锡、石之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巩县文物管理所旧藏一方金代的铜印,青铜铸制,方形,印面为7×7厘米,厚1.5厘米,通高4.5厘米。正面印文为阳刻的八叠篆书:“义军都统之印”。背面中心有一个上小下大的不规则的长方体纽,纽的左右印背上凿款:“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行部造”。《金史·兵志》载:“凡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置万户,万户之上置统。”可见,都统  相似文献   

5.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6.
1978年冬,襄城县范湖公社秦寺大队女社员秦云霞在秦寺村东植树造林时,发现铜印一颗,正方形,九叠篆。文曰:“征行万户之印”。印边长六厘米,长方形纽,印厚一厘米,通纽高三厘米五,重(市称)八两二钱,背面无文字。万户之职,金、元两代均曾设置,此印的形制与《金史》“印制”之规定基本相符(除重量稍轻外)。当为金代遗物。  相似文献   

7.
西汉“昌平家丞”印,渭南郭西刘村出土。印面为正方形,通高1.9、边长2.3、厚0.9厘米。瓦钮,径1.5厘米。现藏渭南市博物馆。《文博》1987年第二期左忠诚先生《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文重点介绍此印。然误释为秦“昌平冢承”印,考释亦有严重错误。1988年第一期张涧苇同志《‘渭南市博物馆收藏七枚秦汉铜印章’辩误》文指出左文之失,然于“昌平”地望,印章断代等问题或有错误。1988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秦汉考古》中该印释文、年代基本延袭左文之误断。兹不避简陋,重新考证,以免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8.
1991年3月,登封县君召乡群众在挖林沟时出土一枚铜印,方形,边长2.3×2.3厘米,体厚0.9厘米,通高2厘米,带孔半圆钮,印文阴刻隶书“别部司马”四字(见图)该印现收藏县文物局。“别部司马”为汉代武官名,位在大将军之下,属副将。《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印章中,有几方汉代时期的县级官印,是当时一些“县令”和 “县尉”的遗物,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归德尉印”。印为正方形,边长2.3厘米,通高1.8厘米,瓦形钮,铜铸。印面为阴文纂刻“归德尉印”四字(图左上)。  相似文献   

10.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11.
洛阳博物馆藏印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洛阳博物馆征集到几方印章,均未见于著录,兹予以介绍,且略加考释。一、“魏匈奴率善仟长”印(图一:1),篆书白文。系洛阳市第五中学朱黎明同学于1982年6月捐献。此印铜质,通高2.6厘米,印面长宽均为2.3厘米,厚0.7厘米,驼钮高1.8厘米。据说此印偶得于义马市北郊田野中。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汉末袁绍曾“矫制赐蹋顿、(难)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注引《英雄记》曰:“始封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用能悉乃心,克有勋力于国家稍受王侯之命。”曹魏时,曹操留南单于居邺,待遇如列侯,子孙世袭。同时分其民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部立贵族一人为帅,居住在并州一带。又魏策封异国的官职名号则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  相似文献   

12.
拙作《〈诗经〉逸诗考》曾刊于《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由于见闻有限,颇有疏漏之处,特作补遗如下。一、增补逸诗十八条《论语·子罕篇》载:“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但未明言为《诗》。据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篇》载:“《诗》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恩,室是远而。’”又据《昭明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论语》曰:‘棠棣之华,偏其反而。’何晏曰:‘逸诗也。’”故知《论语》所引为逸诗。  相似文献   

13.
纸的别名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同时又是书写和印刷书籍的主要材料.由于文人学士钟爱纸,所以历代给纸起了许多雅致的代称:1.赫蹄《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传》:“(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颜师古注:邓展曰:“赫音‘兄弟鬩墙’之‘鬩’(xi隙).”应劭曰:“赫蹄,薄小纸也.”可见,“赫蹄”是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辽宁省建平县先后发现四方金代官印,兹分别介绍如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教正。一、“提控之印”该印是1976年春建平县农场平房分场兰家园子北队社员,在汉代长城燧台遗址北约五百米处种地时发现的。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8厘米,厚1厘米。长方梯形印钮高4、厚0.5厘米,重740克。印面篆刻九叠阳文“提控之印”(图一,1),印背右上方阴刻一个“上”字。查阅《金史·兵志》知,提控为金代末年义军的官名。金代后期有“义军制”。《金史·兵志》上曾有记载:“元光间,时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韩三》有一章,文字不长,但错乱得非常厉害,几乎不可卒读。这一章的原文是: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秦王说之。韩侈在唐,公仲珉死。韩侈谓秦王曰:“魏之使者谓后相韩辰曰:‘公必为魏罪韩侈。’韩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约事。’使者曰,‘秦之仕韩侈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韩侈之秦,秦必弗入,(入)又奚为挟之以恨魏王乎?’韩辰患之,将听之矣。今王不召韩侈,韩侈且伏于山中矣!”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权也:令安伏!”召韩侈而仕之。  相似文献   

16.
1987年5月,宝鸡县阳平镇村民给县博物馆交献铜印一枚。方形龟钮,边长2.3厘米,通高2.2厘米,重50克。印面篆刻阴文:“天帝使者”四字(见图)。据交献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河南省有关文物部门征集到一批铜质官印,现介绍如下: 1、“别部司马”印两方,形制相同。印均呈正方形,鼻纽。印面阴刻篆书“别部司马”四字(图一:1、2)。印面2.4×2.4、通高2厘米。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冬天,江苏省东海县曲阳乡在曲阳古城内出土一方汉代铜印.此印通高2.2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3厘米.坛钮,钮成半圆柱形,钮座高1.1、长1.6厘米.主体呈梯形,上部边长2.1厘米.印面阴刻篆书“军假司马”四字.“军假司马”,汉代官制.《续汉志·百官志》载“顺帝即位……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年,阿城县旧物市场的同志在回收废铜中捡出一方铜印,交县文物管理所收藏。该印为正方形,边长6.4、厚1.3厘米,长方钮,钮顶平面长3.4、宽0.9厘米,印通高3.7厘米,重1市斤。印面为汉字阳文篆书,其文为“天字号行军万户所印”九字(见印模)。印背无年款,左侧镌楷体“万户印”三字;印钮有一“上”字,以示印的倒正。原来这是方百年前已发现的古印。据《宾县县志》记载:“(宾县)城南八十五里松峰山,清光绪初年道人赵玉德掘得古铜印一方,方形,铜把,酷似今县政府印状。其印文近中国篆书,细辨中末两行确为‘军民万户印’五字,馀不可识。背上刻中文‘万户印’三字,人莫知何代也。惟道人珍藏,其秘虽故相识不与出示,谨印具模型附后”。又云:“考《金  相似文献   

20.
最近,江苏省太仓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方明代篆印,这方印的作者是明代太仓籍书法、篆刻家赵宦光。本文拟介绍此印印文和边款,並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该印印石为寿山石,呈暗红色,质地较细腻;印面为3 × 3厘米,印高4.4厘米;印文为”穷且益坚”;白文,留边线。(见附图)印边四周刻有行书边款,文曰:“予口口志颇能甘贫境虽穷而气则壮似有合口子安之句爰以之摹印而聊以自慰云 时天启口年莫春 赵凡夫。”(附图二,见141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