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彦周 《江淮文史》2002,(2):170-174
安徽的史工作,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上一世纪90年代之后,有了非常突出的进步与发展,安徽历史研究尤其是近、现代史的研究与评价,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后来研究安徽历史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方面除了省内史学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努力外,省政协史委员会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江同志一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了晚年却又涉足文史领域。最近,他的部分文史作品已结集出版,名《文史杂论》。(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颇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内容,这里且写一点我的读后印象。  相似文献   

3.
戴健 《江淮文史》2013,(4):167-168
《江淮文史》创刊20周年,可喜可贺!从创刊号起,我就是她的作者,也是她的忠实读者。这是一份有着政协和统战特色,立足安徽地方史,又放眼全国的,读者所喜爱的杂志,我们自己的杂志。20年来,我从中获益匪浅,也想为她的发展尽点绵薄。回望她自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历程,我以为她一直守望着——惟史选文弘扬主旋律,坚持选取"三亲"史料,把真实的可靠的信史刊发出来传播出去,这是《江  相似文献   

4.
谢泳 《江淮文史》2013,(6):165-166
近几年来,每有朋友问我,现在有什么好读的文史杂志,我总是随口就说《炎黄春秋》、《同舟共进》,然后再加一个《江淮文史》。前两家知名度很高,而《江淮文史》知道的人还不多,但经我介绍,很多人也找来一读,读后连呼好杂志!好杂志!  相似文献   

5.
本人是学地理学及人类学的。文史知识较差。但由于工作关系,每有求于文史馆专家们。五十年来,关系密切,如我们搞广东灾害性天气研究,珠江三角洲河道变迁等项目,都得到文史馆专家们大力支持,如文史馆出版的《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57版)一书,正是我们需要的主要参考书。三角洲水道变迁课题,更承老馆长胡希明同志介绍黄良、朱庸斋、李曲斋等老专家指导,使国家任务完成并得奖,根源实在文史馆诸老也!故余及吴壮达教授心中常怀感激之情。故当您馆创办《岭南文史》时(1983)即已试向贵馆投稿,即向德高望重诸老求指点之意。余自计1984年即投稿至今…  相似文献   

6.
<正>转眼间,我与《江淮文史》“相识”二十多年了。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新安晚报社当记者,分工跑政协,经常在一些会议上看到《江淮文史》。说是文史杂志,所刊文章却从不“掉书袋”,总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缘分由此开始,后来我不仅有机会成为《江淮文史》的作者,而且多次当上《江淮文史》的“红娘”,挖掘、推荐了一批颇获好评的稿件,共同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新添了小小的注脚。  相似文献   

7.
翟华丽 《民俗研究》2005,(2):245-249
曾在《历史知识》1981年第六期拜读过方诗铭先生的一篇文章,名为《顾颉刚先生与(文史杂志)》。文章陈述了《文史杂志》办刊的艰辛,并且不无遗憾地告知《文史杂志》六卷由于“十年浩劫,保存下来仅是第六卷第三期一册了。这一册可能是海内孤本”,可见《文史杂志》六卷之稀有珍贵。  相似文献   

8.
《江淮文史》2013,(5):168-168
江淮之间曾经上演过许多历史大剧,这块土地蕴藏着丰厚的历史资源。这几年常看《江淮文史》,编得大气,常有新材料、新观点在这里呈现,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 《文史月刊》2002,(1):64-64
此前,我只知道抗日战争时期贺龙率一二0师奋战于晋西北,却不知贺龙还在冀中平原挥师于虎狼群中。在2001年第9期《文史月刊》上,有一篇《贺龙警卫员忆贺龙》的文章,讲述了1939年初至8月贺龙在冀中打击日本侵略者连战连捷的经历。读罢此文,使我想到近十几年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1.
我们每到一处旅游,都希望能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名胜古迹、乃至名优特产等情况,这时,如果你的手中就捧有这样一本图并茂的图书,看完后并亲自前往游览,而后,你从中获得了心旷神怡、记忆深刻、精神振奋的深切感受,可以说你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的旅游。  相似文献   

12.
享誉世界的敦煌学专家、中国油画艺术的开拓者、著名艺术教育家常书鸿先生,一生执着于艺术,为保护敦煌文物、弘扬祖国文化而奋斗不息。通过常先生自传体回忆录《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可以解读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使后来者获得有益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3.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3,(3):167-168
以文会友也好,因缘识荆也罢,凡事大多讲"缘"。我与《江淮文史》结缘,缘于一个字"根"——我系安徽无为人。一个人对故乡的感情是打上终生烙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或只稍逊于父母。因那也是一种文化与亲情上的认祖归宗。记得52年前,我在山  相似文献   

14.
<正>我与《江淮文史》结缘,从她创刊就开始了。30年来,对《江淮文史》来说,我分别充当了“三者”的角色。一是“读者”。30年前的一天,省政协的一位领导同志,知我喜欢历史,特地让人送我一套书,是当时很热门的蔡东藩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同时还带来一本杂志。开始我对这本杂志并未引起注意,只是有一天,读书之余随手翻了一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不忍释卷,一口气读完。那个年代,各类刊物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文史类的刊物,虚无历史有之,哗众取宠有之,粗制滥造有之,真正让人爱看并且耐看的不多。而《江淮文史》,从面世第一期起,就以清丽脱俗的风格,引起社会上的注目。她既有史论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活泼,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作为安徽文史工作者的伴侣,《江淮文史》不知不觉中已陪伴我们度过30个春秋。孔子说:“三十而立。”可《江淮文史》的“立”却没有按部就班,而是早在1993年创刊亮相之初,便以自己的独特面目在众多期刊中别开生面,展露亭亭玉立的神采。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09,(3):93-93
盛世立说,修文传世。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贵阳文史》杂志创新定位,提出名人办刊,名人文化,名人经济新理念。自2008年12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邀请全国各级政协委员和广大读者先后分别把自己在改革开放中感受较深的亲历、亲闻、亲见的故事,撰写3000字以内的散文及刊登在本刊的“有奖知识竞赛表”寄邮政编码550002,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教师梦》是钱理群先生的教育讲演录,书里收录了钱先生的十二篇与教育有关的讲演稿,内容涉及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农村教育理想和打工子弟教育问题,教师的工作方式与精神追求等许多方面。手捧《我的教师梦》,看着封面上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钱老,想象着他在讲坛上深情演讲的样子,我的心里充满了真诚的感动。感动于这位尊敬的老者对教育无怨无悔的追梦旅程,感动于他对农村教育、对打工子女教育的真切  相似文献   

18.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1,(1):175-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的注意力在当时文学的批评方面,偶然间读到了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的《信仰与文化》一书,顿时在我眼前展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文化研究,但老实说,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学理上的感受与启悟。后来,我以民俗生活和原始艺术研究为切入点,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文化研究上。  相似文献   

19.
前日偶翻及孙海芳送来2012年底出版的新作《这些字,那些事》,便被文中的故事打动。首篇"祖"字中,孙海芳试图用一种轻松、他者叙述的方式,讲述祖辈们沉重、坎坷的一生。谈及祖父,多从自己个人的体会入手,对于祖父的生平经历,作者言都是道听而来:"我对老汉的印象是小时侯的冬天,天气很冷,爷爷总是把我的手放到自己的手心里,还用土土的兰州话说:‘我给我的娃焐一会。’"这是一位极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年末,吾友孙海芳新作《这些字,那些事》经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获赠时,她说:"我选了40个汉字,串联了自己的一些小经历,小想法,多提意见。"昨日挑灯夜读至凌晨,虽不敢说是字字珠玑,确是句句诚朴、毫无造作。细细思量,权且将此书归为"文化散文"较到位。《这些字,那些事》是孙海芳借用40个汉字的出处、引申、演变,将她生活、工作经历的片段乃至兰州的一些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