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平 《沧桑》2010,(6):16-16,48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繁荣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同时,技术创新是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繁荣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同时,技术创新是区域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姚丽斌 《人文地理》2001,16(3):94-96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文中分析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两种认识误区:不计自然成本的经济增长决定论的发展观念和消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零增长观念。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采取节约型资源战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田里 《旅游科学》2007,21(3):44-51,71
本文按照影响并约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层次关系,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分为3个体系:基础体系、协调体系和潜力体系;并应用这一模型对云南省的3个主要旅游目的地进行量化评估分析,从因素结构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剖析了云南3个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和所处阶段.  相似文献   

5.
郝丽莎  赵媛 《人文地理》2006,21(1):85-88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和综合集成法为指导,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重点转向沿江区域的大背景下,针对沿江区域的资源属性、产业结构与发展阶段,以南京为实证,构建了南京沿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其框架结构为目标子系统(沿江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中央处理子系统(资源协调开发、产业协调升级、空间结构协调优化)、支持子系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环境建设)和约束子系统(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并阐述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与运行流程,以期为推进长江三角洲沿江区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6.
刘勇 《攀登》2013,(3):88-91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子系统之间的良性耦合,而确保耦合后系统运行顺畅,效益增加等目标实现又需要合理构建耦舍机制。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系统耦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机制构建内容包括耦合方式选择、耦合载体选择和耦合控制等,以提高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质量和运行效率,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旅游-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桂林市进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桂林市旅游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波动性较大;生态环境综合序参量在1990~2000年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2001年后发展趋势有所下降。旅游-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处于颉颃状态,协调发展的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系统耦合协调类型正在以旅游发展超前型,逐渐演变为经济发展超前型。  相似文献   

8.
论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晓 《人文地理》2005,20(1):126-128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环境多样、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水平区域差异大的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的优势,论述了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指出中部地区是: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食品供应基地;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水源地、③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地,④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枢地带。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崛起必须是全领域发展,在开发西部地区的同时,必须把中部地区的开发提高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功能,进而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植斌 《人文地理》1998,13(4):70-74
本文研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构、功能,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认为可用区域发展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和预警。  相似文献   

10.
中日环境合作现状与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两大热点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已把整个人类置于全球环境的摆布之中。中日两国随着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加强,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有了相互合作的需要。本文分析吉林省同日本的环境合作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省积极发展扩大同日本环境合作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苏北与苏南的对比分析、资源环境现状与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以及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评价,表明苏北资源有较大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具有对区域发展的较强支撑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承载能力下降过快,环境负荷过重,问题较多,已构成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与限制;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快,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不够协调。提出了资源环境系统调控与支撑能力建设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忠祥 《人文地理》2002,17(1):39-42
本文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由掠夺式向互为报复式演进的过程、原由及危害,剖析了回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子,即:生活贫困及生产方式的落后性,人类自身生产及人口素质的低层次性,区域文化的封闭性,生态环境的逆展性。并针对上述因子,提出了改善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地域文化建设,积极进行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玉英 《攀登》2011,30(6):92-94
加快青海生态经济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青海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经济。同时,依托青海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青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宝三 《攀登》2000,19(4):54-59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同志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三者的关系。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对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其不仅引起并加剧经济波动,导致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罗宁 《区域治理》2022,(4):17-20
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基地,旨在通过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相互和谐.实验区的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仍然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能力建设滞后等方面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  相似文献   

17.
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筱鹏 《人文地理》2003,18(5):61-64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多元利益主体形成的过程,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均衡的利益格局,制度变迁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民  陈文成 《人文地理》2008,23(2):119-123
区域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PRED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建立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分析福建省1995-2004年PRED各子系统及总系统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对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进行协调性分析,提出协调福建省PRED系统的方法和措施,以达到福建省PRED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旅游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可观的效益,进而产生的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业的要求不断攀升。使得旅游业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更是面临着经济总量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因此探求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颇为重要。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及其丰富,而旅游业又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绿色创效的优点,因此把旅游业作  相似文献   

20.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