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白银是主要货币之一,清政府的收入、支出、储备绝大部分使用白银。由于我国白银流通历代相沿,都由民间自由熔铸银锭,不像铜钱熔铸由国家统一管理,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砝颇有差异,造成了许多复杂问题。而白银流通中的混乱情况,既使官吏役胥有机可趁,苛剥百姓,也给清政府严密财政制度带来一些困难。本专题史料选自  相似文献   

2.
胥吏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现就胥吏制度的几个不甚明确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有关“官”、“吏”、“胥”在职务上的不同,历史上早有记载。国家机关中有决  相似文献   

3.
吏制,即学者所称之吏胥制度、胥吏制度或吏役制度。鉴于吏和役的复杂关系,吏制研究有时又不得不牵扯到“役”的问题,本文统称为“吏制”。“吏(役)”在各级政权机关中的职能无可替代,从大处着眼看吏胥制度的特殊作用,则是在整个官僚结构中形成了一种官员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官、  相似文献   

4.
从南宋义役看江南乡村治理秩序之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海内外学界对南宋义役的认识分歧入手,在摸清义役的实施概况、发展阶段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区分了义役的不同类型,即有民间主导型和政府推广型之别。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从乡村上户、胥吏阶层和地方政府官员在义役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入手,分析了义役败坏的诸般原因。认为民间主导型义役是乡绅集团在差役重压下,试图通过集资助役、自主排役之方式,主动参与赋役征收、地方治安等乡村治理秩序重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正"胥吏"一词在唐代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唐代胥吏,是各级官僚机构中在政府官员领导下负责处理具体政务的低级办事人员,他们是介于官与民之间的行政权力具体执行者。对胥吏制度及胥吏群体生存实态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唐代官吏的分类分层管理、权力制衡机制和政治社会变迁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中国古代学者对胥吏问题的关注始见于隋唐,针对胥吏管理、吏弊等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23,(2):142-149
同治年间休宁粮差大案是晚清时期徽州吏治败坏的集中体现。此案中差役操纵勒索情形极为严重,对百姓危害巨大。官府腐败无能,长时间内无力解决差役危害,死灰复燃、愈演愈烈成为常态。此种局面的形成与清代胥吏制度有密切关系,而晚清徽州宗族衰落,对胥吏失去钳制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唐后期随着两税法的确立以及"量其资产"税收政策的变化,胥吏阶层也逐步庞大,其作用在基层管理尤其是税法执行中得到加强,形成了超过前代,并继而影响后世的胥吏阶层的崛起,而唐后期正是胥吏阶层地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8.
刘涛 《黑龙江史志》2009,(10):52-53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胥吏问题是晚清吏治中的顽症。为数众多的各类胥吏,利用官场信息牟利,利用权力缝隙进行权钱交易,敲诈百姓,贪赃枉法,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败坏了官府的形象。这一问题的产生,表层原因是胥吏素质低下,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实际上掌握了很大权力;制度层面原因,在于政府官员不熟悉业务;各色地方官因回避本籍,不熟悉所治地方风土民情;官场机构叠床架屋,多方牵制,效率低下。更宏观原因,在于其时官制设计过度地堵塞了胥吏阶层的升迁通道,缺失了对这一阶层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留下了普遍性的漏洞。冯桂芬、郑观应、陈炽等人,提出过许多改造胥吏的思想,诸如改变胥吏结构,提高胥吏素质;删削、精简则例,以杜舞弊之门;免除回避旧规,减少舞弊机会;优给工食,量予出身。清政府也在改造胥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直到清朝覆亡,这一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内乡县衙所存遗迹是清末章炳焘时代留下的。清末县衙的东西两路与明代及清光绪重建前大不相同。今天按照明清两代地方志复原的建筑群,不仅与章炳焘所留的清末旧衙署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历史记载中的明内乡县衙也相去甚远。鉴于该衙正成为史学界研究明清官僚政体的新史料,弄清楚它的沿革、遗迹和现状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中国衙署建筑所存遗迹极稀贵,如内乡县衙可反映行政制度变迁者更少,故应特别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明清时期东北边疆城镇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军事斗争的需要 ,明在辽东兴建了大批城镇 ,但至明清之际 ,因后金 (清 )采取了“毁城迁民”的政策 ,明代以来在辽东地区兴起的城镇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至康熙中期 ,辽东城镇仍未恢复元气 ,其原因主要在于大量人口的外迁和清在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相似文献   

14.
河政体制在清代经历了比较完整的兴衰过程,其每一步重要变化均与清王朝的政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清初为稳固政权实现统一计,逐步创设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河政体制,延至中期,王朝渐呈颓势,河政制度亦弊病迭现,至晚清时期,河政体制之命运则为急剧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左右,受咸同战乱之影响,铜瓦厢改道后南河及东河干河机构被裁撤,庚子事变则影响到了河政机构被彻底裁撤的结局。可以看出,急剧动荡的政治局势与缓慢的社会变迁相比更能影响河政制度的命运,反而观之,河政体制的演变亦折射着大清王朝的兴衰存亡。  相似文献   

15.
周予同在清代今文经学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从清代辑佚学成果的间接推动、清代学术的“内在理路”和“外缘影响”等方面来探寻清代今文经学兴起缘由,客观而全面。周予同善于用比较的方法来论述清代今文经学的发展进程和学术特点,反映了周予同精深的治学特点。周予同充分认可清代今文学者的创造勇气、怀疑精神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并肯定其对转变期中国新史学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但他同时也对清代今文学者治学的偏见和该学派的某些弊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抨击,从中反映出周予同真实的史家本色。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外交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1-1892年,以李鸿章为主的清政府官员,一致主张联络罗马教廷,废除法国保教权,稳定中国基督教局势。总理衙门采纳这种主张,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却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扰而未能成功。1892年后,清政府官员对联络罗马教廷的主张发生分化。陈其璋等人建议继续实践,而薛福成等人则认为不能将解决中国教案问题的希望寄托于罗马教廷,主张另辟蹊径。总理衙门的意见与薛福成等人相似,自1896年后放弃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的计划。19021906年,吕海寰等官员发起建议联络罗马教廷的新高潮,但清政府未予采纳。  相似文献   

17.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border trading betwee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shows that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Great Wall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rule other nations like Mongolian; the border trading markets in the Qing were more than that in the Ming, and the folk trading along the Great Wa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e management about the border trading by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embodied in the control of the structure and scale of border trading market and the mutual trading; the trading premise, the market nature, the market value for existence, and the market function of the border trading in the Qing we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ing Dynasty. Translated by Chen Cheng from Qingshi Yanjiu 清史研究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2007, (3): 73–86  相似文献   

18.
科场作弊与反作弊如同魔道竞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关节作弊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本文主要依据清宫原始档案,披陈清代科场上关节作弊的诡秘与泛滥,阐释清政府为防范关节作弊而推出的一系列独特举措,进而透视清政府为打击关节作弊而制定的严厉的惩处律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明朝及清朝关外时期开始,对宝泉局的地位和天命年间铸钱时间进行了新的考证,并找到清朝关外时期从朝鲜进口铜矿的史料。考证了雍正年间在宝泉局一厂外多设四厂的原因,并对五厂的功能加以分析,同时对"宝泉分局"的历史概念进行辨析;最后对以往没有解释清楚的宝泉局撤销时间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后金天聪汗信牌实物文本、档案及《清实录》记载,对清入关前起用信牌的具体时间、背景及信牌内容做了简单地考释,以补实物、档案记载之不足,并试图纠正《清实录》中有关牌文内容的错误记载。同时阐明清朝实施于其所辖蒙古地区的区域法《蒙古律书》(《蒙古律例》)中的某些条文吸收了该信牌文的内容,使之进一步地法制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