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晖 《神州》2014,(9):43-43
在孔子思想中,“直”作为儒家君子人格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倡的是人的真性情,是具有真诚性情感的人格,体现着孔子对人的真性情的强调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春秋之时,史学作为学科远未形诸事实,然孔子历史思想与史学意识则多有表现。孔子伦理观念中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共同体的认识;其以天人、古今、有道无道、文质等相对概念分析概括历史的变化;认同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视其为人文的核心;重视君主及其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敬鬼神而远之,以考量历史及其过程的途径去体贴天命,透散出历史理性;以文化传承者自任,整理、保存并阐发典籍;总结历史,以为救弊方案,体现出明道经世的史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程艳 《文史月刊》2012,(Z3):31-32
德性和规范都是道德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本文从分析孔子德性思想视域中德性和规范之关系的特质出发,并得出结论:德性与规范相比,德出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真正的规范只有一条,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杨和为 《沧桑》2009,(3):129-131
中国是一个崇拜圣人的国度,圣人崇拜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唤之即来的深层文化心态。而当春秋末世,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一代宗师孔子在培养学生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同时,也对超越性的圣人境界作了相应的界定与期许。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圣人观念,即:一是注重修己,具有崇高的德行;二是能博施济众,安定百姓。二者缺一不可,而这就是后世儒家称颂的“内圣外王”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生态问题是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问题。维吾尔族从来都关心生态环境,是一个喜欢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观念。在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谚语中,表现出极为深刻的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有着宝贵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回味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观念意识角度谈中国旅游业的国际接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健 《旅游科学》2009,23(1):74-78
与国际接轨问题是中国旅游发展中一直受到关注但始终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按照本文的理解,问题的根源主要在观念意识方面。本文分析了作为现代旅游观念意识基础的市场观念、人本主义观念、平等观念和法制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旅游主管机构、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对于中国旅游业实现国际接轨的问题在观念意识上存在的差距。本文认为,应当采取“硬”、“软”两方面措施以有效实现中国旅游业的国际接轨,即: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规定权利义务责任,通过宣传和教育普及现代旅游观念。  相似文献   

7.
“君子”最早是作为各级贵族的通称而出现的,后经儒家的极力推崇和宣扬,逐步由统治阶级的专称演变为“有才德的人”,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道德人格的化身。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与“三无”是孔子提倡的完美人生理论,充分表征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儒家通过具体艺术对身心的培育与修养,最终形成的君子人格实际是内在完满的道德与外在形容举止相互统一的善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陈洪澜 《史学月刊》2008,(12):122-124
“君子”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学界对君子概念的讨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君子”时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么,“君子”这个称谓是怎样由指称地位高的人演变成为道德人格的化身呢?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9.
"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他在许多思想领域、理论领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建立起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依归的政治、社会、伦理思想体系;其中他的旅游休闲与积极入世、“父母在,不远游”、“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及“游必有方”、“游于艺”等观念,在生活实践和哲学理念两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旅游休闲观的理论谱系,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最系统、也是最成熟的旅游休闲理论。孔子的观念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旅游休闲实践和旅游休闲理论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日政治哲学之建设,不是全无根基的生造,而是必须立基于传统,在融合中西各传统的基础上,方能有所创新。在这样的视域中,对孔子政治哲学的再审视蕴涵着深根新芽之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宋以后"江南"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直接相关的。首先,农业经济的发达使"江南"成为重农、劝农的"示范"之地;其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加之创作者心目中的江南情怀与意识,促进了"江南"场景的表现与传播;再次,作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隐喻与象征,使"江南"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背后,深刻体现出古人的地域意识与观念。  相似文献   

12.
曾参作为孔子之后的儒学代表人物,全面继承了孔子"学为君子"、"为人孝弟"、"反省内求"等教育思想,阐释了君子人格、孝道、"慎独"等观念,明确了"孝"在儒学理论体系中的实践标准,从道德伦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相似文献   

13.
卢思冰 《神州》2012,(30):6-6
托老师的福,有幸与全班同学一起观赏了电影《孔子》,果不其然,震撼有之,疑惑有之。在我看来,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於他于乱世之中仍然能岿然不动的坚持自己的道,尽管其道不能大行於世,受到种种阻挠,但他仍能焉了推广自己的道周游列国。与他相比,老庄之道是用来明哲保身,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心灵的净土供自己小憩;而儒家之道则是积极入世,以仁礼之制改变社会的动荡纷乱,继而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制社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师德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学而不厌,教法灵活;热爱学生,有教无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师德思想,对于提高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二次战后日本经济的空前发展,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使整个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而且也使日本国民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变化又对日本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生活中心主义一般认为,个人生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和家庭的利害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的生活方式。在日本,随着战败、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追求生活富裕、便利和舒适度等开始在国民价值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生活中心主义得以蔓延。在此情况下,战前、战时的那种“灭私奉公”意识后退,而潜藏于其背后的个人利己主义的世界一举扩大,“灭公奉私”成为支配意识。战后,大多数日本人,比起重视社会的其他  相似文献   

16.
李云 《神州》2011,(4X):52-52,55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位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思想,创办大规模私立学习的教育家。一生大力提倡教育,提出对学生的教育应从“诗教”开始,人格修养的完成阶段应形成于“乐教”,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他对中国音乐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对女性文学创作者的写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使得创作者在对待情感、社会价值及创作本身的态度上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女性文学在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情感诉求的困境、消费文化与创作生产之间的弹性关系,以及"大众化"与底层关怀缺失的矛盾等新的压力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对外观念对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毅鹏 《史学集刊》2003,2(1):30-37
人类明的产生是多元的。工业革命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国形成了带有强烈“自我中心”色彩的对外观念,诸如“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华尊夷卑的化观、封闭自足的经济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对外认知观念等。这种传统的对外观念体系在地理大发现、西力东侵,人类明格局剧变的形势下,障碍了国人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影响了传统世界秩序观的解体和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淡化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延缓了清王朝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发轫产生了巨大的滞阻效应.  相似文献   

19.
牛燕 《神州民俗》2009,(12):15-17
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到了孔子时代,开始礼坏乐崩,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要继承优秀传统;“鼎新”,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以“斯文”自认,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继往开来,全面终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的经典文本。以往人们在谈论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往往语焉不详,未做具体论述。笔者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五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固也 《史学集刊》2008,7(2):12-19
通过考察西汉孔子世系,证明<孔子家语>后序的相关记载比较可信.孔安国生活年代约为公元前149-前90年,<史记>"蚤卒"之说为错简所致.孔安国四十岁任谏大夫后才有机会见到中秘书,已在汉武帝元封年间.天汉之后,收集到各种孔壁古文本子,并为之作训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