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木兰围场自开辟以来,就成为清朝皇帝在塞外木兰秋狝的主要场所。从康熙二十年(1681)木兰围场正式建立,到道光六年(1826)正式宣布停止木兰秋狝,前后达140余年。在此期间,康熙、乾隆、嘉庆三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百次左右。只有雍正  相似文献   

2.
刘金库 《收藏家》2014,(9):80-85
"万幕拱黄城,千山绕御营。朝家修武备,藩部喻衷诚。"此诗系康熙皇帝对"木兰秋狝"壮阔历史场景的描绘。笔者现向大家介绍一幅清代宫廷绘画巨帙《木兰秋狝图》(图1),场面恢宏,人物众多,从雍容华贵的服饰、威武恭谨的扈从、一应俱全的器具来看,尽显清代皇室的尊贵威严。此图定名《圣祖木兰秋狝图》的主要依据有三:一是蒙古王公"进献羊群"迎驾,显示了主像的身份;二是主像着装的特殊性(详见后文);三是图中的狩猎器具,也有特定的指向。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古代的礼制规定,天子诸侯如遇境内无患,每年都要举行狩猎活动,"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从商纣王纵野兽禽鸟于沙丘开始,历代帝王都在都城附近备有专门种植刍秣和圈养鸟兽的"囿",以供狩猎之用。皇帝狩猎,四季都有规定名称:"春为春蒐;夏为夏苗;秋为秋狝;冬为冬狩"。因此狩猎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而清代木兰秋狝则别具特色。入关前,满族及其先人世代以狩猎为主  相似文献   

4.
承德塞外荒漠之地,随着庄田的建立和开发,生齿日繁,谷田丰产,为浩荡的八旗军北上木兰秋犭尔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避暑山庄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避暑山庄建立,是训练八旗、控制蒙古、加强北部边防之需,康熙帝在避暑山庄的活动又促进了承德的进一步开发,使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康熙帝在北巡中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治边政策,形成了独特的治边思想。  相似文献   

5.
谁来复兴木兰围场?清代最出名的行宫,除了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之外,便是河北承德的避署山庄。它是清帝举行“木兰秋狝”时的驻跸之所。届时皇帝会带着蒙古王公在“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巨三百余里”的木兰围场上驰骋捕猎。  相似文献   

6.
凌音 《旅游纵览》2016,(5):40-49
正奇特旺国家公园(Chitwan Nantional Park),曾经的尼泊尔王室木兰秋狝之地,伴着我们的探奇之旅,呈现出无可复制的神奇,演绎出一首原始森林变奏曲:沼泽鳄慵懒地浮在布力拉普提河的水面上,目光凌厉地随着水波荡漾;亚洲象踱着慢步,遁入密林深处,独角犀牛也许正在某个角落隐藏;灌木丛中牛粪堆上生出的晶莹剔透的蘑菇,反射着穿透高大的婆罗双树枝桠的太阳光芒;不远处的"极客"蜘蛛,拉丝结出无数个"W",仿佛把互联网资讯接入这片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万物生灵在特赖平原上和谐相生,一切如常。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大庆之际,正是避暑山庄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时。避暑山庄博物馆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坐落在“避暑山庄”宫殿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同为我国著名的清代宫廷历史博物馆。清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训练军队,团结蒙古民族,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庄于塞外,岁举“木兰秋”大典并成为定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帝,历时100多年。清帝每年北巡习武,驻跸于避暑山庄近半年之久,除消夏避暑外,还要处理朝政,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领袖和外国使臣,礼仪宴飨,举行庆典等各项活动,使避暑山庄成为…  相似文献   

8.
<正>奇特旺国家公园(Chitwan Nantional Park),曾经的尼泊尔王室木兰秋狝之地,伴着我们的探奇之旅,呈现出无可复制的神奇,演绎出一首原始森林变奏曲:沼泽鳄慵懒地浮在布力拉普提河的水面上,目光凌厉地随着水波荡漾;亚洲象踱着慢步,遁入密林深处,独角犀牛也许正在某个角落隐藏;灌木丛中牛粪堆上生出的晶莹剔透的蘑菇,反射着穿透高大的婆罗双树枝桠的太阳光芒;不远处的"极客"蜘蛛,拉丝结出无数个"W",仿佛把互联网资讯接入这片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万物生灵在特赖平原上和谐相生,一切如常。  相似文献   

9.
兴洲行宫考     
引 言河北省滦平县兴洲村有一处清代早期建筑,当地村民称之为“行宫”。民国前,它是兴洲皇粮庄头府宅,建国后为兴洲供销社占用。该建筑已有300年的历史,大部分房屋已毁坏,唯前殿、后殿尚存,与门殿前的四个牌坊石柱础、东南百米远处的观音寺以及寺内两棵苍劲挺拔的古松树相互辉映,点缀于依山傍水的兴洲村,古色古香,格外引人注目。清代,古北口外行宫是清帝北巡举行木兰秋大典,途中“省方驻跸”之所。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止,凡140年,共北巡105次。前期无固定路线,择捷径而行,选宜处而安。康熙四十年(1701年)之后,…  相似文献   

10.
<正>《说文解字》释义说:"狩,犬田也","猎,放猎逐禽也"。《左传·隐公五年》记有:"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蒐、苗、狝、狩皆田猎名,因四时而异,冬天打猎即为"狩"。《礼记·月令》则是:"执弓挟矢以猎"。综合古代文献记载而言,狩猎就是指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猎取野生动物的活动。这种活动最大的特性在于它同时包含了"人"与"动物"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带是尚未纳入王朝直接管辖之下的"生苗"聚居区,被称为"苗疆",属于明清王朝的"内在边疆"。明代中期以来,明廷在以湘西凤凰腊尔山为中心的苗疆地区设立卫所、营寨,修筑苗疆边墙,隔绝"生苗"和"熟苗",加强对内在边疆的控制。明嘉靖《麻阳图》和万历《楚边图说》表现并强化了"苗疆"的存在。清代苗疆内在地缘结构改变,黔东南、桂东北取代湘西成为"生苗"聚居中心,康熙、雍正初年的疆域图中绘有三块"生苗"空白区,标明了清王朝疆域内的"化外之地"和"内在边疆",反映了清王朝的"疆域观"和"族群观"。随着雍正朝经略西南、开拓苗疆和改土归流,清王朝国家权力的空白地带--"生苗"区域逐渐减少并被代之以正式的国家政区,作为"内在边疆"的苗疆最终消失于清王朝的版图之中。疆域图生动表现了清王朝统一的深化和国家的内在拓展。  相似文献   

12.
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珍藏一幅满族民间画师兴隆阿所绘《乾隆木兰秋狝图》的巨帧,长380厘米,宽135厘米。图画中真实地再现了清帝乾隆继承和发扬满族的骑射传统,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猎的盛况。 木兰围场,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这一年四月七日,康熙第二次出巡口外,他带着满汉大臣和八旗禁旅,出了喜峰口,经宽城进入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会合蒙古各盟旗的王公贵族,以及喀喇沁旗的三千蒙古骑兵,长驱北上,过了锡尔哈河、阴河,登上蒙古高原的东南角——塞罕坝,再经拜察河,转向西南面下坝,经过巴尔汉汤泉继续行围,沿途一面习武行围,一百相度地势,酌设围场。  相似文献   

13.
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曾先后十次出关东巡,此举虽是赴盛京“恭谒祖陵”,但对巡省地方、加强军备、奖励农垦、察吏安民、抵御外国入侵、安抚少数民族等方面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把“东巡”置于清王朝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它却从一个侧面深刻的反映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画面。因此,清帝多次赴辽东巡是清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之一,可是长期以来,国内未见一部专著问世,而且有关的论文亦很少,值得庆贺的是最近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铁玉钦主审、王佩环主编的《清帝东巡》,这是一部开拓创新,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正如我国著名清史学者戴逸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指出的,作者“抓住这一具体课题写出了一本好书,大大深化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他们为正在盛开的清史研究园地奉献了一束芬芳而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清政府始终以重建海军为念。光绪末年,清政府虽然提出了规复海军,并制定了初步的计划,但由于财政困难,缺乏兴办的决心,并未落实。载沣摄政后,毅然决定兴复海军。在载沣的支持、推动下,清政府明确了海军复兴目标,制定了复兴计划,筹措了巨额资金,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制度,建立了巡洋和巡江两支舰队,开建了象山军港,与美国贝里咸钢铁公司订立兴办海军的借款合同。载沣执政时期,清王朝的海军重建已开始步入轨道,假以时日,兴复有望。不过,历史不再留给清王朝和载沣机会。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山丹贸易"是指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由山丹人在山丹地区和库页岛进行的以貂皮、丝绵织物为主要商品的贸易活动.山丹贸易的基础是清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的贡貂赏乌林制度.其实质与明王朝的定期朝贡制度一样,属于赋税制度.19世纪以后,随着日本和俄罗斯势力的渗入,山丹贸易的实质和具体贸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更使清王朝对山丹地区的统治渐趋弱化,山丹贸易也因此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6.
舒兰旅游     
<正> 舒兰市森林公园旅游园区为吉林市级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97年5月,位于市中心东2.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20公顷。东靠万寿山,南接南九山,西依红石山,北连北九山,故称九龙宝地。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巡船厂(吉林时),曾到过此地,称之为第四十三个"窝集"即"塞齐窝集"。有诗赞曰:"窝集,天可许,遥瞻已不凡,真堪称树海,乍可悟华严"。  相似文献   

17.
刘兵 《黑龙江史志》2013,(12):53-54
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与此同时,汉族的知识分子也经历了民族认同转变的历程。一部分维新派知识分子要求在满清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主张"不分满汉"的建构民族国家;而另一部分激进的汉族知识分子则走到了清王朝的反面,主张"种族革命",彻底的推翻清王朝。本文试图对这种转变的原因、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的转变情况以及对民族国家构建带来的影响做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成功,随即建立湖北军政府。消息传出,全国为之振奋,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十一月三日夜,贵州自治学社与新军宣布起义。面对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痛感于清王朝病人膏肓,行将就木,贵州巡执沈瑜庆为身家性命计,于是顺应潮流,通电全省,饬令所属文武官员正式离职,交政于民。就这样,贵州的辛亥革命兵不血刃地完成了政权的更替。  相似文献   

20.
清朝早在入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入关以后,统治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曾先后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南距京师400公里的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围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活动时间长达139年,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经四帝,共举行木兰秋猕105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