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福建福清J镇为例,探讨了侨乡失依儿童群体在侨乡大规模出现的背景;失依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受助现状以及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的构建。论文所研究的侨乡失依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国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均遇害或一方遇害另一方因一些原因(如母亲改嫁)无法承担抚养义务的1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海外移民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失依儿童形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目前侨乡失依儿童帮扶机制是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微观系统上,家庭对失依儿童的支持存在基础性缺位;中观系统上,学校老师和朋辈群体对失依儿童的帮扶未能突出实效;宏观系统上,社会相关部门对失依儿童群体的救助政策较为单一。因此,建构联动多元的帮扶机制,使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者之间形成体系化的社会救助网络,是侨乡失依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武定县是彝族的重要聚居区,彝族支系众多,服饰类型多样,特点突出。密切支系是武定彝族重要支系之一。本文以图像学为主,辅以方志学、文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清代云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饰进行初步研究,力求还原清代云南武定彝族密切支系服饰的概貌。  相似文献   

3.
彝族在我国西南地区拥有545万多人口。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在四川的主要聚居区,人口达140余万。其余分布在乐山专区的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的米易、盐边县,雅安专区的汉源、石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和宜宾专区的屏山、古蔺、叙永等县。彝族服装款式因地  相似文献   

4.
<正>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奴隶制社会的专题博物馆。 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迄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拥有人口90多万(当时人口统计,现为140万)的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地区,还比较完整的保存着奴隶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块活化石。为了使现在的人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它,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等部门支持下,於1985年8月4日,建立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它座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东南面十二里,依山畔水、风景秀丽、素有“川南胜景”之称的泸山,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设有八个展厅,陈列展出文物419件,资料、图片(?)件。这些文物和文字  相似文献   

5.
彝乡风情录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喜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川、滇、黔、桂四省区,人口仅次于壮、回、维吾尔族而居第四位。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热血浇灌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编织着传奇的生活.留下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乡风情。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我国一个人口比较多,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根据考证彝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居住在西南地区,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开拓了祖国西南疆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缔造伟大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目前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十七个市县,彝族人口有一百三十多万人。在昭觉、布拖、美姑、金阳、普格、雷波、甘洛、越西等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多的文化遗存,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笔者在这里仅就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复制彝族古代建筑过程中所接触的材料。谈一点看法,以供研究参考。(一) 彝族民居建筑的选地定点。凉山彝族解放以前,主要居住在高寒的山区,地势的高低悬殊很大,社会经济是农牧兼营,  相似文献   

7.
吴平 《华夏地理》2007,(U02):60-69
从大姚县城往北行,拐上弹石路,爬45公里的山,就到古人谓之“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的彝族聚居区昙华山。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旅游》2017,(1):84-89
四川是中国最美、最具风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区。歌舞,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缤纷多彩也最容易亲近的部分,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尽情绽放,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踏歌而行,寻访少数民族村寨,感受那种淳朴而热烈的生活气息、文化魅力,是四川之旅的一个经典主题。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地理》2006,(Z1):60-69
月华扬彩昙华山 从大姚县城往北行,拐上弹石路,爬45公里的山,就到古人谓之"雨气敛青霭,月华扬彩昙"的彝族聚居区昙华山.  相似文献   

10.
李勋灿 《神州》2013,(24):57-57,59
本文通过对湖北苗族聚居区的调查,探讨电视与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一些联系。通过调查发现:电视在湖北苗族聚居区已经得到了全面普及。有一些苗族传统节日习俗濒临消失,现存的节日习俗已经具备了明显的汉族特色。电视对苗族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儿童、学生、女性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位于大凉山腹心地,这里世世代代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多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木13种。美姑解放40多年来,在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中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彝族农民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旧的观念引向新的观念,如今,不仅在自然保护区,或是在全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一直维持着浓厚的民族氛围,因而保存下来了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资源。本文就其民族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不利于其传承的各项因素,给出相应切实的保护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1981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聚居区博什瓦黑地方发现的大型密宗石刻造像群,规模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堪称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它的发现不仅为宗教学和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丰富了南方民族史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198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曾对博什瓦黑石刻开展清理、考古等田野工作.笔者亦先后两次到博什瓦黑进行实地考察和民族调查,现将石刻造像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为方便读者,文中刻石编号  相似文献   

14.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还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贯彻执行,更是让凉山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与氐羌有渊源关系。彝族先民在狩猎和畜牧经济阶段,由于生活的需要,经常随牧迁徙。历史造成了彝族大分散小聚居、支系繁多的状况,形成今天彝族各支系文学艺术各具特色的状况。彝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上和汉族的相同,但妇女还基本上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通常成年男子头上缠有包头,包头布长者可达数丈。妇女的包头之大几乎宽过两肩。男子大多穿对襟上衣,着宽大的裤子。妇女均穿无领大襟上衣,长及膝盖,一般都有围腰和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角度,就汉族封建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对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的历史社会形态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述我国历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由于多民族国家、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土流并治"的政治实践所造成的。它贯穿中国社会形态始终,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角度,就汉族封建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对四川凉山和贵州毕节两个彝族聚居区的历史社会形态进行比较,进一步论述我国历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由于多民族国家、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土流并治”的政治实践所造成的。它贯穿中国社会形态始终,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军长征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奴隶,不胜枚举。在红军长征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的头领却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纵横十一个省,历时两年多,行程二万五千里。经过了苗族、瑶族、壮族、水族、侗族、布衣族、仡佬族、土家族、白族、纳西族、彝族、羌族、回族、裕固族等民族聚居区和杂居区。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实行大  相似文献   

19.
团山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它依山面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恬静.在这个滇南的小村庄.借助个旧锡矿大富起来的张氏族人,斥巨资修建起一座座精美豪华、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一百多年后,团山因"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而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价为"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在团山村,我们可以看到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风格构成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体现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所特有的建筑文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张氏族人营造并保留下来的大量富有特色的汉族民居建筑,八大院、四座寨门、大乘寺、上庙、下庙、张氏祠堂等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团山村的不同方位.  相似文献   

20.
学龄前儿童(0-6岁)的阅读推广至关重要,本文从学龄前儿童利用图书馆阅读状况调查开始,谈及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现状,探讨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