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官制度作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突显了它的这一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权力。本文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分析研究的横断面,浅析一下九品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试探讨九品中正制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一向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成为瞩目的研究课题,除各种相关的通史、断代史、专史等著述多所论及外,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的专论文章约有40余篇。兹据所见,择要综述如下。一、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含义1.九品中正制...  相似文献   

3.
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名称及相关称谓等问题 ,最近史学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诸如“使用九品中正制的概念是一失误说”、“官品与资品统一说”、“乡品与乡论无关说”、“中正品第的获得为多渠道说”等等。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不同意见 :1 陈群创立的选官制度 ,其最初的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九品中正制” ,而是称作“九品之制”或简称为“九品”。由“九品之制”到“九品中正制” ,其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 2 官品制度是以区分官员职位高卑为主要特征的官职等级制度 ,而不是一种虚拟的和为人才品级需要所设置的品级制度。官品是对官职等级的区分 ,中正品第是对人才等级的区分。“官品”与“中正品第”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其间不存在所谓的“一致性”或“统一性”。 3 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 ,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 ,并据以评次人才 ,铨定九品之意。乡品的获得并非是多渠道的 ,而是唯有中正评定一途。  相似文献   

4.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一直备受瞩目,相关论著和论文皆不少见。杨筠如的《九品中正制与六朝门阀》(商务印书馆,1930年;以下凡引述已注作品的观点,不复注)是民国以来第一部专论九品中正制的著作。此后最可注意者,当属唐长孺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  相似文献   

5.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张旭华关于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由于史料匮乏及传统看法的影响等原因,近人研究者甚少,有许多问题还不很清楚。特别是自唐人杜佑在《通典》卷一四《选举二》中提出“梁初无中正”以后,不少学者皆祖述其说,以致目前史学界盛行“梁代无...  相似文献   

6.
齐量制辨析     
对春秋陈氏家量、战国田齐量制及齐量制演变三个相关齐量制问题的研究学者多存歧义。本文以春秋借贷成例考量五说陈氏家量,辨正惟杜预豆、区、釜三量各“加旧量之一”说不失《左传》本意;以战国齐量实物考辨田齐量制,辨正田齐量制是对陈氏家量的改造及承袭;以两辨为基础,质疑现行两家演变之说,辨析齐量制在升、豆、区、釜、钟五级基础上,实经姜齐旧量的四进(升、豆、区、釜之间)与十进(釜、钟之间),到陈氏家量的五进(升、豆之间)、四进(豆、区、釜之间)与十进(釜、钟之间),再到田齐新量的五进(升、豆之间,区、釜之间)、四进(豆、区之间)与十进(釜、钟之间)并存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萧梁官班制的渊源是多元的,既有魏晋以来的班例、官班,也有宋齐时期的勋品、勋位,更有官班与中正品第的密切结合。正是由于中正品第与官班的密切结合,成为区分流内十八班与流外七班的重要分界线,进而成为萧梁官班制的重要标志。官班制度并非官品制度的变体,而是融选举制度与官职升迁制度于一体,以上品、下品、勋位(含蕴位)为不同的任官层次,分别为门阀士族、寒门庶族、吏姓寒人量身定制的仕宦升迁路线图,是一种涵盖了各种不同身份等级的官职晋升制度。萧梁官班制度具有浓厚的门阀等级色彩,并在确保士庶区分和清浊分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工人阶级的强大压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逮捕的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因此,五四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笔者认为,导致五四运动的胜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参加运动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二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未能形成镇压爱国群众运动的统一力量。一五四运动对北洋军阀政府确实产生了强大的压力,但这种强大的压力决不仅仅来自于工人阶级,而是来自于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9.
The discussion of the formation of patriarchal lineage system since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can be divided by the turn of 1980s and 1990s. The earlier period research is rationalized by four theor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eudal society: the theory of village commune, the theory of lineage authority, the theory of patriarchal thought, and the theory of the restriction of land relations. The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of the latter focused on the lineage's popularization, “three changes” of the kinship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al vicissitude, the national identity, the lineage's community-compactization, and the generalized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patriarchal lineage's form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Xiong Ting from Anhui Shixue 安徽史学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uhui), 2007, (1): 75–87  相似文献   

10.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07,90(1):75-87
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1.
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十四日,李自成农民军将要攻克开封的时候,开封城北的黄河南岸突然决口。洪水淹没了开封城和豫东、皖北的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这一浩劫的原因何在?让我们先排列一些史料。李光壂《守汴日志》:“(九月)十四辛已夜,河伯震怒,水声远闻。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西南贼俱远遁,东北贼溺死无算。”谈迁《国榷》卷九十八:“(九月)河决开封,水大溢灌城。先十日,周王恭枵及诸王走磁州,以巡按御史王汉舟迎之也。巡  相似文献   

12.
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原因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唐代的洛阳和长安是东西两京。唐朝初建时即以长安为京师,终唐一代,迄未改变。但洛阳的地位也相当重要,甚至在高宗和武则天时超越于长安之上。高宗在位三十三年中,七幸洛阳,累计达十一年之久。高宗死后,武则天执政二十二年,除晚年一度回长安两年外,其余时间全在洛阳。可见,高宗、武则天时,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对于高、武长驻洛阳这一史实,旧史编纂者和近人都曾加以解释,大抵有三种说法。(一)皇后武则天和故后王氏、故妃萧氏争宠,王、萧失势被囚,高宗恻然伤之,对二  相似文献   

13.
唐开元二十年禁断摩尼教原因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世纪末,摩尼教得到唐朝统治者的首肯,正式传入中原。但至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令禁止该教在汉人中传播。由於史料缺载,摩尼教被禁的真正原因不得而知。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开元二十年前後密教僧人的活动为线索,综合考察了当时的社会宗教现实,并就密教经文、基本教义和仪轨与摩尼教进行比较,认为唐朝统治者可能是在比对两教经文後,模糊了摩尼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在密僧的唆使下,认为前者伪称佛教,惑乱民众,才颁下禁令。  相似文献   

14.
汪朝光 《民国档案》2005,(1):97-105
国民党在战后国共内战中的失利.有诸多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层面之因素,但直接的原因仍应为其军事失利。本文以全面内战初期国民党之军事战略战术为中心,从战争爆发时的国共力量对比、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方面,对国民党军事失利之原因作初步之考查与辨析,期使我们对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之缘由有更进一步之体认。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谁胜谁负并不在于谁不犯错误,而往往在于谁的错误犯得更少,谁改正自己的错误更迅捷。当我们论及国民党军从战略到战术,从指挥到作战,从前方到后方,屡屡犯着同样的错误而不知或不能改正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判断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者究属何方。  相似文献   

15.
纵横战争与楚怀王擒纵张仪原因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在位)擒纵张仪之事发生在公元前311年,当时楚怀王扣留了为秦国再次来楚国游说的连横家张仪,准备立即杀掉以解公元前313年张仪骗其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毁齐楚之盟的奇耻大辱,但后来忽然改变主意,将其赦免,并“厚礼之如故”①。...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建桥国家队"的中铁大桥局,已经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这65年的历程,始发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她由青藏高原发源,一泻千里直奔东海,滔滔江水形成天堑,南北交通因而阻隔。而华中最大的城市武汉更被滚滚长江与汤汤汉水分为三镇,南北交通动脉在这儿被截断,市民生活遇到极大不便。在长江上建桥成为人民最热切的愿望。然而,千百年来,"在长江上修桥"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中期以降,导致楚国贵族宗族组织由盛而衰、渐趋解体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政治上县制的产生和分封制的废除,经济上食邑的取消和谷禄的代兴,则是诸种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马孟龙 《历史研究》2023,(2):58-78+220
西汉初年的列侯制度继承自秦,列侯属军功食邑贵族,仅有“食邑”而无“侯国”。汉文帝二年始创侯国制度,列侯在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列侯身分地位,实质是借“诸侯治民”原则,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侯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9.
我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晶体管厂从事了9年的技术工作。1976年10月,我调入武汉市科委下属的位于原武汉展览馆西一楼办公的"武汉市科技交流站",从事技术推广交流工作,这个调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企业技术人员、工人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高涨,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渴求日渐迫切。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重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并且重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作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