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印中有些双名因字形与常见写法不同而被误释。本文结合秦汉篆隶文字资料,对四件汉印中过去被误释的"牵女""终根""臘时""翁伯"四个双名作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2.
《文物》1980年第12期发表了《介绍一批陕西扶风出土的汉、魏铜印等文物》一文,所刊布的文物中有扶风县图博馆征集的6方出土私印,其中两方汉印的姓氏一方未释,另一方误释。笔者试补释如下。 1.原释第1方"□延年印"(图一)。原文称"第一个字锈蚀不清"。细审印文,第1字基本可辨,右半部作邑,左半部作(?),当释为"郭"字。按《说文》:"郭,齐之郭氏虚。……从邑,(?)声。"此字右半部从邑无疑,左半部就是"郭"字之左半部。汉印中郭字如此篆法的还见于"郭偃之印"、"南郭族印"(《汉印文字征》第六·二十五)、"郭博德印"(《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  相似文献   

3.
汉印中从“珏”的文字被改释为“赛”,这个字均作为人名出现。对于从“珏”及从“三横划连写”的两种形体,简牍等整理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显示此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二重证据法”考察人名“赛”可以发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所载并不匹配,因此释“赛”之说至少部分地仍存在疑问,而将从“珏”之字释为“宝”是有字形依据的。最后,对于汉简中过去误释为“实”“宾”的一系列文字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4.
《文物》于1998年第8期发表的《徐州师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及王恺先生“印章”文,释文有多处误释。第45页图版第15印应释“朐之右尉”,误释为“昭之右尉”。因此字误释,该文误以为西汉楚国有昭县(第47页右第1行)。此字形体,可参考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卷四第14页“朐”字,又可见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号“朐长之印”。王先生此文亦提到该楚王陵另有“朐之左尉”印(第47页左倒9行),亦可对照。  相似文献   

5.
今本《老子》中有两个“孩”字,对其训释,历来众说纷纭,但从文义上看,均有未安。本文从战国楚简文字中的“娩”字经常被误释为“孩”这一现象入手,推测今本《老子》中的“孩”字也是“娩”字的误释,应该分别读为“娩”和“矇”。  相似文献   

6.
罗福颐先生的《汉印文字征》第9卷第6页“匈”字下收有“汉匈奴破醯虏长”,仅为录文。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罗先生重编《汉印文字征》及1982年出版《汉印文字征补遗》,皆不收此印文。1987年出版罗先生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正编及最后附“伪官印” 皆无此印。但最初罗先生编《汉印文字征》时必有根据,此书例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两方隋代墓志,考订了几处被误释的文字和不妥当的断句,并对部分语词和用典之处进行了疏通,以期促进志文的进一步通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洪财 《文献》2021,(1):60-77
汉简文字主体是隶书,但目前出土的汉简材料中也有非常多的草字,更不易识读,整理者释文中掺杂不少未释、误释的情况,是研究与利用汉简资料时的障碍。这类草字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释读方法,很容易出现错误。本文通过归纳汉简草字的误释情况,总结考释汉简草字的六种方法,为研究和解读汉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博》2021,(3)
伯■鼎铭"■侯""侯于■"之"■"从■、亙声,学界一般误亙为亘,故误释"■"为韩、垣、■之声"亙"与亟或亟声字音近,可读为"極"。伯■鼎铭中的極国是西周姬姓古国,地望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灭于公元前721年,始封则在周初平定三监东夷之乱后。  相似文献   

10.
黄锦前 《中原文物》2012,(4):69-70,74
本文对■夫人■鼎铭文中以往误释的"孟甲"进行了补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一、释《古玺汇编》0545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失收.字从言从言字上部一横似与字下部采用借笔的方式构成.从古文字的演变规律看,字与字可能是由一个个形体分化而成的,古音在端纽叶部,在泥纽叶部.两字韵部相同,声皆为音,后世从的字,有的在战国文字中就从""作,如楚简字从作""(信阳2-012),字从""作""(曾候乙墓62).直到汉代,有时还可替代,如王年号"居"之,居延汉简有时就写作.准此,字从言从,显然应该释为。见于《说文》,在玺文中用为人名。二.释《古玺汇编》3946号玺作:基中""字《古玺文编》收入附录六八第十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借音字未能补出本字""形误字不据字形校改""俗字误为残字""俗语误为衍文""疑有脱字而误增""疑为衍文而误删"六个方面各举一例指出敦煌变文等几种古白话文献的校勘问题,并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13.
读印杂记     
读《汉印文字征》、《汉印文字征补遗》、《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偶有管见,冒昧写出,以求教正。 邦司马印 《官印》十一页57号印曰:“邦司马印”。原书定此为“汉初期官印”。注释:“《仪礼·  相似文献   

14.
在认真查核图版的基础上,订补了《孔家坡汉简·日书》整理报告的释文问题25处,归为20条论述。这些问题主要是文字隶定错误,一部分是原简字迹清楚而误释,一部分是原简为残字而未能正确释读。另外,还有衍释、误注标题、未识原简抄写错误、标点错误,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北卷》作为出土文献新材料,对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其释文存在文字误释,标点误断,原刻错误没有全部指出,能释读而缺文较多等问题.本文主要就其文字误读提出补正,以期有利于该项材料的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6年第2期发表报道新出吴王光剑的简讯,铭文隶定有两处可商。一、"允",语中助词(《词诠》603页),简讯误释"以"。二、"■",简讯误释"肇"。细审拓片,字右从"(?)",象"伸两臂与杖齐长"之形(《天壤阁甲骨文存》42),与甲骨文、金文"■"字吻合。剑铭从"戈"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9件西周晚期同铭单叔鬲,鬲上有一个铭文被误释为"彖"。本文从字形上、古音上否定了释"彖"的可能,并以详实的形体材料论证它当是"器"字的省体,从辞例上证明它在铭文中确实是当"器"字使用的。  相似文献   

18.
有辽一代,在诸多手工业及建筑行业中,均有大量的工匠存在。出土石刻文字表明,辽朝工匠的类别,除了人数较多的"木匠""石匠"外,还有诸如"砌匠""铁匠""瓦匠""锻匠""贴金匠""画匠"等等。辽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至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各类工匠"作头"管理,二是建筑行业各部门"提点""勾当"类官员管理,三是手工业大类行业"使""都监"等官员管理。少量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朝初年应仿唐制,中央设有"将作监"等管理全国手工业及建筑行业的职能机构。但其是否确凿,还需深入发掘石刻文字及传世文献资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上博购藏的战国楚竹书《缁衣》、《性情论》释大部分可信。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本对其释作了补正,指出其误释之处,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上古有"鄘""庸"二国,曾于西周初共存了20多年。若据传统古音研究成果,两国名的读音相同,似不合常理。从早期字形及语源来看,"鄘"源于郭,"庸"本为鐘类乐器,西周初期读音应当有别,后来渐渐混同。"鄘"为"三监"之封国,"庸"为上庸方国,今大徐本《说文解字》释"鄘"为"南夷国",段玉裁误以之为上庸方国,皆因后世学者不辨"南阳城"和"南阳郡"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