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17,(5)
在前人释读的基础上,对1987年陕西陇县边家庄M12号墓出土春秋早期秦式铜戈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新的释读表明铭文与铜戈铸造有关,对比其他多条记载铸器金属原料的铭文,将该戈铭文前四字新释作"卜(镤)(氵夫)(釒膚)□喬(鐈)",指用于铸造铜戈的金属原料:铜和锡铅。  相似文献   

2.
安徽六安出土一件铭文铜戈,上有"廿三年东阳"等十二字铭文。通过对铭文内容和辞例的研究,可知其为赵兵,铸造于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此戈的发现,再次证明齿突与魏器并无绝对关联,亦说明赵国兵器铸造制度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东阳"建置之始则至迟发生在赵惠文王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3.
1979年,安徽望江县团山乡同心村出土了一件八卦铭文镜。对其年代,学界目前有南齐、南唐等几种观点。从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综合来看,此镜应铸造于唐乾元元年(758年),铭文所谓"建元元年"实是"乾元元年"之讹。  相似文献   

4.
昝金国  郭福 《中原文物》2023,(4):119-126
汉代是铜镜铸造的鼎盛时代,草叶纹铜镜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镜式之一,纹饰组合精巧,铭文内容丰富,展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对于山东地区出土草叶纹铜镜的分类研究,为了解汉代手工业铸造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5.
西汉五铢钱的断代,依据出土钱范的型制及铭文进行分期分类比较科学,尤其是依据钱范范头上的纪年铭文进行分期,甚至可以精确到年。近几年西安地区在基本建设中,出土了大量西汉铭文五铢陶母钱范,为西汉上林五铢钱的分期分类提供了可靠依据。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上林负责铸造五铢钱币的"钟官""技巧""六厩"[1]三官(史称"上林三官"),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铸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始年终,在120余年的时间里共铸造五铢钱"二百八十亿万"[2]余枚。  相似文献   

6.
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内出土的一件西周晚期刻字陶范,其上残存3字,皆阴刻、反书。从形制、颜色、字形、浇铸面金属元素成分等方面,判断该范为芯而非模,阴刻字乃底稿线。从铭文字体与格线、制范技术基础、出土铜器铭文等多方面论证,该铭文芯所见西周铭文制作方法,可称为"堆塑泥条芯作铭法"。  相似文献   

7.
考古出土实物研究表明,商周青铜器铭文制作,通常是先雕刻正阴字铭文模,然后翻制反阳字铭文活块泥芯,镶嵌于主体泥芯合适位置组成复合泥芯,最后在浇铸青铜器时一并铸成于器物内壁上。复制具有151字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颂鼎,整体采用失蜡铸造工艺,铭文制作借鉴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的相关工艺,多次翻制制作一块铭文蜡片,嵌入模具型腔后翻制整体硅橡胶泥芯,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元芝 《中原文物》2015,(3):39-41,44
江西省高安县西清泉市出土的沈尹钲,铸有铭文42字。本文对铭文中个别字词试作新释,认为该器是楚国令尹兼司马叶公沈诸梁所铸,铭文中"沈尹"的含义是"沈"姓。  相似文献   

9.
河南南阳牛王庙村1号汉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8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阳市内建设东路牛王庙村的农贸市场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在2000NNCM1(以下简称M1)内出土一件有三圈铭文的铜博局镜。该镜保存完好,铸造精细,而且铭文内容丰富,较为罕见。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1.
1993年4月湖南汨罗市高泉山墓地M1出土的盥盘铭文"(?)"当释为"罗",该墓是罗子国国君之墓。辰溪县出土的越式矛铭文为楚国文字。  相似文献   

12.
“于屯”村北墓区为前掌大“史”氏族团“分裂”而来的“鸟”氏支族墓区,其中IIIM308和IIIM309为“鸟”氏支族具有特殊身份的高级贵族夫妻异穴并葬墓。本文对IIIM308出土8件铜礼器进行材质分析及制作工艺考察,8件铜礼器的材质以铅锡青铜为主,皆为浑铸成型,采用了金属垫片、加强筋等工艺措施来保证铸造质量。9件“鸟”字铭文铜器,“鸟”字铭文形状可分为两组,可能系两个不同铸造作坊或前后两批次铸造。  相似文献   

13.
种建荣  杨晓芳 《文博》2010,(6):10-14
本文在梳理西周时期陶大口尊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器物形态的比较,并结合陶大口尊的出土背景分析,认为扶风五郡"琱生尊"是模仿周原地区西周居址遗存中陶大口尊造型而制作的。进而根据铜尊铭文内容及窖藏出土环境,探讨了其铸造地与召公采邑地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甬钟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出土和传世甬钟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万福垴遗址的甬钟铸造年代及铭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宜侯矢簋》自1954年6月在江苏省丹徒县大港烟墩山出土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对其铭文作了很好的研究.但仁智互见.结论不尽相同.由此影响到问题的彻底解决.如果铭文能确定该器是吴器的话.则“西周初期周人的势力范围已达及东南”.丹徒“自然也是西周在长江以南的一个重要的统治据点”了.由于同慕所出的一批带有本地文化色彩的青铜器,其铸造年代正当湖熟文化前期发达的时代,因而深入研究该器铭文,对探讨周文化与湖熟文化的关系,无疑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金火匠人”这一称谓在明清时期的金属遗物上相当常见,是一类掌握金属冶铸技术的民间工匠,陕甘宁地区现存有较多铸有金火匠人信息的铜、铁佛道教遗物,从这些铭文中,可一窥金火匠人的流动范围、组织形式、金属铸造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金属铸造产业与佛道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鸟形盉铭文的重新考释,尤其是铭文中出现的西周时期相关法律用语"誓"、"鞭"、"笰传出"、"出弃"等词,与已出土的金文进行比对研究,有助于对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鞭刑"、"流放刑"作进一步的探讨。此外,铭文中两次出现"誓"字,将铭文中的"誓"和已出土金文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研究,"誓"在西周时期的诉讼、审判等领域曾被广泛使用,表明"誓"在此一时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义和法律约束力,为研究"誓"在西周时期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法律效用提供了又一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汉阳南岸嘴拆迁时出土了两门铁炮,一门炮身长115厘米,外口径16厘米,内口径7厘米,炮身上铸有阳刻铭文"得胜炮位大清咸丰五年桂月吉日",该炮现已被评定为三级文物。另一门炮身长100厘米,外口径14厘米,内口径6厘米,铸造比较粗糙,无铭文。这两门炮的形制均为旧式前膛炮,现藏于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  相似文献   

20.
苏南地区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普遍使用青铜器。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历史悠久,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存的我国青铜器,有铭文的就达近万件,没有铭文的(含武器、车马器及工具)估计可达10万件以上。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及其成分测定等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做过大量的工作,但多侧重于对中原地区出土器物及传世品的分析。近40年来,我国各地考古工作广泛展开。大量的发现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