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北刘遗址(8000~5500BP)出土的人骨C和N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当地先民的以粟类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对该遗址早晚两期先民稳定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粟作农业在北刘晚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比北刘遗址不同时期以及姜寨(6900~6000BP)、史家(6300~6000BP)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探索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从老关台文化期到仰韶文化期,粟类食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比例上升,粟作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仰韶文化期内,粟作农业存在先繁荣后衰退的现象。这种变化可能与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古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相似文献   

3.
郑州和洛阳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据调查,在河南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大约有500余处,其中郑洛地区就占有二、三百处。在这两个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面积都比较大,文化堆积层厚,内含的文化遗存也比较丰富。遗址的上层多压在龙山文化堆积下,仰韶文化层亦多可分期,而且也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面貌特征,因此这两个地区从仰韶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的线索非常清楚。然而,这两个地区的仰韶遗存、文化  相似文献   

4.
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故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的分析与分期,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至关重要。关中地区经过发掘的典型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渭南史家、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和泉护村、长武下孟村、宝鸡北首岭和福临堡、扶风案板、岐山王家嘴等10余处。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作过仔细的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就仰韶文化的分期而言,就有三期、四期、五期等不同的划分方案。其中西安半坡、渭南史家、宝鸡北首岭、扶风案板、华县泉护村等典型遗址的分期,对仰韶文化的分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回顾仰…  相似文献   

5.
试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多是承袭仰韶文化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二者的前后承袭关系,不仅表现在河南境内的部分遗址中,曾发现有龙山文化的堆积层与灰坑直接叠压与打破仰韶文化晚期堆积层与灰坑的地层学资料,而且也出土了许多龙山文化早期的石器和陶器是直接从仰韶文化晚期的石器与陶器演变而来的器物学资料。因之有人把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晚期称作是仰韶  相似文献   

6.
正目次一前言二分期与年代三文化特征及形成过程四发展过程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一前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就认识到豫西晋南地区仰韶早期遗存同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存在一些差别[1],后来严文明更明确将这类遗存称为东庄类型[2],东庄类型遂成为较早命名的仰韶文化主要类型之一。以河南三门峡和山西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为主的豫西晋南地区位处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但以往这一地区经过发掘的仰韶早期遗址很少,发现的遗存尚不丰富,文化面貌还不甚清晰。致使现在看来属于该阶段的遗存往往被划归到仰韶中期。相关研究也尚未开展,这一时期的遗址没  相似文献   

7.
王颖娟 《文博》2003,(1):59-64
一、小女孩的厚葬 就手头见到的关中地区半坡、姜寨、北首岭、元君庙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这些遗址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半坡史前文化)地层所出的仰身直肢墓葬,凡随葬器物者,以随葬生活用具为主。半坡遗址保存较好的墓葬有118座,共  相似文献   

8.
<正>一、《姜寨:中国一座新石器中期村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仰韶文化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充分的史前文化。随着考古材料的积累,它在时空分布的关系和变迁过程也日益清晰,展示了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和互动场景。姜寨遗址被公认是仰韶文化发掘最为完整和研究比较深入的一处聚落遗址,它出土的遗迹、遗物和空间关系常被用来解读仰韶时期的生计、技术和社会结构,并  相似文献   

9.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6,(7)
正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1]),是仰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关中地区以案板二期~([2])、姜寨四期~([3])等为代表。陕西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在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遗址,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有关仰韶文化晚期房址的发现与研究还十分有限。不过,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仰韶文化晚期房  相似文献   

11.
罗微 《南方文物》2003,(1):48-55,59
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伊川穆店、临汝张湾、渑池任村、洛阳凯旋路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说明至迟在3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之上。巩县、偃师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存,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河洛地区的原始先民已步入农耕时代。到了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伊洛河沿岸原始文化遗址的分布,已和今天这里所有的村庄的密度相差无几。著名的渑池仰韶、伊川土门、洛阳王湾遗址就是这个时期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到距今四千余年的龙山文化晚期,河洛地区的华夏先民,已…  相似文献   

12.
就已发表的仰韶文化墓地资料而言,较为完整、且有着清楚的演进脉络的墓地有两处,其一为姜寨遗址,其二就是龙岗寺了。龙岗寺墓地地处汉水流域,依地域而论,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存在一些区别是非常自然的。如果要全面认识仰韶文化,这些差别无疑又是十分可贵的。本文欲在龙岗寺发掘报告的基础上就该墓地反映出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许顺湛同志在《文物》一九六○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几个问题》一文后,一九六二年又在《考古》第五期上发表了《‘仰韶’时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一文,两文的一致论点,都是认为“仰韶”时期的人们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我国原始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个人不揣冒昧,就有关的两个问题,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的浮选植物标本和植桂体表明,稻米和粟是该遗址龙山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但由于动物骨骼保存很差,我们对他们的肉食来源所知甚少。而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探讨古人的食性和食物结构,对各种同位素含量不同的食物在当时人们食谱中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补充定量的数据。  相似文献   

15.
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骨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祭祀坑"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先民食物结构以C4类植物为主,很有可能来源于粟、黍和稷,肉类食物在食物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暗示出饲养业和畜牧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的研究为复原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特别是赤峰地区青铜时代人群的经济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河北邢台小里遗址仰韶时代后冈一期文化时期出土的动物遗存的种属鉴定、不同种类动物的数量比例进行了介绍,并对遗址的家养动物驯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遗址存在家猪与狗两类家养动物,遗址仰韶时代先民的获取肉食资源方式为以饲养动物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开发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的食物结构,尤其是对植物性食物的利用情况,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话题。原平辛章遗址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属于龙山时代晚期遗址。本文通过对原平辛章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先民以粟黍为主的多样性食物结构特征;以种植为主、野外采集为辅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熟食为主、以生食为辅的食物加工方式。对于探索山西北部新时代时期先民的食物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仰韶、龙山工具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下简称仰韶、龙山)中的生产工具,目的在于揭露这两种文化领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仰韶、龙山氏族生产的尺度,也是探索当时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必要途径。为了研究仰韶、龙山工具的工艺技术,我们记录了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各地出土的大量石器标本上的痕迹,对部分标本做了立体显微观察;同时得到石工师傅  相似文献   

20.
新街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卞家寨村西南,灞河东岸二级台塬之上。2009-201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公路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共60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丰富的仰韶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遗存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期,面貌均属于仰韶晚期的范畴。新街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本地区仰韶晚期遗存规模较大的一次发现,为进一步探讨该时期文化面貌、聚落形态和文化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