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亳邑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解决甲骨文中的亳在何地 ,关键是考实距离“亳”地仅有步行一日路程的“商”在何地。通过对征人方卜辞的考察 ,证明距离“商”地很近的“亳” ,就在殷都今安阳东边的内黄或其附近 ,而《吕氏春秋》所说的成汤灭夏前作为其根基的“薄 (亳 )”也在内黄一带 ,此即成汤灭夏之前所居之亳 ,也是甲骨文中惟一的亳。灭夏后 ,商王虽然先后在偃师和郑州修建了王都 ,并使用到仲丁之前 ,但商汤并没有把亳名带到偃师和郑州 ,在甲骨文中也无“三亳”并存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族进入初始国家的状态并非始于商汤灭夏,而是始自商先公上甲微时期:上甲微以上至商契时期,其社会性质也并非仅为所谓父系氏族社会,而属于“中心聚落形态”阶段,亦即弗里德所谓的“阶等至分层社会”阶段或塞维斯所谓“酋邦”阶段。这样,从商契至成汤,商族社会形态的演进,经历了由中心聚落形态走向邦国(初始国家也即早期国家)形态、再走向王国形态这样一个演进过程。其中,王亥、王恒时期是中心聚落形态向邦国的过渡时期。甲骨文中在王亥之亥字上,冠以鸟形的写法,主要是表明作为第一位被称为“王”的王亥,是一位具有玄鸟神性之王,说明此时“王”的观念主要表现的是其宗教性,属于王之雏形。成汤也正是通过战争征伐和宗教祭祀这两个重要的机制,使雏形或萌芽状态的王权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伴随着对夏王朝的推翻和取而代之,实现了由邦国向王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中有许多单独出现的“丁”字。作者通过对比同书大量相近辞例,认为这里的“丁”字仍然是天干日名。并且结合传世文献,指出古人喜用丁日行事,更进一步印证了《花东》卜辞“丁”字为天干日名的论点。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卜辞释读上存在歧义,但作者认为在没有更坚实、更多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得出丁为武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金滕》与传世本在内容上大致相合,但所存在的一些异文颇可注意。本文就简本“秉璧音硅”之“音”及相关文字做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应释读作“戴”,义同于“加”,今本“植”乃是其同音借字;并对上博简以及清华简((系年》中的有关字例做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武家璧 《文博》2009,(1):42-45
传世良渚文化王器上刻有鸟、山等图象,其鸟形与布谷乌非常相似,可称为“鸠山图”或者“鸠杖山图”。鸟立于木杖者,相当于“隼”字;无木杖者可释为“崔”字。这些图象可能与氏族社会的敬老习俗及“权杖”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战国楚祭祷简“蒿之”、“百之”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参考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相关传世文献及民俗材料,证明战国楚祭祷简中的“蒿之”当是“焚蒿以祭”;“百之”当读为“柏之”,其义为“燃柏以祭”。  相似文献   

7.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杞国是夏族后裔建立的姒姓国。国家虽小,却很重要。甲骨中称其国君为“杞侯”,西周初年成周之会上被尊称为“夏公”。历来被视为“夏礼”的代表。从成汤建国至战国时为楚所灭,存在了约l100余年,是先秦古国中国祚最长的国家之一。研究先秦史,不能不研究杞国。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记载着两个“王赓”的名字,为了区别,一个以字传世,一个以名行世。前一个出生安徽合肥,做过北洋政府的安徽省长,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王揖唐,抗战胜利后,为国民政府处死。后一个王赓,字绶卿(又字受庆)江苏无锡人,即“红遍中国”才女陆小...  相似文献   

10.
林光钊 《西夏研究》2022,(2):117-124
文学研究不能忽视作为边缘研究材料的旧志。清代宁夏进士梁栋之字相关文献记载不一,考之旧志,“飞虹”“南浦”皆为梁栋之字。梁栋所修《[乾隆]含山县志》有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传世,以纲目体行文,重视艺文,质量较为上乘;《[乾隆]新化县志》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传世,以平目体行文,重视人物,质量亦甚佳。观此二部旧志之编修及内容,可为旧志编修缘起、体例设置、内容变化等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释■——新蔡楚简中的衅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国新蔡楚简中有一“”字,此字即典籍中用作衅礼之“”字。其重要性在于它印证了文献中所记衅礼以及与其相关事物的可信,这对于先秦时期礼制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安大简《诗经》在专字使用上呈现若干现象和特点,这些专字在后世文献中有一定的传承沿用,但大多废弃不传,因而易与后世造字、用字偶合。其与传世的《毛诗》及其他出土《诗经》类材料中的字词构成异文或可以互证,对于还原《诗经》原貌、准确理解诗意及探讨相关语言文字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玄鸟、帝、商、汤四名是相通的,“商”是成汤灭夏后建国才有的国号,“商”音由“汤、唐”来,字形由帝(玄乌)来。商族自建国后一直自称“商”,武王克商后,周人才改称“商”为“衣”、“殷”。  相似文献   

14.
许可 《文献》2023,(1):19-29
近年来,楚简文献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可借之以校读经秦汉人转写整理过的传世楚国古书。根据楚简校读战国时楚人所著《鹖冠子》,发现有些字形为楚文字中特有,秦汉时期的人整理时误认,例如误“斩”为“轸”、误“■”为“顺”等;有些字根据楚简文献所反映出的楚人用字习惯可作出更为妥帖的破读,如将篇名“著希”读为“书希”、将“随君”读为“惰君”等。这可以体现出土战国楚简对校读传世文献特别是楚国古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汉印中从“珏”的文字被改释为“赛”,这个字均作为人名出现。对于从“珏”及从“三横划连写”的两种形体,简牍等整理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显示此问题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二重证据法”考察人名“赛”可以发现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所载并不匹配,因此释“赛”之说至少部分地仍存在疑问,而将从“珏”之字释为“宝”是有字形依据的。最后,对于汉简中过去误释为“实”“宾”的一系列文字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6.
《文物》2016,(12)
正秦灭六国,每征服一地,故国的顽固势力很难在短时间消失。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所记的"南郡备警"和《语书》中的相关文告,正反映了秦占楚地后与顽固势力的斗争情况[1]。秦统一后,六国的残余势力成为秦巩固统治的一大问题。这在传世文献中也可见一些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于咸阳"[2],反映了秦政府对故六国势力的管控措施。传世文献的记载有限,且较零散,很难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在出土文献中发现一些相关材料,有助于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尹湾汉简《神乌赋》结尾所引《传》文中,涉及“勒靳”的一段不易理解,研究者的看法也不一致。本文通过对《传》文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援用传世文献与之比较,提出了读“勒靳”为“麒麟”的新说。  相似文献   

18.
正北凉,五胡十六国之一。公元397年由汉人段业初创,至公元460年高昌大凉为柔然所灭,共历5主,64年,传统上是一个民族政权。传世文献关于北凉记载相对较少,进入20世纪北凉史研究开始起步,近百年来取得丰硕成果,但较少从学术史  相似文献   

19.
商族最初的活动地域在那里?契所居之地究竟在何处?我们认为,商族的发祥地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契所居之地“蕃”在河北省北部易水流域。商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的始祖名契,传说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相传契曾跟禹一道治水,又曾被舜任命为司徒,这说明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从契到大乙(即成汤)传了十四世,大乙汤完成了灭夏的事业。“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这十四世相当于历史上的复代,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商胡建立之后,统治的年代更为长久,从大乙汤到帝辛(纣王)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大约有六百年。前后(灭夏前与  相似文献   

20.
西周金文中作修饰语之“王”字,有“大”“首”诸义,冠于亲称之前,一般表示年长。如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出土“芮伯作王姊”组器,铭文中的“王姊”即大姊,其身份当为芮伯之长姊。见诸伯庶父簋、应侯见工簋盖铭之“王姑”,则指大姑,也就是父亲的长姊。同理,西周金文中的“王父”“王母”之王,亦多指年长,而非辈分提升。此类亲称系统,显然有别于《尔雅·释亲》等东周文献之记载,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的比对运用,应审慎处理。金文亲称“王某”内涵的准确把握,于推进西周婚姻、家庭和社会组织等问题之研究,以及相关史实的复原,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