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亚川 《神州》2012,(15):271-272
近几年来,物理教育工作者从文化角度对物理学和物理教育教学已经作了一些趋于系统化的研究,但一个现实问题是至今对“物理文化”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就目前已发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出现的对物理文化的定义来看,大多都是站在文化学角度,将“物理学”装在“文化”这个什么都可装“框”里边。  相似文献   

2.
马桥文化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马桥遗址的发掘报告于1978年发表①,以马桥四层为代表的文化内涵的特殊性开始受到考古学界的关注。有的学者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马桥文化”②,或马桥类型文化③,有的学者把它作为几何形印纹陶遗存太湖区的一个阶段进行研究④,还有的学者称之为古吴越文化(后良诸文化)⑤。浙江省境内的所谓“高祭台类型”,实际上也将马桥四层一类文化遗存包括在内⑥。我赞成使用马桥文化这个名称,它是存在于公元前二千年纪、以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一种考古学文化⑦。  相似文献   

3.
以魏晋本土文学为例谈地理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这些年来颇是热闹,参与其中者,除了历史地理学界中人外,也有历史学界中人,地理学界中人,以及众多的其他学界中人。就研究的空间范围言,既有宏观的历史中国或现实中国,也有大小不一的自然区、经济区,而究以当今省区为研究范围者居多,乃至提出了一些以省区为范围的文化概念,如“皖文化”、“苏文化”之类。  相似文献   

4.
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钱塘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区、宁绍平原存在着三个先后有继承关系的史前文化,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为行文方便,在此简称为马家浜诸文化,其时间距今约为7000年至4000年左右。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墓葬方面,除了墓地规模、随葬品种类、数量发生了变化以外,尸骨头向、仰俯等亦发生了令人深思的变化:从马家浜文化的俯身直肢、头北足南演化成崧泽文化早期的仰身直肢、头北足南,中晚期和良诸文化的仰身直肢、头南足北。丧葬制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5-前2130)的下限已接近夏代。近年一些重大考古发现,使许多学者认为,良诸文化已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文字是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良渚文化不少玉器、陶器上发现有刻划符号甚至文字,也可说明良诸文化闪烁着文明的曙光。到目前为止,刻划符号最多,字符化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器物,是存于美国的一件陶壶。由于存于异国,能目睹它的中国学者极少,有少数临摹的字符图样刊布,但不够准确,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件珍贵的陶壶似乎还裹在神秘的雾馒之中。这件陶壶是灰黑色的贯耳壶,1940年前后收…  相似文献   

6.
试论仰韶陶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称“仰韶陶符”,系指仰韶文化遗址中陶器上所见的刻划符号。目前发现的陶符不止见于仰韶文化遗存,其他如老官台、大汶口、龙山、马家窑、大溪、良诸、崧泽、小河沿、西樵山等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及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都有陶符(或陶文)发现①。自这些符号发现以来,学者中不乏研究讨论者,但因局限于这些符号绝大多数都只单见于陶器上,故讨论多集中于这些符号是否文字及其与汉字的渊源关系等问题上②。我们认为,这些符号究竟能否算作文字,它们与汉字的关系究竟如何,必须因时、因地、因字而定,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陶…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2012,(6):29-29
沈家门是舟山市非常热闹的一片区域。看似破碎的海岛边缘,却是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的天然避风良港。“渔都”沈家门是中国第一大天然渔港,即便在世界范围之内,沈家门也是与秘鲁的卡亚俄港、挪威的卑尔根港齐名的世界三大渔港之一。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残陶画的释读──兼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原始崇拜则是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河姆渡一、二期,人们以鸟为图腾物;同时,也崇拜太阳,有学者指出:河姆渡遗址的形符,“介”形冠状符等,与大江口文化、良诸文化的类似符号非常相象,牟永抗先生近年撰写的《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一文,对太阳崇拜的若干种符号,也作了归纳与分析。这些研究,使我们拓宽了眼界,认识到河姆渡一、二期的某些文…  相似文献   

9.
一本颇有影响的好书,由于坏人康生的粗暴干预,硬说是“利用历史研究进行反党”,遭到禁书毁版的厄运,作者也历尽磨难。作者在深切的回顾中谈到许多问题,发人深省。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总结经验教训时指出:研究任何问题,包括历史和文化,都必须从事实出发,既不能忘记基本历史联系,不能割断历史,又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不能忘记时间、地点、条件。无论研究什么,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这是很难的。马克思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0.
东北近代史开端问题,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近年来,东北史研究者对此已基本上取得了倾向性意见,即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牛庄开港”(1860年)标志着东北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点已为一些研究者所接受.并在一些东北史的研究论著中得到体现.但是,1993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的“东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东北通史的分期”问题时,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史学界已承认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中国近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对中国古代文明中相关文化的崩溃和消失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第二,在古代文明研究中要注意“中国”概念的形成和使用问题, 对一些基本概念要进行分析,对“中国”观念认同的形成及其所包涵文化的融合和变迁进行了研究; 第三,利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炎黄传说形成过程及其本质作了初步分析,结合疑古派成果,认为将炎黄传说作为史前古史框架使用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通俗报刊的一些历史情况何鹏在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文化大众化运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俗文化活动又是大众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后的通俗文化、通俗报纸以辛亥革命来说,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在“致力国民革命”的过程中,注意“唤起民众”,...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一些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农家书屋这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载体得以又好又快地发展,怎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情神文化需要,切实解决乡村文化贫困和信息贫困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也就是真正“用起来”、“活起来”。其中对农家书屋是否能持续发展的隐忧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纪念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一百年国查亘纪念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二里头文化的首和尾区二困2:04良师益友-一回忆邹衡先生董琦李维明2:06文物研究花地嘴遗址所出“新若期”朱砂绘陶瓮研究顾问张松林l:19共命鸟与比翼鸟赵超l:33河南永城芒肠山出土西汉梁国陶涌初论郑清森1:38宋元明初釉上彩瓷考略江建新1:46从湖南常德出土唐代进口伊斯兰贴花玻璃碗谈起马文宽3:14临沂洗砚池晋墓出土正始二年弩机考议冯沂3:19从国家博物馆藏品看宋辽金北方剔花瓷器张燕3:23程君房及其传世墨考述王俪阎3:28良诸文化鸟形玉器的宗教文化功能黄…  相似文献   

15.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西化思潮,是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重要文化思潮。在近现代中西文化矛盾和融会的过程中,二者既互相对立,又彼此依存,围绕中西文化的特点和优劣,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的出路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其中一些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影响。80年代“文化热”中争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是这两种文化思潮争论过的一些问题的延伸和继续。因此,对这两种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和比较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悦林 《神州》2012,(33):25-25
1.文化的正负迁移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 因为一些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和韩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中韩两国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方面必定有着许多的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掌握这些“同”与“不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引起一些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玉料定义和产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所知的考古资料说明,中国用玉料作器,最晚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己开始。此后连绵不断,一直沿续至今。从新石器时代玉器出土地点看,玉料的产地和品种相当广泛和多样。当时处今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处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潜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菘泽文化、马家浜文化、良诸文化,处今辽  相似文献   

18.
刘长 《南方文物》2023,(1):244-251
2007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粤西南的洛湛铁路岑(溪)茂(名)段建设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了一批极具特色的遗存,年代为南朝至唐代,学界常称之为“俚人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学界未对此类遗存予以足够关注,本文拟在以往发现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见新材料,试就此类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分布范围、分期年代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西夏铸币有无“对钱”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钱币是西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铸行与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货币内容。近年来,在文博工作者和众多收藏家的共同努力下,研究西夏钱币和西夏货币制度的探讨性文章越来越多,一些过去疑惑不解的问题逐渐明朗,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一些文章中提出的西夏铸有“对钱”,且把这种认识作为西夏仿效北宋钱币文化的见证之一,未免有点过于牵强了。北宋铸币文化对西夏铸币影响较深,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要说西夏仿效北宋铸有“对钱”,笔者尚不能苟同。在讨论西夏是否铸有“对钱”的问题上,应先搞清什么是“对钱”。孙仲汇先生在…  相似文献   

20.
金鑫 《神州》2013,(2):37-37
虽然一些社会学者意识到“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需要研究时,他们多半倾向于将问题设置为具体的社会系统或者社会行动等问题,或者以社会学的中观理论去探讨诸如“社会分层”、“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问题,而较少对意识形态及国家目标展开反思。在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不禁需要认识到城市的经济、政治意义上的功能。更加需要认识到城市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