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铁肩担道义 巨笔著文章──阿英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郭静洲,姚长鼎阿英(1900一1977)原名钱德富,曾用笔名钱杏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学史家和收藏家。他的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史不胜书。这里仅仅介绍他们父子在苏北的文化活动片段。阿英是在...  相似文献   

2.
阿英原名钱杏邨,生于1900年,安徽芜湖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和藏书家。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曾任全国文联秘书长,"文革"期间遭到迫害。1977年因患肺癌逝世,终年77岁。平生著述甚多,不及备载。  相似文献   

3.
沈伟东 《铁军》2022,(3):42-43
<正>还是在五六年前,我在新四军老战士钱璎大姐家小坐时,又一次聆听她深情地讲述了父亲阿英和陈毅相识相知的一段往事。如今钱璎大姐已经辞世,笔者特意将她讲述的这段感人故事记述于下,以作纪念。那是20世纪40年代初,已在上海的文艺战线上英勇战斗了20多年的阿英,早已被陈毅所耳闻。虽未谋面,陈毅却十分敬崇这位文化斗士。1941年下半年,  相似文献   

4.
正霍英东,香港有名的实业家,他积极投身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长期致力于港澳繁荣稳定发展,坚定不移地支持和践行"一国两制"。他说:"投资、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愿尽我之所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办些实事。"他不但这样说了,更是不遗余力地去做了,赤子情怀,坚贞不渝,被新华社誉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5.
正《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大事记》一书中曾提及:1943年4月,黄克诚、阿英看到上海《新中国报》副刊《文艺报道》的栏目里,有一则消息《魏如晦尚在人间》,内中写道,"某报曾一度揭载戏剧家魏如晦(阿英),在苏北被地痞杀害的消息,各小报并有长文表示悼念,现闻魏君并未被害,已由苏北转到内地。该报(所刊)三月号的《杂志》广告中,亦有王易庵以《悼阿英》为题的悼念文章。"黄克诚与阿英阅后,相视大笑。  相似文献   

6.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天,我去上海南方中学上学,老师心情很沉重地说,日军侵占租界,学校停课,以后不要来了。归途中,看见日军在街道上架设军用电话线,气氛十分紧张。到家,只见父亲阿英正在烧书,因他这些年写了不少抗日话剧,在租界公演引起轰动,估计敌人一定不会放过他。  相似文献   

7.
王全德 《攀登》2001,20(Z1):1-3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上科学地回答了广义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将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群众、政党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了三件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建党、建军、建国的那些人与事,撷取了参与这些伟大历史事件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和人生轨迹,描述了当年共产党人的铁肩道义、时代的血雨腥风,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艰苦卓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获得成功的深刻根基。《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出版时间:2012年6月作者: 《胡乔木传》编写组编定价:69.00元胡乔木(1912—1992)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本书收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胡乔木共事多年的战友,在他指导下的各部门负责人,与他交往甚密的作家、学者、记者和同学、朋友,还有胡乔木夫人谷羽及子女、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等回忆和缅怀胡乔木生平、  相似文献   

9.
阿英集战士、作家、学者余一生。阿英为藏书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巨大的财力;编写了不少极有价值的目录,为后世研究近代史开创了便利的条件。文章拟就阿英的藏书、从已编的书录及文学集汇编来考察其目录学领域中卓越贡献,阿英所编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他15岁参加八路军,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从事军队文化事业,"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笔杆报道,样样内行",被誉为"文化尖兵"。他就是曾任云南省保山军分区副政委的冀州人刘寿华。  相似文献   

11.
为理解叫好     
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飘着,像满天飞舞的细沙。只有我和他,慢慢地走在路上。我和他手里都有一把伞,可是谁也没有打开,任雨肆虐地打在脸上,或许那样我的心会舒服一些。眼前是朦朦胧胧的一片,绿色在雨水的洗涤下显得更有活力,周围的一切都如仙境般地迷人,可我却提不起精神去欣赏。"你冷吗?"他关切地问。"不冷。"我回答说。接着便是一阵沉默。"你为什么不问我怎么不回家?"我终于打破了沉默。"哦!因为你不想说。"他不紧不慢地说。"我生物才考了94分。"我紧紧地咬了咬嘴唇,声音  相似文献   

12.
[作者附记:我这篇文章送何方老征求意见,请他指导,他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告我许多实际情况,弥补了我知识的缺欠,我对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无限感激,兹将他的信一并发表在这里,以飨读者。]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说:"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最大成就。"又说:"一九三五年一月,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在贵州省遵义城召开的扩大的中  相似文献   

13.
正1988年7月1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位79岁的老人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老人就是上世纪30年代名噪北平、胡适先生等非常赏识的作家寿生(申尚贤)。这一年,他成了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党员。是什么信念让一位八旬老人还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怀着崇敬的心情,笔者走访了申尚贤的小儿子申元初、小儿媳喻莉娟夫妇,通过他俩了解了申尚贤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政治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政治观念的创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公民社会等观念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走向,推进了民主法制等的制度化建设,也使其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在21世纪的“文化均势”相辅相成,并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以扭转“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不仅集中反映在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文化外交战略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理论认识方面,更是体现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外交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文化现代化"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相似文献   

16.
孙景超 《史学月刊》2008,(11):34-40
自宋代以来,苏州地区长期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并且屡有应验。这一文化现象虽是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果,但也有着深刻的环境变迁背景,它较为精确地反映了娄江水利形势的历史变迁。在文献丰富的江南地区,类似材料亦不少见,显然,深入发掘、利用此类文献材料,将有利于历史环境变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1949年2月22日,曾经是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踏上西柏坡这片土地那一刻,内心是惶恐不安的。他见到了毛泽东时的第一句话是"我有罪!"毛泽东说"你办了一件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70年后的今天,回望那段历史,追忆傅作义一行在西柏坡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再现傅作义的心路历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8.
江鲲池 《江淮文史》2015,(2):116-123
2014年6月5日,安徽省政协原主席史钧杰,离开了他日夜惦念的江淮儿女,永远地走了。作为一名曾经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我该拿点什么来纪念这位为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奋斗一生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呢?思考再三,我将我知道的他的"三农"情结若干片断整理成文,算是心香一瓣慰忠魂吧。  相似文献   

19.
真心朋友     
正"喂,到了没有啊?"我在电话这头问道。"还没有啊,再等一会儿吧!"对方回答。电话那端的"他"就是被我视为真心朋友的小徐。我挂断了电话,在篮球场上等他来打篮球。我和他是篮球场上的最佳搭档,他不来,我不敢轻举妄动。不久,小徐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开始吧。"我说道。于是我和小徐两人一组开始与其他两个小伙伴打起了对抗赛。起先,小徐的兴致很高,我们俩配合得也十分默契。我负责传球,他负责投篮。"接球!"我喊道。他听到声音后立即接球上篮得分。他的投篮命中率特别  相似文献   

20.
收获快乐     
正上午,调皮的表弟带着书包来我家写作业,我跟他约法三章:首先,写完作业,然后才可以玩。因为我知道他每次都是先玩个痛快,然后再马马虎虎地写作业。我又跟他强调了一下,既然和我在一起玩就得听我的安排!表弟不情愿地点头同意了。我立即将作业本摊放在桌上,这个提议是我提的,我得以身作则啊。没和他聊,就进入了认真写作业的状态。才刚开始,弟弟就东张张,西望望,说说话。三番五次地"引诱",我都没理他,他也就知趣地埋头写作业了。我做好了语文作业,抬头看看表弟正愣愣地坐那儿呢。"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