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群位于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西岸的一块突出的小山咀二层台地上,在约东西长700、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分布极其稠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汉代墓葬,而且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1959年曾出土过著名的《仪礼》等木简,1972年还出土了汉代天文仪器漆式盘[1]。磨咀子墓地土质非常坚硬且地处丘陵台地,加之这里气候干燥,具有保存地下文物的优越条件。2003年10至11月,对磨咀子汉墓群进行了中日联合考古发掘,共发掘东汉墓葬25座。现将编号为2003WMM25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墓葬形制2003WMM25为长条台阶形墓道的单室…  相似文献   

2.
1959年7月,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发掘了比较完整的9篇《仪礼》竹木简。这是自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郡魏墓出土竹书以后,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量经书的发现。磨咀子在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的祁连山麓、杂木河西岸。这里地势起伏,形成丘陵地带,东接沃野,田园阡陌,并有杂木河水源灌溉之利。很早以来,就是一处便于人类居住、从事生产的好地方.所以不仅保存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有很多的汉代墓葬。从河岸台地的东部直至祁连山麓,估计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约有200座墓葬,构成一个汉代墓群。甘肃文物考古队曾于1957年,1959年、1972年三次对这些墓葬进行了清  相似文献   

3.
<正>磨嘴子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的西岸,为一高低不平的山嘴形黄土台地。磨嘴子汉墓群是1956年3月甘肃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发现的,除此以外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磨嘴子汉墓群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在东西约长700米、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墓葬分布极其稠密。20世纪50~9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曾对武威磨嘴子汉墓进行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57年7月清理了五座土洞墓;1959年7  相似文献   

4.
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武威磨咀子是甘肃古代糟朽木器的重要发现地之一,鉴于北方干燥地区出土的潮湿而糟朽(缺饱和水状态)漆木器与南方潮湿地区出土的浸饱水漆木器之间的差异,致使其保护材料与技术方法不同。本工作通过对武威磨咀子出土木器腐蚀病害与机理分析,着重从病害类型、影响藏品保存因素、材质物理化学组成、材质结构缺陷性及藏品的陈列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科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威磨咀子出土糟朽木器腐蚀病害发生是内外因素长期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得出保持保存环境的稳定性和控制木质材质中含水量是解决保护问题的关键,可为“十一五”期间甘肃馆藏木器文物实施全面保护修复提供详实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武威县磨嘴子古墓清理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嘴子位于甘肃武威县城东南约三十多里,在祁连山下的襍木河岸,是一块突出的小山嘴,磨嘴子台地分为二层台和最高台地,墓葬大部分布在二层台上,面积约有一百多亩。磨嘴子古墓群是1956年3月甘肃省文管会兰新铁路文物清理组发现的,除此以外还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同年11月,该地在整地修渠中,挖出古  相似文献   

6.
存世最古经籍写本——《仪礼》简磨嘴子汉墓群,位于甘肃武威城南约15公里处。从杂木河岸台地的东部直至祁连山麓,在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的地带内,密集分布着200余座汉代墓葬。甘肃省博物馆于1957年7月和1959年7至11月,两次清理、发掘...  相似文献   

7.
甘肃武威磨咀子遗址由中日联合考古队共同发掘,其中2003年度共发掘汉墓25座,墓葬均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葬均由墓道、照墙、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有陶器(还有釉陶)、铜器、木器和漆器等。根据墓葬的结构、葬式和随葬器物的特征可推断其年代大概在新莽前后。  相似文献   

8.
陈晓捷 《考古与文物》2012,(3):78-86,113,114,1
2008年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的小坵镇和照金镇调查了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其中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此前都有记载,其余4处为新发现。柳家湾摩崖造像和前咀子摩崖造像以前被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此次根据发愿文及相关特征判断,认为柳家湾摩崖造像为唐代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为北宋造像。新发现的4处均为金代造像。另外还对这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武威汉代木雕黎大祥“武威磨咀子、旱滩坡汉墓群出土的几百件以反映地主庄园生活为题材的木雕,保存完整,造型生动,堪称汉代木雕的代表作。这些木雕已汇编成《武威汉代木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不少作品还刊登于《文物》、《考古》、《中国艺术》等杂志。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武威汉简《仪礼》研究四十年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9年 7月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武威县磨咀子六号汉墓中发掘出大量汉代竹、木简 ,对照文献 ,确定其为《仪礼》七篇。次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加入整理工作 ,并将其分为甲、乙、丙三本。其中甲本木简 ,字大简宽 ,保存最好 ,包括今本《仪礼》中的七篇 ,即《士相见礼》、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4,(12)
2008年7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雀尔沟镇雀尔沟村东南、呼图壁河两岸的石门子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次共发掘疑似古代墓葬的石堆和石圈56座,其中可确定为墓葬的有36座,其余20座不见遗迹、遗物。墓葬墓室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石棺、石室等;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个别为侧身屈肢;随葬器物包括陶、铜、铁、骨器等。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石门子墓地分布于河岸一级台地上的墓葬年代为早期铁器时代,分布于河岸二级台地上的墓葬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遗存。本次发掘为探索和研究天山以北地区与欧亚草原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6)
<正>磨沟墓地位于甘肃省临潭县王旗乡,在临潭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2009年8~11月,在对甘肃省临潭磨沟墓地的第三次发掘过程中,共发掘寺洼文化墓葬21座,其中竖穴土坑墓19座,竖穴偏室墓2座。现将此次发掘中的寺洼文化墓葬简报如下。一地层堆积寺洼文化墓葬主要集中于遗址的第Ⅰ象限区。以水渠西南部的台地为主要发掘地点,发掘面积2100余平方米。这片台地的地层堆  相似文献   

13.
考古工作者在武威磨咀子汉代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毛笔。此笔通长21.9厘米,笔杆竹制,杆上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笔尾削尖,便于插放;笔头有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包笔头处用丝线缠扎并涂上漆,以加固笔头。汉代的毛笔过去发现过,但是像这样制作精良、具有相...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7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镇丰阳村,在距离现地面最高处向下约2米的台地平面上挖到一个陶鬲,内藏空首布504枚。经三门峡市博物馆初步整理,这批空首布均为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铸有铭文的计452枚,币文达91种之多,可以分为纪数字、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10月,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发掘的一座东汉墓(M25)中,发现了一枚保存完好的刨花,对平木工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1]。我们在M25的发掘工作中,当清理到墓主身下的席子时,在席边角处发现一枚保存完好的刨花(2003WMM25∶29)[2]。这枚刨花颜色和棺木相同,宽3、长约10厘  相似文献   

16.
王杖鸠首新说祝中熹汉代重孝尊老,故有“七十赐王杖”之制。此制已为1959年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1981年同地汉墓出土的《王杖诏书令》所证实:“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吏民有敢殴辱者,逆不道。”这些规定当时是认真执...  相似文献   

17.
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土大批医药简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12)
1972年11月,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贫下中农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现将具体情况,分述于后。一、墓葬位置和墓葬结构此墓位于武威县南二十华里之旱滩坡,紧依祁连山北麓。由此东南方向绵延五十里即为磨咀子,在这一带山坡和台地上,保留着许多汉代墓葬。1957年和1959年、1973年先后在这一带发掘了四十余座汉代墓葬,  相似文献   

18.
此器著录于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书末“金文编采用彝器目录”中的杂器类,系一九八三年在湖北省谷城县禹山庙咀出土。铭文凡二行六字,曰:“(中阝)子  相似文献   

19.
陇县原子头遗址位于陇县县城西北约2公里,千河及其支流北河相汇处的二阶台上(图一),南距千河1000多米,东北至北河400多米,西依当地人俗称的青龙山。台地下为现在的原子头村,民居绕台地南北排列。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缓坡状,是古代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为配合宝中铁路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20.
水踏子     
南通称得上典型的水乡,密布的河网串起了江海平原上的村村落落。农家人沿河而居,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连接河水与人的台阶通道,就是南通方言所称的“水踏子”。水踏子沿着河坡,从河岸一直延伸到水面。以前,农家人从浇灌菜园到洗衣做饭,用的都是河水。为了上下取水方便,农家人在临近的河边总要修个水踏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