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山长昌"、"常山长贵"两种圆瓦当出河北赞皇县,现藏民间,是河北地区新发现的汉代文字瓦当品种。二瓦当与1976年河北元氏县汉元氏故城遗址所出"常山长贵"瓦当有相似之处,应皆属汉常山郡、常山国官署建筑用瓦。  相似文献   

2.
考古证明,在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相似文献   

3.
试读汉瓦小记王军从现存秦汉古砖文、瓦当文字、图案的著录情况看,但凡有铭文的仅属瓦当之类,而翻毛瓦有铭文的尚未发现。笔者有幸,见一汉代翻毛瓦不但有铭、图案,而且瓦泥加金,真乃罕见之物。(图片一)此瓦由临潭县文化馆于1983年收藏。瓦不但罕见,且以其加金...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余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建筑余话(日)坪井清足文韩钊,王啸啸译一、瓦的起源──从半瓦当到圆瓦当关于瓦的起源,我曾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中发表了题为《瓦之起源的东西方比较》的文章①,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讨论。但是,通过参观考察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出...  相似文献   

5.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瓦当虽小,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新疆出土的瓦当虽数量、种类不多,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瓦当的起源和发展 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建筑物上就已经出现了瓦当.中国古代的瓦按其用途可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它们出现的时间比瓦当略早些.瓦在建筑上是用来覆盖屋顶的.板瓦是仰铺于屋顶上,筒瓦则是覆盖在两行板瓦之上,压盖住其接缝处,防止雨水渗漏.  相似文献   

6.
石永士 《收藏家》2000,(12):29-31
半圆形瓦当自西周晚期出现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诸侯国宫室建筑所用瓦当的主要流行样式。战国时期瓦件很注重装饰性,瓦当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那个时代表达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战国中期开始由半圆形瓦当向圆形瓦当演变。到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已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东汉时期则已全部演变为圆形瓦当,并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宫殿、庙宇,乃至民居建筑的惟一形式。春秋战旧时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开始  相似文献   

7.
1997年发现的位于广州儿童公园附近的南越国御苑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石等遗物以及石曲池等有重要历史和科学价值的遗迹,其中有大量的万岁瓦当和卷云纹瓦当以及筒瓦、板瓦、折腰瓦等建筑用料。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丝绸之路二千一百年,陕西省博物馆等九个单位(西北五省区)联合举办了汉唐丝绸之路文物展。在展出的瓦当中,汉四神纹瓦当特别引人注目。这组瓦当是由陕西省博物馆提供的,虽然它们的出土地点有所不同,但瓦当上的四神造形却都具有浑  相似文献   

9.
高智 《华夏考古》2004,(3):74-75
<文物>2000年10月刊发的<新发现的西汉"尹寿亦王"铭文瓦当>一文中,将该瓦当铭文释为"尹寿亦王"是错误的,正确的释文应为"延寿王瓦",当是所构名为"延寿"的汉代某帝王离宫别馆之类建筑的用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主要用材,瓦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瓦当,是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种半瓦当(见《文物》1981年3期)。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瓦当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用来保护屋檐部的椽头,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延长建筑构件和房屋的寿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瓦作,我国古代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物的重要材料,其出现本身就是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秦砖汉瓦"一词的流行,则是后世对中国社会进入到大一统封建社会后,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形势下,建筑材料制作工艺和技  相似文献   

11.
沈浩注  马孟龙 《文物》2021,(4):60-64
<正>2001年,甘肃省环县曲子镇村民采集到一件带有铭文的瓦当,瓦当现藏环县博物馆。该瓦当对于研究汉代铭文瓦当,以及环县古代史、古代羌史具有重要意义,故拟对其予以介绍,并对铭文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阐发,以揭示其学术价值,以期能够引起学界的重视。一瓦当为圆形,当面直径15厘米,边轮宽1.1~1.5厘米,内轮直径8厘米,当厚1.5厘米。当心为一圆形大乳丁,其外有弦纹一周,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4,(12)
1973年3月,我们在秦始皇陵内城西墙外的一座房子遗址里清理了一批瓦当。瓦当皆为圆形,泥质灰陶,体重,质细,火候高,色泽一致,与秦始皇陵历年来出土的砖瓦的质量是一样的。它的制法是:先做成一端封口的筒状瓦坯,再于封口一端的平面上模印  相似文献   

13.
名品“宫”字瓦,近有学者释出内含“甘泉宫”三字。既是西汉武帝前后的重要文物,亦反映了西汉瓦当文字处理的高超水准。现该瓦流存于海外。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新安县出土的"王瓦延寿"瓦当,是楚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十八王之一河南王申阳府第用瓦。西楚十八王存在的时间短暂,遗迹、遗物发现甚少,河南王府遗址的发现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燕下都半瓦当均为模制。模范是一个圆形,由两个相同且对称的图案构成,两图案中间留有一条较窄的切割线。制作时,将模范在当面泥坯上压制纹样,然后粘接于筒瓦坯的母口一端,再沿割线由外向内切割,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坯一分为二,最后烧制成两个半瓦当。所谓错切,就是误由切割线转动90度而切,从而产生了特殊纹样的半瓦当。加之2000多年地下沉埋,一出土便以其孤异、奇特而备受学、专家所关注,对其理解颇费神思,随之亦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命名。就目前所见,在燕下都半瓦当中,错切的有四:  相似文献   

16.
陈亮 《文物世界》2008,(4):7-10
瓦当作为陶质建筑构件,是覆盖在古建筑屋面两行板瓦沟缝之间最下端筒瓦端头部分。其作用一是防护屋檐渗漏和保护屋檐椽头部分免遭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二是瓦当图案对建筑物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网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瓦始于何时?在陕西周原的西周遗址的宫室(宗庙)建筑遗存中即发现有瓦,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瓦。东周时期,诸侯列国的大型房屋建筑上用瓦就很普遍了。我馆藏的东周时期文物中,就有一批于潜江龙湾马场湖村楚文化遗址群上调查、发掘出土的筒瓦、板瓦和半圆形、圆形素面瓦当等瓦片,其中以筒瓦为最多。谈到筒瓦,从西周发展到东周时期,瓦身的形制是有变化的,西周遗址上出土的筒瓦,瓦身较宽,胎亦较厚,一般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四年八月,陕西省蓝田县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于焦岱镇南侧的汉鼎胡延寿宫遗址上采集到一批文物:有铺地砖、五角形下水道、筒瓦、瓦当等。现将瓦当介绍如下: (一)“鼎胡延寿宫”瓦当共七件,分四式Ⅰ式一件。当面直径为17、厚3.7厘米;边轮深达1.1厘米,宽1.3厘米。瓦色浅灰。当面中心有一直径5.8厘米的单线圆形空间,中有一阳文篆书“宫”字,其外,由双线栏界分割的四个扇形区间中,分置“鼎胡延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南京市区铜作坊、张府园和明瓦廊三处建筑工地上,陆续发现了一批南朝时代的建筑装饰瓦件(图一)。它们的埋藏深度一般在今地表以下3~6米,伴出的有越窑青瓷片、绳纹和几何纹砖、莲花纹瓦当等。这些瓦件均呈青灰色,平面作圆形瓦当样式,正面皆模印单瓣莲花纹,背部光素,中部都穿有一孔,孔系瓦件未烧制前用锥状物从正面向背面戳成,孔之尾端边缘留有明显的穿戳后泥土受挤压而形成的凸起痕迹。我们认为,南京南朝地层出土的这批装饰瓦件对研究中国早期建筑椽饰有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唐青龙寺瓦件的样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尝试在样式与出土位置之间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对重建后青龙寺的基本用瓦制度与营建状况进行复原。研究表明,青龙寺主要使用黑色磨光瓦与莲花纹瓦当,但不同建筑在瓦件尺寸、纹样上存在明显差异。借由这些差别,青龙寺的重建工程及其存续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还原,该过程也从动态视角展现了晚唐以降密教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