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193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羅曼語言文學系,曾任過中學教師,教過法語,后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獲得碩士。因為語言方面有天賦,二戰中被美軍派去學習日語,協助情報部門破譯日軍密碼。由于這個機缘,史華慈開始接觸東亞問題。戰后,史華慈回到哈佛大學,正式加入東亞研究,從這時  相似文献   

2.
1916年 誕生 12月21日,史華慈誕生于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部。自幼聰穎,學習刻苦,在波士頓拉丁學校學習。這是為杰出才華青年開設的。獲得去哈佛學院求學的獎學金。1934年 18歲 開始在哈佛學院就學。自帶中餐,以步代車,經歷艱苦生活的磨練。  相似文献   

3.
馬瑞志博士,英文名Richard B.Mather。一九一四年生于我國河北保定。父母系清朝末年來華的傳教士。他自幼擅長漢語,就學于北京附近的通縣,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典籍嗜愛尤深。十三歲時返回美國。一九三五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以優异的學習成績獲得藝術及考古學學士學位;一九三九年,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獲得神學學士學位;一九四九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東方語  相似文献   

4.
1909年秋,我的老師高本漢先生(1889—1978)在烏普薩拉大學獲得了日爾曼語、斯拉文尼亞語和希臘語的學士學位之后,到聖彼得堡大學學了兩個月漢語,翌年2月他乘船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5.
本杰明.I.史華慈——哈佛大學歷史和政治學教授,11月14日在他坎布里奇的家中故去。 史華慈出生于東波士頓的一個移民家庭,曾在波士頓的拉丁語學校和哈佛學院接受教育。由于專業是羅馬語,他曾准備以高級中學的教師為職業,但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懷念史華慈     
從5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晚期的四十多年來,通過他在哈佛大學政府與歷史系的教學工作,以及通過他的著作與論文,史華慈成為中國研究領域内的泰斗級人物。他的研究,尤其是在横跨思想史與政治學的領域,已成為衡量學術的標准,他的研究對于學生們以及全世界的學者們都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已成為學人們獲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0,(Z1)
應中蘇友好協會總會之請來中國講學的蘇聯三教授,生物學博士努日金,史學博士吉謝列夫及經濟學碩士馬卡洛娃於三月二日到達北京。吉謝列夫博士是在本年獲得斯大林獎金的蘇聯考古學權威。本文僅就他的經歷、業績和到我國後  相似文献   

8.
正陳寅恪先生,江西義寧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於民國十五年七月來清華大學主講"文學專家研究"及"佛教翻譯文學""晉南北朝隋史""唐史"等學程。問(記者問,下仿此):先生從事教育有年,對於治學方法及經驗,深望不吝指導後學!  相似文献   

9.
史華慈,是揭示毛澤束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超出蘇聯控制的共產主義的第一批學者之一,他是哈佛大學歷史與政治科學系的榮休教授,因患癌症,于星期曰逝世于麻薩諸塞省坎布里奇的家中,享年82歲。 他的老師是費正清,通過自己長期的宣傳鼓動,促成了美國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建立,史華慈博士盡管没有像老師費正清那樣地有社會知名度,但是他在著作中完成了某些根本性的觀念,直  相似文献   

10.
我很遗憾這篇訪談錄史華慈先生未能看到他就去世了。都怪我不恰當的生病,耽擱了及時整理訪談記錄稿的時間。1999年對我是不幸的一年,四月份從哈佛回來不久,就病倒了。直至第二年春夏,方日漸恢復。但更加不幸的是,我所見到的西方最單純的思想家、最富學養的中國學學者史華慈教授, 已經永遠不能向人類發表他的睿智卓見了。我和他的訪談對話,第一次在1999年2月9日下午的2點到4點,第二次是2月22日上午10時至12時。地點在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他的辦公室。他的辦公桌對着門,大衣挂在門後的  相似文献   

11.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69-399+408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相似文献   

12.
本杰明·史華慈教授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知識淵博,智能超凡,和我這一輩的許多東西方學者一樣,我從他那裏受益匪淺。對我來說,尤其幸運的是幾年前我又回到了母校任教,發現自己又成了他的同事了,興奮之余,也有些不安。不言而喻,在我多年的任教生涯中,甚至在多少年前我由歷史改行到文學的轉變中,我都得益于他的學識和才華。對我而言,多年流落蠻荒之后又重新在哈佛與他再度相逢,  相似文献   

13.
在他以世界史的眼光,對中國古代思想全景的復雜多樣的透視中,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先生對於他的繁復、具有内在“緊張”(tension)和含有未扣牢部分的題材,進行了深切的探索。他的治學途徑具有哪些特點?此一途徑在理論上是如何闡明的?又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它獲得甚么樣的成果?它有甚么内在的限制?它對人文學科具有哪些普遍性涵義?它對史學研究又產生那些涵義?這些是重大而繁復的問題,我在這篇短文中無法加以適當而妥切的處理。不過,我擬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史研究大師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3)博士誕辰百年紀念。蒙中國科學史學會不弃,要我在這裏發言,但我不想重談他的生平事迹和科學成就,因早已有人作了介紹。我想我們今天紀念他的最好行動是學習他如何研究中國科學史,完成他的未竟之業。而要學習他,就要了解使他取得學術成就的個人素質、治學經驗和研究方法,這是我要談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1年7月21日至24日,主題為“中國哲學與廿一世紀文明走向”的第十二届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共有2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臺港、海外學者和中國大陸學者大約各占一半,其間共召開了四次全體大會、五十二場次分组會議,有二百零四位學者在大會或分组會上報告了論文。各位代表圍繞着主題比較集中地討論了人們關注的一些問題,如: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對象和範圍有何异同?如何深入研究和發掘儒、道、佛、墨、兵、易等傳統哲學思想原創性貢獻,并揭示其現代意義和價值?參照西方的哲學解  相似文献   

16.
王晶 《中华文史论丛》2015,(2):371-390,400
2014年,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譚凱(Nicolas Tackett)的著作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這是繼伊沛霞關於博陵崔氏研究之後歐美學界士族研究領域的又一力作。該書利用大量墓誌材料,運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中古士族的崩潰給予了一個細緻入微的歷史圖景,作者繼承了歐美學者的研究傳統,爲郝若貝、韓明士的唐宋精英理論作了一個出色的注腳。本文借助對該書的介紹與討論,客觀地檢視中國史學界在中古士族崩潰這一問題上的利弊得失,並對今後如何重新繪製中古士族崩潰與衰亡的歷史圖景進行發散式的探討。  相似文献   

17.
嚴羽詩學雖然借助《詩人玉屑》及元人詩法等的摘錄、轉引而獲得廣泛的傳播,但在宋元至明初較長的時間内都未能成爲詩學的主流,處於被肢解、被誤讀的窘境。明中期,以李東陽《麓堂詩話》的推介爲轉折,其詩學著作方始得以完整、準確的面貌呈現,並被奉爲詩歌理論指導的典範。由此一問題的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文學思想傳播過程中諸要素間所構成的緊張、互動關係以及文學典範之形成對於文學外部條件的依賴。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中心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為依托,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相關院、系、所及國内外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為基本隊伍,展開對海外漢學的全方位研究。成立以來,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同國内外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先后與國内的國際漢學研究组織聯合舉辦了“國際二程學術研討會”、“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獨立舉辦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無論是開民智的“畫報”,還是張女權的“女學”,上海都走在北京前面。不談細枝末節,就講聲名顯赫者,1884年5月8日創刊的《點石齋畫報》,還有1898年5月31日正式開學的中國女學堂(即“經正女塾”),都讓歷來高傲的北京人瞠乎其後。晚清中國,推動西學東漸的主要力量,在朝氣蓬勃的開埠城市上海,而不是暮氣沉沉的帝都北京。雖有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1898年創立),但是,談論作爲新學代表的報章、演說以及女子教育等,北京  相似文献   

20.
正無論對於研究者還是閲讀者,古代中國早期的史書具有恒久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相當一部分來自其語言的古奥優雅、史源的不確定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解讀困難。哈佛大學東亞系的李惠儀教授(Wai-yee Li)多年來致力於明清文學研究,成就斐然,她的著作《晚期中華帝國文學中的女性與國族創傷》(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MA: Harvard Un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