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國研究領域内,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史華慈先生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它對我的治學有轉化性的影響。史華慈不僅僅比其他人更早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决不是蘇聯的傀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將思想史與政治關聯起來的治學方法,向我們揭示了意識形態的争論是如何地影響了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事件是如何地影響了意識形態,這種治學方法啟發了我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杰明·史华慈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知识渊博,智能超凡,和我这一辈的话多东西方学者一样,我从他那里受益匪浅。封我来说,尤其幸逼的是几年前我又回到了母校任教,发现自己又成了他的同事了,兴奋之余,也有些不安。不言而喻,在我多年的任教生涯中,甚至在多少年前我由历史改行到文为的转变中,我都得益于他的学识和才华。  相似文献   

3.
余欣  鍾無末 《中华文史论丛》2015,(2):313-336,398,399
古代中國的博物之學是古人體察萬物、摹想世界,對自然、人類和社會認識的知識彙集,是傳統中國知識系統構架的基底性要素之一。作爲一種體認世界的基本思維方式,其知識系統是如何被承載,個體的知識單元如何被選擇出來彙聚在一起,又怎樣傳襲與流佈?關於《北戶録》的考察,及其與《酉陽雜俎》、《嶺表録異》關係的探討展示了中晚唐時期博物學知識的承襲擴散、疊層累積。這一時期以段公路爲代表的博物學者開拓並重視親驗的風氣,强調"博而且信"的傳統。這種對時貫今古、覆載六合的無涯之"知"的追尋和實踐親驗的風尚相融合,共同構築了近在遐邇又渺不可及的世界圖景。  相似文献   

4.
在他以世界史的眼光,對中國古代思想全景的復雜多樣的透視中,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先生對於他的繁復、具有内在“緊張”(tension)和含有未扣牢部分的題材,進行了深切的探索。他的治學途徑具有哪些特點?此一途徑在理論上是如何闡明的?又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它獲得甚么樣的成果?它有甚么内在的限制?它對人文學科具有哪些普遍性涵義?它對史學研究又產生那些涵義?這些是重大而繁復的問題,我在這篇短文中無法加以適當而妥切的處理。不過,我擬在下文中提出一些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約瑟在其力著《中國科技史》一書中,以其聰明才智展現出文明古國——中國的基本特點和成就。同時他對于文化之間思想和實踐傳播現象所做的思考也是頗有見地的。他對中—印在天文學、數學、煉金術和其他科學領域的交流研究尤其引人注目。雖然李約瑟對印度科學的了解基本是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來進行,但是他對印度科學的看法還是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他對古代印度科學的某些方面有獨到見解,他的著作對印度科學史學者非常有價值。事實上,李約瑟嚴謹的系列著述,以其豐厚的學術内涵,已成為印度科學史學者的靈感源泉。  相似文献   

6.
趙益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23-368+407-408
早期中國和古希臘一樣,都具有“數爲萬物之原”的觀念。此一觀念所基於的“數”及其具體内容早已不是原始文化的數字崇拜,也不屬於密契式的領悟,而是對度量衡及具體計算、樂律學、占卜和天文曆法中發展出來的“數”及數學知識,進一步加以總結而得到的抽象認識。“數”作爲知識系統的核心,是早期中國關聯式宇宙論、自然宇宙論及各種形而上學思想的重要基礎。思想史研究如果忽略對知識史的探討,不僅易流於空疏,而且會發生謬誤。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學者姚鼐號稱不寫詞,在清代乾隆以後,已經成爲一個話題,受到學界的關注。考察其原因,是由於乾嘉年間的詞體創作非常繁榮,乾嘉年間的詞學觀念更加成熟,從清初發展而來的詞學復興之勢進一步得到加强,詞作爲專門之學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乾嘉學人大多强調學有專精,不提倡面面俱到,而姚鼐受桐城家法的影響,在文學創作上也懂得有所不爲。從學術淵源看,姚鼐受王士禛等的影響,對詩詞辨體之説也有自己的認識。所以,他之不寫詞,主要原因並不是由於鄙視詞,而是由於對詞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從這種認識中,某種程度也能看出清代詞學的發展。  相似文献   

8.
懷念史華慈     
從5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晚期的四十多年來,通過他在哈佛大學政府與歷史系的教學工作,以及通過他的著作與論文,史華慈成為中國研究領域内的泰斗級人物。他的研究,尤其是在横跨思想史與政治學的領域,已成為衡量學術的標准,他的研究對于學生們以及全世界的學者們都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已成為學人們獲  相似文献   

9.
清代著名學者郝懿行,字恂九,號嵐皋,山東棲霞人。他的农學著作《記海錯》,是古代山東地區唯一一部专门辨識海洋生物的著作。作者在書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山東半島沿海的水產及其特徵,為我們了解清代膠東半島人民對海洋魚類的認識程度以及當時的物產、  相似文献   

10.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69-399+408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1,(1)
國立南京圖書舘,爲了適當廣大市民對新知識書籍的要求和更好的爲市民服務,已於一九五○年十二月初,重點的展開推廣工作,推廣範圍是先從本市私立中學及人民文化舘做起,首先對本市鍾南等十餘所中學,及第一、第五人民文化舘的圖書設備及讀者的需要,進行了調查。通過這次調查工作,明瞭了各私立中學,因限於經費,普遍存在着圖書缺乏的現象。卽使歷史較久的學校,也只是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知識和思想不僅來源於上古文書、典籍,也來源於上古圖文獻。上古圖文獻數量衆多,曾作爲儀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關係、溝通神靈、象徵天賦權利。從《山海經》、《齊諧》等物怪之書和現存上古圖文獻看,當時人對鳥獸草木的記録和描繪,其實是對儀式事項的記録和描繪。因此,從本來意義說,"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等詩學命題,談的不是文學的審美功能,不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不是所謂"足以資多識"的博物之學,而是禮儀政教的技能,是對"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張結合上古文化史上從儀式中心到倫理中心的思想轉變,結合孔子學禮的過程,認識孔子的知識結構和詩學思想,也了解經典世界和前經典世界的深刻聯繫。  相似文献   

13.
<正>一序言韓國漢文學通過對中國文學的積極接受和融合持續發展。而對中國文學的接受主要是通過使臣往來和派遣留學生等和中國的直接交流而得以實現。因此,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在韓半島對中外交關係的影響下,在不同的時期會展現出不同的樣貌。尤其在高麗時期,中原頻繁的王朝交替導致高麗與中國的  相似文献   

14.
前言我於1988年夏天受聘於加拿大温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通稱UBC)亞洲研究系。任教之前,温哥華當地幾乎没有任何認識的人,但在心底,對亞洲研究系並不特别感覺陌生。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葉嘉瑩先生在那裹。我在大學時代就讀過葉先生的《迦陵談詞》、《迦陵談詩》,印象非常深刻,葉先生便成為我心儀的學者。到温哥華後,很快就結識了葉先生,可惜由於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生前享有很高文學聲望的詩人嚴嵩,身後因其姦臣的政治身份,在明代文學史中處於失聲的狀態。其實,嚴嵩的文學研究價值,並不在具體的詩歌造詣,而在他作爲正德文壇新秀和嘉靖文壇領袖,在整個明中葉上層文學秩序變動中的關鍵作用,及其對於重新認識姦臣與詩人這兩種身份的典型意義。他早年游離於茶陵派與"前七子"之間的文學經歷,爲他晚年持文柄及處理臺閣與"後七子"的關係,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而他晚年對"文柄"與"史權"的態度,又迥異於徐階、王世貞等人的常規思維。但他對日漸勃興的公衆文學世界中庶民書寫之力量,未有足夠的重視,以致一些異見文人借戲曲、小説等俗文學的書寫,繞過傳統的史官之筆,完成了對嚴嵩姦臣形象的塑造。此爲文學媒介變革對古代上層文學秩序與權力的重大衝擊,嘉靖、萬曆年間正是關鍵之節點。  相似文献   

16.
章清 《中华文史论丛》2013,(3):213-263,401,402
晚清西學知識的傳播在"知識複製"上呈現出多種形態,是考察晚清書籍史需特別重視的環節。這裏期望結合《萬國公法》及"公法"的"知識複製",以揭示晚清西學書籍在流通上所展現的特質。通過各種"類書"、"提要"的方式對各種書籍進行選擇,是晚清較爲流行的方式,而書籍在多大程度上流通及被士人閲讀,往往與斯時的價值取向有密切關聯,在晚清不得不提及的即是科舉改制的影響。此外,就知識傳播來説,還不可忽略作爲新型媒介的報章發揮的重要影響。對這些因素略加分析,對把握晚清中國西學知識的傳播所呈現的特質,不無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初中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册第四章第五節:西漢帝国的擴大講授時間:(共一百三十五分鐘,分三節講授每節四十五分鐘》教具:西漢疆域图教學目的: (一) 知識目的: (1) 使學生嘹解西漢初年,對匈奴所採取的和親政策及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情况。(2) 使学生瞭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河西僧人楊琏真加是元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聲勢顯赫一時。過去我寫過《略論楊琏真加和楊暗普父子》(以下稱《略論》),對他的活動有所論述。近年元代佛教史的研究,有新的進展。學習中外學者的論著,有一些體會,願對上文作一些補充。  相似文献   

19.
鑑於自漢至晉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基本上都無變化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領域内不可能憑空冒出一個與儒學對立並引導當時觀念形態的玄學。事實上,被後世認爲的"玄學家",彼時都自認爲在致力於經學,並做出很多成績,"玄學"之名是在魏晉之後出現的。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一直有談論形而上學的傳統,並以倫理綱常爲自然之道,後來佛學也屬兩晉談玄的內容,因此把玄學簡單地稱作"新道家",是一種誤會。  相似文献   

20.
我很遗憾這篇訪談錄史華慈先生未能看到他就去世了。都怪我不恰當的生病,耽擱了及時整理訪談記錄稿的時間。1999年對我是不幸的一年,四月份從哈佛回來不久,就病倒了。直至第二年春夏,方日漸恢復。但更加不幸的是,我所見到的西方最單純的思想家、最富學養的中國學學者史華慈教授, 已經永遠不能向人類發表他的睿智卓見了。我和他的訪談對話,第一次在1999年2月9日下午的2點到4點,第二次是2月22日上午10時至12時。地點在哈佛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他的辦公室。他的辦公桌對着門,大衣挂在門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