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9年秋,我的老師高本漢先生(1889—1978)在烏普薩拉大學獲得了日爾曼語、斯拉文尼亞語和希臘語的學士學位之后,到聖彼得堡大學學了兩個月漢語,翌年2月他乘船前往上海。  相似文献   

2.
1999年11月14日,史華慈(Benjamin Isidore Schwartz)逝世于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家中。 史華慈于1916年12月21日出生于東波士頓,1934年,他畢業于拉丁語高级中學,獲得了哈佛大學獎學金,從此開始了他與哈佛大學的不解之緣。1938年,他以優异的成績獲得學士學位,其后又獲得了哈佛教育學院的碩  相似文献   

3.
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193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羅曼語言文學系,曾任過中學教師,教過法語,后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獲得碩士。因為語言方面有天賦,二戰中被美軍派去學習日語,協助情報部門破譯日軍密碼。由于這個機缘,史華慈開始接觸東亞問題。戰后,史華慈回到哈佛大學,正式加入東亞研究,從這時  相似文献   

4.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中心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為依托,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相關院、系、所及國内外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為基本隊伍,展開對海外漢學的全方位研究。成立以來,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同國内外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先后與國内的國際漢學研究组織聯合舉辦了“國際二程學術研討會”、“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獨立舉辦  相似文献   

5.
本杰明.I.史華慈——哈佛大學歷史和政治學教授,11月14日在他坎布里奇的家中故去。 史華慈出生于東波士頓的一個移民家庭,曾在波士頓的拉丁語學校和哈佛學院接受教育。由于專業是羅馬語,他曾准備以高級中學的教師為職業,但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1916年 誕生 12月21日,史華慈誕生于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部。自幼聰穎,學習刻苦,在波士頓拉丁學校學習。這是為杰出才華青年開設的。獲得去哈佛學院求學的獎學金。1934年 18歲 開始在哈佛學院就學。自帶中餐,以步代車,經歷艱苦生活的磨練。  相似文献   

7.
《文物》1950,(Z1)
應中蘇友好協會總會之請來中國講學的蘇聯三教授,生物學博士努日金,史學博士吉謝列夫及經濟學碩士馬卡洛娃於三月二日到達北京。吉謝列夫博士是在本年獲得斯大林獎金的蘇聯考古學權威。本文僅就他的經歷、業績和到我國後  相似文献   

8.
<正>經學界同仁舉報並經核實,《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九辑上卷(2016年12月出版)所载王永波《〈柳河東集〉在宋代的編集與刊刻》一文(署名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此前已在《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刊發,  相似文献   

9.
孫宏雲 《中华文史论丛》2011,(3):163-194,392,393
那特硜對德國國家學在近代日本的傳播和明治政府建立普魯士式國家官僚政治制度發揮了有力的影響。由其在東京大學的講議輯録而成的《政治學》,對國體與政體、國家概念(Conception)與國家觀念(Idea)等概念作了明確的區分,並對各國立憲制度的歷史由來、法理與實際及其利弊得失加以論述,具有歷史學派國家學的特徵。該書出版後不久就被譯成中文,再藉由報刊、新學書目和圖書廣告的宣傳,成爲清末憲政運動的一種思想資源,對中國現代政治學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相似文献   

10.
"風人"一辭主要指《詩經》"國風"一脈的詩人,首先包括"國風"詩篇的作者,次被引申爲繼承"國風"抒情傳統的理想詩人的範型。作爲一種批評策略,"風人"的詩學原則與漢儒所奠定的經典解詩傳統呈現出同源而異趣的發展轍迹,其重心逐漸從"聖門"的經典語境過渡向"詩家"語境,被開啓章法、修辭、言意關係等語言情意結構層面的理解和研究維度。此一詩學轉向大致在明代以"辨體"爲理論要素的文章學語境中達到高峯,以許學夷《詩源辯體》爲集大成之標誌,完成對多種資源的綜合。"風人"的完整內涵至此包括諸如風刺、考正、比興、寄贈、微婉、溫厚、言近旨遠、不落言筌等一系列倫理價值或美感特質。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1,(11)
蘇聯人民紀念魯迅忌辰莫斯科文化科舉界人士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五周年,於十月十七日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舉行了特別會議,參加的有蘇聯漢學家、東方學家和高等教育機關的學生等。會議在蘇聯經濟學博士馬斯連尼柯夫致開會詞後,由蘇聯語言學學士愛德靈作了題爲‘偉大的革命作家魯迅’的報告。會上又宣  相似文献   

12.
正陳寅恪先生,江西義寧人。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於民國十五年七月來清華大學主講"文學專家研究"及"佛教翻譯文學""晉南北朝隋史""唐史"等學程。問(記者問,下仿此):先生從事教育有年,對於治學方法及經驗,深望不吝指導後學!  相似文献   

13.
向達在1942年7月至1943年7月參加西北史地考察團赴敦煌考察,他的身份問題即代表單位是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學,還是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從目前所公佈的檔案資料來看,當時的組織單位並沒有北京大學,而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中國地理研究所。向達是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之聘參加考察的,由於當時史語所和中央博物院形同一家,而史語所已有勞榦、石璋如參加,向達就代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在北京大學只是"請假一年"。由於考察中發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北大就從開始的無所謂到積極的參與態度,向達也從開始的以個人身份"請假一年"到强調代表北大,並爲下次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奠定了基礎。  相似文献   

14.
正無論對於研究者還是閲讀者,古代中國早期的史書具有恒久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相當一部分來自其語言的古奥優雅、史源的不確定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解讀困難。哈佛大學東亞系的李惠儀教授(Wai-yee Li)多年來致力於明清文學研究,成就斐然,她的著作《晚期中華帝國文學中的女性與國族創傷》(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MA: Harvard Unive  相似文献   

15.
王晴佳 《中华文史论丛》2023,(1):369-399+408
近代學者陳寅恪以其史學名世,但他治學的方向,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轉變。陳寅恪自早年在海外求學開始,專注學習外國語言,以文字學(philology)的研究爲專攻,歷史學爲輔。1919年他在哈佛求學,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晤面,討論佛理,由此而專研亞洲文字,以漢朝以降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爲對象,直至任教清華期間(1926—1937)。但抗戰的爆發,迫使他轉向隋唐史,基於通史類的著作,撰寫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隋唐史的演變,做出了宏觀、通貫的獨到解釋,確立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其國際、國内影響延續至今。  相似文献   

16.
耶魯大學著名的漢學家史景遷教授给我們講過這么一個故事:在1694年的法國巴黎發生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件,一個中國的公主被海盗擄掠到了這兒。據說這是法國人第一次見到中國女人。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女人說她是中國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兒,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蘭海盗擄去,伴陪她的母親死在了海上,她則被荷蘭海盗帶到了歐洲.這艘船后又被與之交戰的法國船俘獲。這樣,這位中國公主就被帶到了巴黎.這一切,都是這位公主用嗑嗑絆绊的法語叙述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在文學史的書寫中,陶淵明(元亮,約365—427)乃田園詩人,魏、晉時代的重要文學家。這是因爲他死後不久,即獲得了一位極之有影響力的知音,那便是昭明太子蕭統(施德,501—531)。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説:……是以聖人韜光,賢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於道……宜乎與大塊而枯榮,隨中和而任放,豈能戚戚勞於憂畏,汲汲役於人間。……達士,因以晦迹,或懷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負薪,鼓楫清潭,棄機漢曲。情不在於衆事,寄衆事以忘情者也。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迹也。……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  相似文献   

18.
<正>近三四十年來,國内學界對傳統蒙學的興趣方興未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的《新編對相四言》(以下簡稱《新編》)也因此引起了有關學者的注意。過去的幾年間,更有來自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向哥大的東亞圖書館查詢有關該書的信息。有鑒於此,哥大東亞圖書館决定將它影印出版,以饗讀者。承蒙上海書店出版社的密切合作,以及程健館長和唐曉雲社長的共同努力,這本小書現在終於呈現在讀者面前了。~①  相似文献   

19.
<正>1987年湖南省慈利縣城關石板村36號戰國墓出土了一批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竹簡,整理出殘簡4371段,數量約1000支。這批竹簡主要内容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有傳世文獻典籍可資對勘的如《國語·吴語》、《逸周書·大武》等,另一類是《管子》、《寧越子》等書的佚文或古佚書。遺憾的是,這批材料到目前還没有全部公布,發掘整理者只零星地公布了其中的少部分竹簡照片及簡單的釋文。~①其後有學者對這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在學術網站上也有一些討論。根據已有的研究,我們對其中的一些簡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理學家胡寅紹興五年的一段仕宦經歷作爲線索,揭示兩宋之際詞學之臣有虧臣節之事。有宋一代,詞學之臣講究辭章之學,理學之士崇尚道德涵養,彼此議論本有不同。靖康之變中,詞臣羣體中多有人物撰寫降表、與張邦昌的僞楚政權合作,他們的辭章之學映襯於家國之難的背景下,顯示出風氣軟媚的一面。這一點一直受到理學家胡安國、胡寅父子的詬病。紹興五年胡寅任中書舍人,進入朝廷詞垣,他本於對靖康史事的反思,非議詞臣品行的闕失,提出矯正詞垣文風的意見,從而引起詞臣羣體的忌妒。胡寅在中書舍人任上還援引其他理學家,期望理學之士以羣體之力進入詞垣,改革風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