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中心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為依托,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相關院、系、所及國内外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為基本隊伍,展開對海外漢學的全方位研究。成立以來,北外海外漢學研究中心積極開展同國内外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先后與國内的國際漢學研究组織聯合舉辦了“國際二程學術研討會”、“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獨立舉辦  相似文献   

2.
“歐洲在中國”是由歐洲漢學會發起的漢學研究小组,其最初目的是研究17、18世紀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主要從中文文獻出發,着重研究中國人對西方宗教和文化的反應,1990年成立這個小組,1991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届、1993年在羅馬召開了第二届國際會議,論文集已先后出版。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八年春天,我的一位研究西方古代史的同事Mike Clover——他同時是一位至為欽許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所著《中國古代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的學者——邀請史華慈教授參與他籌備多時的“過去千年的歐亞及非洲”會議。與會者還包括HeikoOberman,J.C.Heesterman,Catherine Coquery-Vidrovitch等人。史華慈在會議中所提出的論文是他在過世之前三十七天完成的最后一篇學術著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4,(4)
中國科學院在十八日舉行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梁思永先生紀念會。參加紀念會的有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負責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相似文献   

5.
本杰明.I.史華慈——哈佛大學歷史和政治學教授,11月14日在他坎布里奇的家中故去。 史華慈出生于東波士頓的一個移民家庭,曾在波士頓的拉丁語學校和哈佛學院接受教育。由于專業是羅馬語,他曾准備以高級中學的教師為職業,但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懷念史華慈     
從5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晚期的四十多年來,通過他在哈佛大學政府與歷史系的教學工作,以及通過他的著作與論文,史華慈成為中國研究領域内的泰斗級人物。他的研究,尤其是在横跨思想史與政治學的領域,已成為衡量學術的標准,他的研究對于學生們以及全世界的學者們都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已成為學人們獲  相似文献   

7.
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史华慈教授离开我偿两年多了。他的去世曾广泛引起西方汉学界的沉痛哀悼。去年四月《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还开辟专栏,刊载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①,美国亚洲学会也有专题讨论。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反应。记得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一次集合上,史华慈曾富有感情地说:“有的人喜爱中国,有的人厌恨中圆。我尊敬她。”《世界汉学》今天郑重推出这期专辑,在他毕生研究并由衷尊敬的中国,纪念、介绍这位汉学界的一代宗师,的确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应该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國研究領域内,我讀的第一本書是史華慈先生自己的第一本著作《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興起》。它對我的治學有轉化性的影響。史華慈不僅僅比其他人更早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决不是蘇聯的傀儡,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將思想史與政治關聯起來的治學方法,向我們揭示了意識形態的争論是如何地影響了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事件是如何地影響了意識形態,這種治學方法啟發了我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1年7月21日至24日,主題為“中國哲學與廿一世紀文明走向”的第十二届國際中國哲學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共有2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臺港、海外學者和中國大陸學者大約各占一半,其間共召開了四次全體大會、五十二場次分组會議,有二百零四位學者在大會或分组會上報告了論文。各位代表圍繞着主題比較集中地討論了人們關注的一些問題,如: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研究的問題、對象和範圍有何异同?如何深入研究和發掘儒、道、佛、墨、兵、易等傳統哲學思想原創性貢獻,并揭示其現代意義和價值?參照西方的哲學解  相似文献   

10.
李孝遷 《中华文史论丛》2013,(3):265-312,402
民國時期古史辨運動與域外漢學存在一定程度的學術關聯。古史研究者早年多受過新式西洋史教育,或在歐美大學接受學術訓練,不同程度受過近代史學觀念的洗禮,與舊式學者文人不同,信仰"三皇五帝"者自然越來越少。國内古史研究是國際漢學界有關中國古史研究學術鏈條上的一環,歐洲、日本、中國學界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中國學者已注意到理雅格、沙畹、夏德、馬伯樂、白鳥庫吉、内藤湖南諸氏的疑古論。夏德《中國古代史》對胡適、顧頡剛均有所影響,對古史辨運動的興起有推波助瀾之功。白鳥庫吉"堯舜禹抹殺論"在民國史壇頗有流傳,顧頡剛對其人其事亦有所知,然顧氏疑古論與白鳥之間並不存在學緣關係。有論者認爲顧氏疑古思想乃"剽竊"日人陳說,此一指控係牽强附會,並無實證。  相似文献   

11.
由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主辦、人民日報社事業發展局承辦、美國福特基金會協辦的第四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于1998年10月19曰至21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海峽兩岸百余名、世界21個國家65名共180余名專家與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孫子兵法》,對一系列專題進行了討論。《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春秋末期吴國名將孫武所著的一部兵書,流傳至今已有2500余年。全書十三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51,(11)
蘇聯人民紀念魯迅忌辰莫斯科文化科舉界人士爲紀念魯迅逝世十五周年,於十月十七日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舉行了特別會議,參加的有蘇聯漢學家、東方學家和高等教育機關的學生等。會議在蘇聯經濟學博士馬斯連尼柯夫致開會詞後,由蘇聯語言學學士愛德靈作了題爲‘偉大的革命作家魯迅’的報告。會上又宣  相似文献   

13.
史華慈,是揭示毛澤束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超出蘇聯控制的共產主義的第一批學者之一,他是哈佛大學歷史與政治科學系的榮休教授,因患癌症,于星期曰逝世于麻薩諸塞省坎布里奇的家中,享年82歲。 他的老師是費正清,通過自己長期的宣傳鼓動,促成了美國的中國研究領域的建立,史華慈博士盡管没有像老師費正清那樣地有社會知名度,但是他在著作中完成了某些根本性的觀念,直  相似文献   

14.
伯倫漢《史學方法論》首度刊行於1889年。它是全球第一部歷史方法學教科書,在史學專業化過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歷史學人才的培養及訓練從此有了一套規範,確保史實的真實性以及敍述的客觀性。伯倫漢《史學方法論》在德國流傳甚廣,他的史料學很快就被轉譯爲歐洲各種語言。二十世紀初,伯倫漢的史學方法論通過譯介也在東亞流傳開來。本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重建他的方法學在日本以及在中國出現的過程與流傳的方式,尤其是要彰顯他在中國近代歷史學專業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個目的是要呈現《史學方法論》在德國史學史中原始的位階以及伯倫漢史學思想的特質。這兩個重點彼此相扣:後者的論述有助於凸顯東亞譯介該書所出自的需求,而前者分析中國學者對伯倫漢史學的評價也正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該書的長處與缺失,印證他思想的特質。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史研究大師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2.91995.3.23)博士誕辰百年紀念。蒙中國科學史學會不弃,要我在這裏發言,但我不想重談他的生平事迹和科學成就,因早已有人作了介紹。我想我們今天紀念他的最好行動是學習他如何研究中國科學史,完成他的未竟之業。而要學習他,就要了解使他取得學術成就的個人素質、治學經驗和研究方法,這是我要談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1.《古典文獻研究》》是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每年出版一輯兩卷,由鳳凰出版社出版。2.本集刊主要登載以古典文獻爲中心而展開的各種專門性研究。關於其他傳統學術問題的研究論文,並所歡迎。内容、主題,均所不限。尤其期望提出新理論、實踐新方法、開闢新領域的各種專深研究。書評、研究綜述等,亦適量登載。史料整理、文獻考證等,視其重要程度,選擇刊發。3.本集刊設有編輯委員會,採用專家匿名審稿制度。每輯上卷六月底截  相似文献   

17.
博物舘     
《文物》1951,(1)
北京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原始社會陳列室佈置完成該館的"中國原始社會陳列室"經一年的籌備,已告完成。並經舉行預展,到政府首長發專家學者數十人。陳列品共計四十二橱,用化石實物及模型,配合圖表及油畫,形象地塑出:自舊石器時代周口店"中國猿人"(北京人)、"河套人"及"山頂洞人"無階級社會的人類生活情形;和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時期的生活。這些國家瓌寶  相似文献   

18.
1916年 誕生 12月21日,史華慈誕生于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東部。自幼聰穎,學習刻苦,在波士頓拉丁學校學習。這是為杰出才華青年開設的。獲得去哈佛學院求學的獎學金。1934年 18歲 開始在哈佛學院就學。自帶中餐,以步代車,經歷艱苦生活的磨練。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博物舘筹备處為了給今年開展‘新中國建設’部分的材料徵集工作做好準備工作,全體工作人員於去年十二月開始學習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51,(8)
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图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科學圖書分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主持編製一觀點正確,並合乎學術發展的圖書分類法。依照一九五○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