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度和船型,经过近20多年来的讨论,意见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和宽正如《明史》上记载的,长44丈4尺,宽18丈;郑和宝船的船型,多数学者认为是福船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沙船型。本文仅对郑和宝船船型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杨斌 《郑和研究》2003,(2):60-61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长44.4丈、宽18丈的大号宝船(以下简称:宝船)是一种庞大无比的木质海船。曾随郑和船队下西洋的金陵人巩珍在他所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渭:“其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由于历史原因,宝船为后世留下很多谜,多少年来至今尚无法确定宝船是平庇沙船型还是尖底福船型,不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角度、见解不同故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3.
郑和宝船尺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和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的数据在不少古籍中出现过,如此大的郑和宝船是否存在过?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和造船界长期争议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的课题。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宝船尺度是可信的,无论是从造船历史  相似文献   

4.
辛元欧 《郑和研究》2002,(2):29-38,58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人提议应建造一艘郑和宝船实船,并按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航行路线走一遍,重走郑和路,重现郑和宝船雄姿,这当然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可是建造郑和宝船却非易事,于是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应该如何复原。再次提上日程,因为这是一个必须逾越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宝船问题的研究,是郑和研究中的主要课题之一。几十年来,对宝船研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宝船的吨位有多大,一是宝船的船型是福船还是沙船。其所以难以统一意见,主要在于直接资料的缺乏。对于宝船,《明史》记载是“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静海寺残碑》记载的是造船用料数,有二千料,一千五百料等数。  相似文献   

6.
郑和宝船谈     
郑和七下西洋,从其形象、阵容、物资、时间、航程、影响等诸多内容来看,是随后的西方航海家们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国1998年《国家地理杂志》评选近千年中最有影响的探险家,在东方只有郑和。现将郑和宝船的某些特点,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施敏 《神州》2013,(16):37-37
本文叙述了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发现新大陆有本质区别,从郑和下西洋,揭密我国古代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本文还从宝船的形状、结构、大小、编队、动力等提出问题,以提高读者对郑和宝船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傅朗 《郑和研究》2003,(2):54-57
从上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问题以来,郑和宝船就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而且,对郑和宝船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史学界的范围,成为历史、造船、航海等学科的诸多学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笔不揣简陋,对郑和宝船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有关郑和航海,保存至今的仅限一些郑和随员的私人记录,内容有限且残缺不全,致使本来盛极一时的远航在600年间疑云重重。有关郑和一号宝船的船型、尺寸、造船地点至今众说纷纭,更有人认为所谓的一号宝船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并没有真的跟随郑和船队下西洋……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本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帆万里照重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即将开幕,让我们走近历史,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2005年举行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之后,南京又决定制造仿明代郑和宝船.原郑和宝船是大型木船,现在要仿制当然也应是木船.但这种高质量的造船巨木从何而来呢?经了解只有产自马来西亚原始森林的木材最为合适.南京钧龙宝船置业公司是宝船的制造厂.去年3月份就已派人去马来西亚采样.经过艰苦的寻找和检测其木材的硬度,密度.耐水性等16项指标后才找到和确定了合适的树种.如,巴劳木硬度最大,可用来做“龙骨”,山樟木抗拉、抗扭曲,可做船的外舷板,青皮木在水中可100年不腐烂,可用于船的吃水线以下的部位.这样品格优良的木头要在深山老林里经过繁杂的“望闻问切”,又要求没有空洞、虫蛀等才能被选中.这样的巨木砍伐后运输也相当困难.首先要经过海运至张家港,然后通过长江运到南京,再转运到船厂.运载这样的巨木不但对运木的车辆要求高,而且还只能在深夜缓缓而行.正常车辆半小时的路程,它要走一个半小时以上.所以仿制郑和宝船的巨未来之不易,但只有用它才可以仿制出酷似600年前的郑和宝船.人们正期待着这仿制的郑和宝船早日露真容.  相似文献   

11.
一、考证依据。在郑和下西洋舟师中确实存在二千料郑和宝船。初步考证依据有五。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 借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东风。复原研究郑和宝船。不仅能正确评价历史。保护历史遗产。而且具有政治、外交、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多重意义。众多包括了史学界和造船界的学者和专家对郑和宝船的复原作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忠 《郑和研究》2007,(2):32-33
时间飞驰,转眼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已602年,郑和一生伟大业绩及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全国人民。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展了对郑和一生的事迹活动进行研究,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直接史料的缺失,以致有些问题至今尚不能解决。例如当年下西洋船队中的宝船,其尺度、船型至今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分歧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郑和研究会(全国)会长魏家福,于2009年2月下旬赴来江苏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京鼓楼区仿明代郑和宝船建造基地,在省市区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古帆船建造工厂,认真听取了负责建造仿明郑和宝船的赵志刚总经理的汇报。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23日下午三时,上海郑和研究中心秘书长时平教授,在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学者杨斌先生陪同下考察访问了南京宝船厂遗址滨江大道一号郑和宝船厂建造基地,受到南京宝船厂遗址文化管理有限公司谭志刚主任,南京钧龙宝船置业有限公司卢克先生的热情接待.  相似文献   

16.
杨斌 《郑和研究》2004,(3):37-37,73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因其承担着多种任务,故而由不同种类的海舶组成,由于船种的不同,绝不会是一种船型,应该有尖底的福船型,也有平底的沙船型。但是对郑和宝船的船型和尺度,学界争论不休,在此笔者试用较可信的史料来分析、研究,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7.
江苏之旅——郑和大航海宝船建造与出海基地 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 明初所设“龙江船厂”故址在今南京下关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一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造船工业基地,是全球仅存的未经挖掘的600年前造船工业的化遗产。水道旧称龙江,出龙江关通长江,龙江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造“宝船”,故又称“宝船厂”。1957年此地出土一根大舵杆,长11.07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舵杆之长,足证郑和宝船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18.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一文讨论了郑和下两洋船舶的尺度等问题,本文拟讨论其船队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99年2月底,台湾省慈济化志业《经典》杂志社总编辑王志宏先生和撰稿人李菁菁小姐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古船模型研制中心签定提供郑和宝船、宝船队和沿海名海船模型、塑造郑和像以及学赴台湾参加“郑和下西洋特展”活动的协议,双方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备。6月初接到《经典》邀请函,开始了申请赴台的办理手续;撰写学术交流的稿并于6月底交稿;7日底船模装箱启运,8月中旬船运直航抵达展览现场。  相似文献   

20.
沈朝阳  郭泽民 《文物春秋》2001,(4):63-66,34
一、文献及书刊对东罗城的记述 山海关东罗城的始建年代,无论是明清时期所编修的地方史志,还是当今各书刊所载,均将其确定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似乎已成定论。 最早记述东罗城始建年代的为明万历二十七年撰修成书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罗城在东关外,连接大城,高二丈三尺,阔一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七丈有奇。门三,水门二,角楼二,敌楼七。东门有重楼,瓮城势阔丈,为通辽孔道。池,阔三丈,深二丈,外设夹濠一道。皆主事王帮俊、副使成逊请建。” 西罗城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其后,故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