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学与政治历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辛亥革命前后,章炳麟抛却改良、投身革命,批判保皇、宣扬革命,以及其对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等,都与古文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说来,古文经学是章炳麟走上革命道路的源头活水,是其批判改良、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是其开启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文化媒体。由是,在晚清历史上,章炳麟掀起了古文经学的最后一排涌浪。这排涌浪,既饱含着章炳麟古文经学浓厚的革命意蕴、激越的革命情怀和高远的革命追求,也体现了古文经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实现了古文经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正论及20世纪初期留日学界的思想走向时,辛亥革命史研究者一般认为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章开沅、林增平合作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以及金冲及、胡绳武合著的《辛亥革命史稿》等,均持此观点)。从留日学界的整体情况来看,这个结论应该说合乎实际。但检阅20世纪初年陈天华的言行,笔者觉得他所经历的恰恰是一条相反的走向———不是从改良走向革命,而是从革命走向改良。笔者拟对此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3.
改良,无疑是与革命相对立的概念,因此,辛亥时期的改良派曾被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是“封建主义的同盟军”。但是,历史是否象理论这样规范呢?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变化,资产阶级要革封建主义的命,是时代的基本课题。运动的领导权从改良派转到了革命派手里,改良派坚决反对革命,给革命制造了不少阻力。但是,改良派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所向往,所追求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封建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良思想又是革命思想的补充。本文试以梁启超的改良思想为例,来剖析这  相似文献   

4.
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他的思想日趋激进,言论明显倾向革命,并开始了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其师康有为持坚定保皇立场,对梁启超的激进很是不满,教导训诫梁启超的书信有数万言之多。于是,梁启超也开始有些担心革命的破坏性。革命,梁启超所欲也;改良,亦梁启超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在我们看来,对梁启超来说,选择革命还是改良,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的广东是“革命策源地”,亦成为“艺术革命策源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在前,孙中山革命于后。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变法维新的同时,亦大力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以及“戏剧改良”,如其《班定远平西域》,自谓“在俗剧中开一新天地”[1]。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良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中外历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因而吸引不少历史工作者对它进行研究和考察。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阶级斗争的片面理解,史学研究只重视阶级斗争的激化,忽略阶级斗争的缓和;只强调革命,不注意改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初,史学界的恶棍戚本禹禀承林彪、“四人帮”的旨意,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打着“为革命而研究历史”的幌子,抛出大毒草《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之后,改良问题也就无人再敢问津了。  相似文献   

7.
北伐战争时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设法软化分化中国革命,诱使中国资产阶级将革命引向改良,以此抵消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它对当时中国一般政治局势的发展以及革命阵营内部的复杂变化,摆出“中立”、“观望”的姿态,尽量用隐蔽而圆滑  相似文献   

8.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革命"概念剖析--"告别革命"谈何容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 《史学月刊》2002,(6):57-62
梁启超在护国运动时期的政论中,不但不承认护国运动是一次革命,反而称袁世凯为“革命”。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改良派在理论上一贯反对革命,而在实践上由于顽固保守派的逼迫又不得不走向革命的痛苦历程,这种自相矛盾的境地迫使梁启超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革命概念来自圆其说。通过对这一概念及其历史背景的剖析。可以深刻揭示出在保守势力强大顽固的近代中国,改良的道路实际上寸步难行。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否定革命的思潮中存在着对复杂历史作简单化理解的倾向,坚决反对革命的梁启超尚且发动护国革命,可见告别革命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此后至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线路是由探索到改良到不彻底的革命,由这种不彻底的革命逐步走向现代社会的真正革命。综观珠海近代名人,其思想构成也不出此轨。 首先,强烈的爱国主义是珠海名人思想的核心。从1849年沈亚米刺杀澳门总督亚马喇到苏曼殊欲借枪杀康有为到后来韦德刺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政治改革道路的不同选择不再被定义为“革命”与“改良”之争 ,或激进与温和之别 ,而是被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圣魔两立 ,水火不容。三党对“革命”的竞相诠释 ,使得革命话语在日趋神圣化与正义化的同时 ,又蕴含着浓烈的任意性和专断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维新改良思潮在贵州的传播及其对贵州辛亥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新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满清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两次可歌可泣的重大斗争。尽管维新改良运动的目标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者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以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检格中解放出来,得到迅速发展。维新改良运动与辛亥革命在对斗争对象的认识,斗争的手段及革命的彻底性等重大原则上有根本区别,但无数事实证明,其两者之间的重大关联,两者之间的血肉联系,甚至可以把它们看成一场运动的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后阶段创造条件,后阶段是前阶段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苏区经济,改良群众生活,充实战争力量,于1932年至1933年先后发行了三次公债,人民群众踊跃购买,反映了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有一套1933年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券,其对于研究中央苏区的经济贸易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江苏地区的先进分子已经意识到,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恶习陋俗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变革。他们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报刊杂志上大力宣传,创建风俗改良团体,兴办新式学堂,并且身体力行,力图把移风易俗绑上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战车。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的主张借鉴西方富强的经验,建设一个近代化的中国等问题上,确实与改良派的主张类似,但孙中山的改良思想与改良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的主体思想是革命思想,在革命思想指导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本文针对在研究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的一些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革命还是改良,这个问题萦绕中国长达一百多年,因为最后的胜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谈论一个前驱者的失败。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言,康有为所选择的温和的改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暴力革命,保持住社会的相对稳定。避免简单粗暴地否定康有为的思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能够给当下的问题提供些许有价值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侨大力支持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华侨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上的第一次爱国高潮,学术界在这方面已有深入的研究。但就国别而言,日本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则相对缺乏研究,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日本华侨支持辛亥革命一个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参加革命团体兴中会,参与创建革命政党同盟会。清朝末期,有大批中国留学生云集日本,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约有七八种为华侨创办或参与创办的,这些报刊既有倾向改良者,也有支持革命者,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华侨报刊大多转向支持革命,进而促使日本华侨完成了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华侨处在同盟会总部所在地,受到孙中山等革命党领袖耳濡目染;他们与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日学生共同开展革命活动;革命思想在侨众影响深远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13,(5):40-44
罗素曾讲过,“在落后国家,观念引起革命;在先进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国家,除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力量外,其他力量都很薄弱,观念力量一呼百应,往往一上来就引起大革命。法国、中国、俄国都是观念引起的革命。在先进国家先有实际的革命,变动了政治制度以后,再释放观念的辐射力,观念跟着慢慢变化  相似文献   

19.
旧监狱内幕     
笔者自1918年至1941年,从事狱政,历新旧监所十余处,当过附庸和主管。兹将任期中的一些见闻叙述如下。 一、监所制度 旧中国的监狱有新旧之分,清朝末年为了缓和革命浪潮,有假立宪之举,施行所谓新政,改良司法是其中之一,因而有改良监狱之议。未几辛亥革命事起,未及实行。 民国初年,在北京成立京师第一监狱,是我国首创的新监。该监设备、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合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晚清到 1 92 0年代中期 ,西方合作主义思想被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 ,成为取代激进共产主义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竞争的一条社会改良道路。虽然这些知识分子最后在国民革命的初澜中终结了他们对合作主义的宣传 ,放弃了改良的道路 ,但他们与国民党人的互动是后来国民党政权采用合作社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 ,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也受到合作主义的影响 ,这是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合作社运动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