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红旗 《收藏家》2000,(12):18-22
张叔诚,名文孚,别号忍斋。直隶通县(今属北京市)人。生于1898年,卒于1995年。是前清工部右侍郎、总办路矿大臣张翼(字燕谋,1846-1913年)之子,著名实业家。1913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就学,与周恩来同学。因父兄相继去世而辍学。18岁担任其父张翼创办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监察人。1919年黎元洪任中兴煤矿董事会长,朱启钤任总经理。1922年董事会改组,张叔诚改任董事;1926年兼任总公司协理。1928年6月董事会长黎元洪逝世,由朱启钤兼任董事会长,张叔诚等人为协理,黎元洪之子黎绍基为董事,总公司由天津迁至上海。  相似文献   

2.
张叔诚,名文孚,别号忍斋。直隶通县(今属北京市)人。生于1898年,卒于1995年。是前清工部右侍郎、总办路矿人臣张翼(字燕谋,1846-1913年)之子,著名实业家。1913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就学,与周恩来同学。因父兄相继去世而辍学。18岁担任其父张翼创办的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监察人。1919年黎元洪任中兴煤矿董事会长,朱启钤任总经理。1922年董事会改组,张叔诚改任董事;1926年兼任总公司协理。1928年6月董事会长黎元洪逝世,由朱启钤兼任董事会长,张叔诚等人为协理,黎元洪之子黎绍基为董事,总公司由天津迁至上海。1929年张叔诚兼任驻矿委员,1934年张被推选为常务董事。华北沦陷后,1938年回津家居。1946年复任中兴煤矿公司常务董事并兼任中兴轮船公司董事。1949年4月上海解放后,黎绍基由沪来津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黎元洪关系述论李学智章太炎与黎元洪同为民初重要政治人物,了解他们之间的交往情况,对于深入认识章、黎各自的思想与品格,及民初社会、政治状况,或不无裨益。一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章太炎时在日本,阅报"知鄂军都督为黎元洪"①。这是章太炎第...  相似文献   

4.
辛亥武昌首义元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1928年6月3日在天津寓所病逝。时隔7年之后的1935年,民国政府根据黎元洪的遗族黎绍基等人的呈请,决定于同年11月24日举行国葬典礼,并委派湖北省主席张群组建“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办事处”。办事处干事为金巨堂、周君量。  相似文献   

5.
民国的8位总统中,黎元洪(1864-1928)任两届总统、三届副总统.这在世界史上恐怕是罕见的.张之洞赏识黎元洪黎元洪,又称黎黄陂.其实,湖北黄陂只是他的祖籍,出生地在汉阳.仅读过天津水师学堂的黎元洪,24岁毕业后到北洋水师服务,混了10年才干上一个管带.1894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几乎葬身鱼腹.然而他福大命  相似文献   

6.
大悟县新近发现了一套具有研究价值的族谱,即黎元洪的《黎氏族谱》。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1911年武昌革命起义后,曾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当选为副总统,之后,曾两度出任大总统。《黎氏族谱》一共八本,1914清德堂刊印的珍本。它的发现,对于研究黎的世  相似文献   

7.
黎元洪是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中有三次显著的身份转变。在武昌革命期间,黎元洪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在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时期,他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成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在其晚年,黎元洪则从一个活跃于政府舞台的政治家转变成一位民族资本主义实业家。黎元洪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我们应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8.
《辛亥首义回忆录》二(第194页)上有文章说,阳夏战役期间,“黄兴上有黎元洪,黄的命令不能统一;下面的人事安排不能尽如黄意。战时情况,瞬息万变,黄、黎往返磋商,不能当机立断,最后使汉阳失守”。其他论著如《武昌起义史》、章士钊著《论黄留守》文(《民立报》1912年6月18日)等多将黎元洪“掣肘”作为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实并非如此。黎元洪在阳夏战役期间对黄兴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黎元洪派军队袭击清军后方,以配合黄兴正面作战。11月21日,黎元洪在阅毕宾土礼、姚金镛对汉口的侦察报告后…  相似文献   

9.
本组报告选自馆藏档案黎元洪个人全宗。报告是以快信形式从北京寄往武昌的,收信人是湖北都督府秘书厅主任瞿干琴,但从内容看,实际收信人是黎元洪。发信人的落款为“北京愚缄”或“抱愚手缄”字样,文内不署名。经初步考证,发信人是杜光佑。杜号愚生,湖北江夏人,1913年4月,黎元洪将杜光佑函荐给袁世凯,任国务院秘书厅佥事,因而颇知政情内幕。报告内容涉及总统选举、党派纠纷、官员任免、议院内幕等诸多方面,特选编刊布,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辛亥武昌首义元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 1 92 8年 6月 3日在天津寓所病逝。时隔 7年之后的 1 93 5年 ,民国政府根据黎元洪的遗族黎绍基等人的呈请 ,决定于同年 1 1月 2 4日举行国葬典礼 ,并委派湖北省主席张群组建“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办事处”。办事处干事为金巨堂、周君量。在葬礼举行的前数日 ,“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办事处”在报纸上发表启事通告全国 ,并致函各界人士及外国驻汉领事 ,告知国葬举行的时间、地点、灵柩安葬处及注意事项等事宜。并决定国葬当日全国各机关、团体、学校一律下半旗致哀 ,各游艺场所停止娱乐一日。黎元洪的子女…  相似文献   

11.
正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卒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终年六十有五。在他不算短暂的人生中,多次经历和参与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局与事件。纵观其人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武昌起义前(1864—1911年)的四十八年,可视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他由孩童成长为清朝将领。黎元洪20岁(1883年)时,考入天津水师学堂,自此开始了他  相似文献   

12.
1923年,直系军阀头目曹锟逼迫总统黎元洪下野,以每票5000元的重金收买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总统"。时称曹锟为"贿选总统",称受贿投票的议员为"猪仔议员"。此举使直系秽声四溢,举国唾骂。一、黎元洪出京,王承斌索印我是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采矿、冶金专业毕业的。从1914年到1920年,先在湖北省长公署充当技正,担任技术工作,后在湖北炭山湾等处(阳新、大冶、蕲春、广济)煤矿官厂担  相似文献   

13.
贵为皇后,她没有享受到爱情;贵为皇太后,又逢乱世,她手无实权,亦无可用之才。但为保全皇室,她曾亲手签下《退位诏书》,成为千古帝制的收场人;身后,她哀荣备至,被时任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赞为"女中尧舜"……  相似文献   

14.
说明:下文所录1917年6月下旬,黎元洪、李经羲分别与张謇往来电文四则,不见于国内公开出版的有关文献资料汇编,系笔者在民国初期江苏省南通县地方报纸《通海新报》上发现的,现全文抄录,略加校注,予以发表。黎元洪(1864—1928),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李经羲(1860—1925),时刚任国务总理;张謇(1853—1926),1913—1915年曾任中华民国农商总长与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后因与袁世凯决裂辞职回乡,时于南通经营地方实业、教育等事业。1917年上半年,以黎元洪、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因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的矛盾,形成所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泉界对黎元洪开国纪念币及带帽CIIINA版银币关注较多,主要集中在银币的版式,包括错版的形成和铸造时间等方面。研究认为黎元洪开国纪念币戴帽CIIINA版,实际是H少一短"-"而成为"II",是模板"缺陷"所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错版。笔者黎元洪戴帽纪念币CIIINΛ版藏品证实和补充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16.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七日,继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之后的中华民国第四位总统,亦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爱将冯胜之后、当今活跃在艺坛上的笑星冯巩之曾祖父冯国璋,在河北省河间县诗经村冯春棠家呱呱坠地。没有传说中大人物降生时的满室异香、佛光高照的吉祥之兆,只有产妇分娩时的呼号和产后婴儿的啼哭,这个男婴就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表演了一番的冯国璋。  相似文献   

17.
在章太炎眼里,民国政治家能够提上台面的,只有这个黎元洪,厚道诚实有见解有建树。但后来的民国史将黎元洪严重妖魔化了,尤其是武昌起义那一段,仔细想想就太假。大家应该引起思考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18.
沈淦 《文史春秋》2005,(4):38-44
袁世凯死后,"辫帅"张勋在徐州成立了"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争端为借口,率领他的数千名"辫子军"进入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6月30日晚,张勋与康有为等人清宫召开"御前会议",于7月1日拥戴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七月一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易五色旗为黄龙旗,恢复清朝旧制,史称"张勋复辟"。张勋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段祺瑞见利用  相似文献   

19.
霍修勇 《民国档案》2003,(3):133-136
南湖马队事变是武昌“群英会”事件后发生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反黎斗争。由于它旨在倒黎反袁,遭到了黎元洪的残酷镇压,对直接参与谋划的人员实行了大肆屠杀,对知道真相的相关人员进行迫害,并诬称革命志士为“叛兵”、“乱党”、“匪类”。其实,这是黎元洪“借自己的魔手掩盖  相似文献   

20.
《辛亥首义回忆录》二(194页)上有记载说:“黄兴上有黎元洪,黄的命令不能统一;下面的人事安排不能尽如黄意。战时情况,瞬息万变,黄黎往返磋商,不能当机立断,最后使汉阳失守。”其它论著如《武昌起义史》等也将黎元洪“掣肘”作为阳夏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事实并非如此。 黎元洪在阳夏战役期间对黄兴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