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提出此论之后,后人着重讨论李杜之长处,而李杜优劣论逐渐消失了。尽管李杜优劣论往往褒贬过甚,但这种争论突现出两大诗人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互补特色。众所周知,李白、杜甫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形成了两大主流,他们各有各的成就。李白《蜀道难》一首中所提的蜀道地名只有太白、峨眉巅、清泥岭、剑阁四处,可见此诗作意不在于实景描写,而在于感情依托。与此相比,杜甫的蜀道诗按时间与空间的转移,以每个地名或景点来作题,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仙”与“诗圣”的差别。李白的《蜀道难》使人感到空灵;杜甫的蜀道诗让人觉得充实,李白诗好在于“空灵之美”;杜甫诗美在于“质实之真”。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她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二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提到古代诗歌,我们最先想到的总会是唐宋。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与唐诗比较,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3.
300多年前,清初大诗人王士祯来往三次经过秦蜀栈道——褒斜道.第一次是在康熙壬子十一年(1672),这年他39岁,以福建清吏司郎中,奉命典四川乡试,同行42人.六月初由京城出发,七月底到宝鸡,入栈道,闰七月初八晚次汉中,停留一天.康熙丙子三十五年(1696),他63岁,奉命告祭西岳、江渎等地,同行16人,四月初入栈道,初十次汉中,十一日汉中太守陈邦器招游汉  相似文献   

4.
屈润婷  任延坤 《神州》2013,(20):7-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她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二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提到古代诗歌,我们最先想到的总会是唐宋。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与唐诗比较,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份隋怀。唐宋诗歌各具特色,对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愈演愈烈,于是,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大争论热点——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5.
墓志铭的“笔法”和“内容”都可反映历史的变化。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的笔法,反映了宋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古文运动。它的内容,既反映了唐宋社会史的一个重要转变——士人家族由封闭而开放,也反映了苏轼个人历史的一个转折——他经历乌台诗案这场文字冤狱后,人生观倾向释老。墓志即是一种文体(genre),学人应像研究唐诗宋词一样,先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6.
元明清时期的四川移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尤其近年来,在对麻城孝感乡的建置沿革、移民历史等史实性的研究基础上.有些学者把历史记忆、移民传说等概念引入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并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以嘉庆版《四川通志·舆地志》中载录的有关元明清时期的墓志为研究对象,阐述迁川移民后裔是如何构建其祖籍记忆的。  相似文献   

7.
淮南大长公主墓志是目前发现的形体最大、铭文最长的一盒唐代公主墓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研究价值.本文在对淮南公主墓志考证的基础上,对墓志中记载的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等重要历史人物及著名音乐家王长通的有关史事进行了梳理论证,对墓志所反映的武则天"以周代唐"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唐代的礼仪风俗、宗教活动、音乐文化等也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9.
秦巴山地,千年蜀道风貌各有变异,历史上过往文人用不同笔调进行了描述。本文对其在不同时期的所见所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古人的自然山水认识过程,历史上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生态自然变化,战争等都应是文人最终表达不同山川情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北道刊误志》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瓘奉诏编纂的一部地理志书。“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以后宋辽关系缓解,每年双方都互派使臣交贺“生辰”、“正旦”,如遇旧君去世或新主登基,还有“告哀使”、“告登宝位使”的派遣和“祭奠使”、  相似文献   

11.
杭侃 《中原文物》2001,(3):55-57
现在的孟州是延续金代的孟州城发展而来,旧城区在民国时期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四门十字街的棋盘式布局.金代孟州城是仿照金大定之前的老城建造的,文献考证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金大定之前的老城沿袭了隋唐城址,从而解决了孟州城棋盘式布局的来源问题,也纠正了几百年来关于金大定之前老城建造年代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2.
汉简所反映的关津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土简牍之记载及现存遗址的情况表明 ,汉代关津皆有一定的建筑形式 ,设有管理机构及驻防人员。关津在军事防御、控制人员往来、检查违禁物品、缉拿罪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吏民出入关津皆须出示证件并通过检查 ,常用凭证有符、传、致、节等。汉初诸侯买马关中以诏令特批。关津吏进行过关登录及检验 ,并逐级汇报通关情况。法律规定对阑出入关塞、诈伪符传、盗出马及黄金财物等犯罪处以相应刑罚 ,对守关吏卒之渎职、失职也做了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文化遗产内涵、范围的拓展,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线性文化遗产兴起,蜀道作为一条古代历史的线性路线,其内涵的各个要素无疑符合了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系列特征。跳出了历史名词的框架,被赋予全新的定义和认识,本文从蜀道历史名词独特的丰富内涵,蜀道的遗产的真实、完整与特殊性,和遗存丰富以及复杂多样等全面论述了蜀道作为遗产的价值,并提出蜀道遗存面临的保护难点。  相似文献   

14.
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涛 《南方文物》2003,(1):30-33,74
魂瓶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孙吴、西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青瓷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附四只小罐或小罐之变体(角楼),在颈腹间堆贴塑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题材,历来的研究者常称之为谷仓罐、魂瓶、堆塑人物楼阁罐、装饰壶等,不一而足。魂瓶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两省,安徽、福建和江西也有少量的发现。一般认为它源于东汉中晚期流行于浙江地区的五管瓶。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在迄今所发现的一百余件作品中,并不见完全雷同者,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其堆贴塑内容包罗万象,蕴含着丰…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书所反映的古代丧礼段小强丧礼,民间俗称“送终”、“办丧事”,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因而,它同一切宗教习俗一样具有保守的性质,以直接的或歪曲的形式把古代的一切社会现象保存了下来。在我国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独...  相似文献   

16.
陕北东汉墓画像石内容广泛丰富,图景绮丽状观,它象一面镜子,为我们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期上郡一带的社会生活面貌和社会生产活动。其中表现狞猎活动的画面多而精彩,按画面表现形式可分为三大类:骑射(骑马围猎);车骑狞猎;人兽搏斗、射虎。本文试通过对汉画象石中狞猎画面的分析,探讨东汉时,上郡一带狞猎活动的社会性质。先看看骑射画面:牛君狞猎图:画面正中头戴平顶冠,手  相似文献   

17.
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事项以及贯穿于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当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统治者,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忽视此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为民社者,务在稔知地利,熟诸民情,始可因地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犍为县治所有过迁徙。目前学界已形成多种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认为唐末犍为县治所先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北宋中期再由马边河河口地区向上游的今清溪镇一带推进,直至元初再无变动。  相似文献   

20.
唐宋之际扬州经济兴衰的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唐宋之际是扬州经济由盛至衰的转变时期。一个城市的经济兴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仅就地理条件对扬州经济兴衰的影响加以探讨,以便进一步了解地理条件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