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释“扶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桑是先秦太阳神话要素之一.《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扶桑,旧释为神木;今人有释之为现代植物分类学上的扶桑.何新说,扶桑作空桑,空训为“大”;又作榑桑.榑亦训为“大”,故扶桑即大桑.本文从文字训诂、东汉画像两方面对扶桑是大桑的观点作更深一层的证明.(一)训扶.据“右文说“,形声字的声部表义.且接近本义.故扶的本义在“夫”声中,归纳从夫声的汉字.即可得其义.1、夫.夫.大同源,故夫有“大”之义.成年男子称“夫”,相对于未成年者,有大意;又称先生年长者为夫、亦取其“大”意;又《汉书·食货  相似文献   

2.
薛德林 《新疆钱币》2001,(3):27-28,F003
近期我得到了几枚宣统年间新疆吐鲁番私人商号“福聚成”的帖子,此帖高234mm,宽117mm。下方直角。上方两边成斜角。纸颜色呈土黄褐色。纸张绝非桑树皮、开化纸、麻纸,而是有韧性的藏经纸(见封三)。  相似文献   

3.
“幡花纸紥”是一种民间工艺性很强的手工作业,历史相当久远。清代王棠著《知新录·卷八》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渎于鬼神,王玙与以楮为币,俗用纸马以祀鬼神。”楮树皮俗称构皮,可以制成桑皮纸。以纸作钱焚化,以贿鬼神从此始,又有在纸上绘神像以示尊崇,后又再绘马匹作神的代步工具来媚神,俗呼纸马。这种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以娱神为目的的,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纸钱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除开增加锡箔做成的金银锞锭之外,无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延续至今的纸币,产生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2)的四川地区。《宋史·席旦传》记载:“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当时的纸多用楮皮制成,通称纸为“楮”,故纸币又称“楮币”)四川人民觉得铁钱太重,买卖不便,故发行“交子”(纸币)代替铁钱,便于交易。  相似文献   

5.
纸的别名     
纸是“文房四宝”之一,同时又是书写和印刷书籍的主要材料.由于文人学士钟爱纸,所以历代给纸起了许多雅致的代称:1.赫蹄《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传》:“(籍)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颜师古注:邓展曰:“赫音‘兄弟鬩墙’之‘鬩’(xi隙).”应劭曰:“赫蹄,薄小纸也.”可见,“赫蹄”是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  相似文献   

6.
“别纸”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别纸”一词,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不免有些隔膜,各种汉语辞典亦皆未予收录。近一个世纪来,人们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称为“别纸”的书仪类作品,才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赵和平先生认为“别纸是一种有别于正式公文,如表、状、牒、启等正式公文程式的公私信函的泛称。”①梁太济先生认为别纸是一种篇幅短小、用于私人之间交往的书牍文体。②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不太准确。为了弄清“别纸”的确切含义,我们有必要从“别纸”的源流演变来加以考察。从古籍的使用情况来看,“别纸”大约有以下四种用法。一、另外的纸,另一张纸。这是别纸的本义,文…  相似文献   

7.
在植物纤维纸中,麻纸的历史最为悠久。从汉代到唐代的千余年间,我国用纸以麻纸数量最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敦煌石室及新疆出土的唐以前用纸中,麻纸约占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我们所看到的唐以前传世的纸本法书、绘画,绝大多数也是麻纸。宋以后,以楮、桑等木本轫皮纤维为原料的皮纸崛起,大有取麻纸而代之的趋势,两宋又盛造竹纸,元、明、清因之。尽管如此,麻纸仍在民间继续流传,直到近代。今天的机制麻纸,则用作高级钞票纸、证券纸及卷烟纸  相似文献   

8.
宋娟  彭向前 《收藏家》2022,(9):79-82
侧理纸是出自晋代的一种历史名纸,制作方法久已失传。从东晋就开始认为,侧理纸得名来源于纸面上纵横斜侧的独特的纹理特征,实际上这是昧于音韵学常识,望文生义而作出的误判。“侧理”又写作“侧梨”,“侧理”“侧梨”都是“陟釐”的异写。陟釐即水苔,侧理纸即苔纸。侧理纸的制作原料,起初以陟釐为主,后来扩大到海苔。侧理纸,实应写作“陟釐纸”,其得名当来源于制作原料陟釐而非其纹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华夏人文地理》2001,(1):98-99
可以说,凡是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所制造的纸,都可称之为“古纸”。在中国的古代,纸张的用途已经十分广泛,比如在纸上写毛笔字、绘画、印刷书籍;到宋代开始印钞票。不过那时的纸币是用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印制的。而早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便出现了手绘的壁纸;后来印刷术发展了,便出现了印刷图案的壁纸。在过去漫长的岁月,因为还没有发明玻璃,所以纸张又被贴在门窗上,以隔风、  相似文献   

10.
蟠螭山,位于吴县光福东太湖边,山上胜迹很多,虚谷墓便是其中的一处。它座落在蟠螭山南(?),背靠永慧禅寺,面对太湖有七十二峰,四周青松挺立,梅花夹径,山下万顷碧波,银光粼粼,风景十分秀丽。 虚谷(1824—1896),本姓朱,名虚白,原籍徽州,家居江都,曾任过清廷将官。太平天国革命军起义。“意有感触,遂披缁入山”(参见《中国绘画史》“虚谷”),但不茹素,不礼佛。人称“画僧”。 虚谷的画受程穆青的影响,落笔冷隽,蹊径离开,善画花卉.蔬果,禽鱼,亦能山水。尤擅以破笔作松鼠、金龟等,草草写意,生动超逸。书法也奇古绝俗,与当时的大画家任伯年、吴昌硕齐名。虚谷的画表面稚拙,实则奇峭隽雅,“在艺术上的令人耐看,可谓晚清画苑中的第一家”(《中国绘画史》“虚谷”)。他用笔含蓄,造型质朴,不在表面上取悦于人,故评者谓其“画有内美”。作品有《枇杷》、《水面风波鱼不知》、《水仙》、《松鼠》、《松鹤图》、《杨柳八哥》等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1.
论文结合历史事实和伍慧明的《望岩》对“纸生仔”的形象塑造,分析探讨了“纸生仔”对美国华人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对整个华人社区的影响。“纸生仔”作为美国华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一方面,它给众多通过“纸生仔”进入美国的个人及其家庭、整个华人社区造成了长久影响;另一方面,“纸生仔”的影响是代际传递的,它影响了整个华人社区的社会关系。同时,《望岩》展示了在麦卡锡时代和“坦白计划”背景下的华人社区,揭示了“纸生仔”对华人社区造成的持续伤痛。  相似文献   

12.
南宋会子纸局今何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和最先使用纸币的国家。然而 ,经过千百年的人间苍桑 ,那些古代纸币的生产场所几乎都已不复存在 ,甚至根本无法查考。唯独杭州位于西湖之滨的南宋会子纸局 ,因得益于一部古书 (《咸淳临安志》)和一张古地图 (《西湖图》) ,才留给后人一些寻踪的线索。80 0多年前南宋会子的重要生产场所———会子纸局 ,它当年的位置就在今西湖西进工程项目的“赤山湖滨”。据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造会纸局 ,在赤山湖滨”。赤山 ,在苏堤第一桥西南 ,与玉岑山对峙 ,北连大麦岭 ,东接太子湾。《临安志》云 :“厥土赤坟 ,故名”。至今…  相似文献   

13.
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蕴藏着绚丽多采的满族民间艺术遗产。满族剪纸就是近年来在长白山区挖掘、发现的。 剪纸,在中原,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满族剪纸始于明代。 后金(清)皇太极时期,女真人已开始自己造纸。“纸是用夏布、麻苧捣烂浸泡,拌糠秕以制造的”(莫东寅《满族史论丛》101页)。在长白山区,满族称纸为“豁山”,“夏秋捣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纸,坚韧如革”。还有用桦木造纸,“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棉而韧,可以造纸”(张凤台《长白汇征录》)。在民间,还有“捶布以代纸”(吴振臣《宁古塔纪略》345页)……满族的纸是自己土法制造的,就地取材,质地粗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据考,在满族有纸之前已有了“剪纸”,那是用皮革、鱼皮、麻布、植物叶子等物剪刻而成的粗犷图案。贴或缝在衣服、枕头等物  相似文献   

14.
《左传》襄公十三年有一段楚共王临终之际自我评价的记载:不榖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师于鄢,以辱社稷,为大夫忧,其弘多矣。  相似文献   

15.
“糴”“糶”二字形普及之前,“■”字长期兼表买谷、卖谷,同时还具有谷物一义。系统梳理出土文字,可以展现其复杂的使用情况及演变。从字形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由“翟”“■”字形混杂且义项宽泛,过渡到专以“■”字表示买谷、卖谷和谷物,再到“糴”“糶”二形出现并分夺“■”字买谷、卖谷义,“■”因仅剩的谷物义生僻而随之淡出。从用法看,秦汉时期“■”字虽可兼表买、卖谷,但官文书却不同时使用,原则上仅偏取其一种授受方向,应是为避免混淆而刻意约定的。上述认识,可以为校勘古书、观察经传中“请■”讹作“请糴”的过程,以及更完整呈现官文书对施受同辞分化的作用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孙荣耒 《民俗研究》2006,(2):166-174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做“敬惜字纸”。宋代三元状元、状元宰相王曾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敬惜字纸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时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30-138+143
藏经纸专用于书写、印制经文,制作精良。关于藏经纸的研究,以往多关注于文献记载,鲜有实物分析。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养心殿乾隆御笔挂屏脱落的藏经纸残片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镜、纤维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超高液相色谱及多光谱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倪仁禀”朱印藏经纸的层次结构、原料、工艺和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挂屏所用藏经纸以皮类纤维为原料,经黄柏染色并施蜡,且背面有《华严经》经文,是对藏经纸的二次使用。  相似文献   

18.
“社稷”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别称和政权的象征。远古,“社”和“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指土地;“稷”,指五谷。原始时代,人类对神秘的大自然束手无策,以食为天,“社”、“稷”决定着农业部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先民们把“社”“稷”崇拜为神并加以祭祀。《白虎通义·社稷》就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20,(2)
开化纸之于古籍版本学、藏书史,特别是清代武英殿版图书的相关研究,夙负盛名且具有独特的指标意义,更广受藏家爱好。本文综合目前考察所及的文献史料,尝试梳理出一条重新认识开化纸与追寻古籍开化纸印本的理路,并力图追寻能使文献记载与存世实物相互验证的线索。首先,透过清季民初读书人与藏书家的文字记述与整理研究,大致确定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人已普遍将清宫武英殿刊白纸精印图书认定为开化(花)纸或桃花纸印本;直至四十年代末,有关开化纸的材质特征与鉴别标准,才开始出现比较具体的论述观点。其次,将视角转向藏书目录、特别是民初的营业书目,探寻开化纸印本栖身其间的踪迹,并且从最贴近社会脉动的价格变化,体察图书市场上书因纸而贵的交易生态。然而,几乎所有书目著录的开化纸印本,一旦对应到存世实物或取文献档案相验证,势必出现难以跨越的断裂,似乎只能勉强接受"开化纸实即连四纸"或"连四纸讹呼为开化纸"的说辞。为突破此一困境,乃据清代内府遗存档案史料,证明清宫确有办买开化纸的惯例,实则钦天监用以刷印数量最少、开本最大、装潢最华丽的时宪书,是清代国家礼制运行的重要元素。本文以实证改写过往古籍开化纸印本研究与清宫武英殿刻书紧密系连的定论,为学界接续研究开化纸之相关问题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晏子春秋(?)下》第四:“景公令兵搏治”,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云:疑搏埴,埴治声相近.”王念孙《读书杂志》卷六云:“治者,砖也.谓搏土为砖.《广雅》曰:‘治,砖也’.”王氏所释未免穿凿,孙氏所释亦不全面.“搏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除了孙星衍.王念孙以外,历代关于《晏子春秋》的校释、笔记均未解释过.笔者认为:“搏”是“搏”的误字,“治”是“埴”的假借字.“搏治”当为“搏埴”试述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