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权重构与欧洲猎巫运动期间女性所遭受的迫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权重构与女性成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猎巫运动的主要受害者有密切的联系。自中世纪盛期以来,女性在社会、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这引起了男权社会的忧虑,而猎巫运动则为男权的重构和强化对女性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机会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女性成为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猎巫运动的主要受害者。历史事实证明,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猎巫运动中,大约有10万至20万巫师受到了审判,其中大约有5万至10万被处死,而女巫占到了其中的75%至80%,她们大多是一些年老、贫穷、寡居和未婚的女性。这场主要针对女性的巫术迫害运动奠定在系统的女巫理论基础之上,而女巫理论则是基督教的魔鬼学和消极的女性观相互融合的产物。魔鬼学为巫术理论家论证魔鬼及其附属是上帝的敌人、他们为了摧毁人类的信仰而忙碌提供了证明,消极的女性观则为巫术理论家论证女性最容易受到魔鬼的引诱并成为其奴仆——即巫师等于女性——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是一部可读的学术著作。几年来,该书作者在《世界历史》、《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的论文。正是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又进一步从宏观上作了系统论述和概括,撰成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这一专著。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些我初读的体会。 一、本书在理论上贯穿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类型分析”的方法,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地区规模较大的民族主义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18世纪欧洲人中国知识重要来源的《中华帝国全志》一书,在介绍中国西南几个少数民族之际,事实上是将其所在地区定位为清朝的殖民地,并突出其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强调汉人的轻蔑之心。耶稣会士的这种认识更通过地图的绘制而直接影响了18世纪一些欧洲制图家,甚至可能影响到当代西方学者对清朝国家性质的定位。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与中国人对西南地区政治属性认识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西方学者的殖民地研究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高原的考古学研究史,可以上溯到西方学者对这一地区的探险与考察活动。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之间,欧洲的天主教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我国内地进入到西藏,在阿里和卫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在国外所公布的根据亲身经历和调查所获的有关藏族历史、宗教、民俗等情况的资料,成为西方学者研究西藏的开端。 19世纪后期,由于西方学者研究汉学以及佛教、东方历史与语言形成一种国际风气,先后有英、法、德、俄、意、匈、日等国学者开始从事关于“西藏学”的研究,从而带动了西藏考古工作的陆续开展,并一直持续到西藏和  相似文献   

6.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美)R·王宾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欧洲史学观点的影响,用欧洲社会的发展模式来衡量中国社会,并把欧洲与“现代”、中国与“传统”联系起来。近年来这种观点有所变化,多数人认为中国和...  相似文献   

7.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深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匈人、匈奴同族论及匈奴西迁欧洲说的影响,这种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才略有所转变。本文主要根据个人所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匈奴与匈人关系及匈奴西迁问题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8.
欧美学者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6、17世纪,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欧洲学者在研究古罗马水道时充分继承了古典遗产,但过分依赖文献,忽略了对遗迹的考察与研究。19世纪和20世纪初,关于古罗马水道研究的成果集中在考古学和地志学领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德国学者的推动下,对古罗马水道工程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此外,学者们对古罗马水道的个案研究和微观研究也硕果累累,但这类研究存在较大局限性。总体而言,古罗马水道研究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形态研究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西方学者有一种看法 ,即如果从全球的观点来考虑世界历史 ,以地理大发现为表征的1 5世纪至 1 6世纪可以作为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前 ,世界历史可以说是分散的、孤立的 ,在此之后 ,世界历史即日趋全球化。而这个变化 ,是随欧洲的资本主义化、殖民主义化和贸易的全球化而来的。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持这种看法。这就涉及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问题 ,即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在 1 6世纪以前 ,科技水平高于西方 ,但在此之后 ,逐渐落伍 ,最后到了挨打的地步。何以如此 ?西方的科技大发展实际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的西方中国学研究纷纷致力于以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国中心论等视角来瓦解从前居统治地位的西方中心视角,目前又流行互动比较的视角,而且偏爱比较晚明前清与同时期欧洲的关系,但比较中总是忽略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美国学者霍斯泰特勒的《清朝殖民地事业》一书所作的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即存在这种不足,并且这种状况在西方学者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正>法国年鉴派宗师布罗代尔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大进展,几乎均以理论、史观的变革为先导,关于中国历史上铁器制造和使用问题的研究即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一问题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一度备受关注,受到章太炎、胡适、郭沫若等众多学者重视。铁器研究的诞生和发展,与新理论的引进和援用息息相关。西方考古学的史前三期说将铁器问题带入近代学者的视线,直接启动了对古代铁器的研究。唯物史观的导入,使铁器研究由古器  相似文献   

12.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是"五四"前后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何炳松史学的研究层出不穷,学者们对何炳松本人和其传播西方史学、对中国新史学所做的贡献、史学思想和其历史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洲、亚洲以及澳大利亚有许多研究中国的机构 ,无论是专家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数量 ,美国都占据主导地位。但在 2 0世纪 60年代 ,美国研究中国的学者由于受到学科领域其他同事的影响 ,过多地关注了中国的特殊性 ,而忽视了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到 70年代研究重心发生了变化 ,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科院系对中国的研究。西方中国研究的学者可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第二代是西方研究高层政治的高潮阶段 ,第三代开始关注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7,(2)
<正>19世纪末叶开始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成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对象的同时,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纷纷组成探险队或考古队,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之下进入我国边疆地区,从事各种考察活动,发现大量古代遗迹,同时也将许多珍贵文物掠夺至海外,到今天仍未回到祖国。外国学者的这一类探险和考古活动,对当时尚处于封闭的、极端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特别是对当时无论从理论还是方法上都难以突破旧的一套,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学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美国学者在中国史的研究上颇有成绩 ,有不少认真埋头于学术研究的学者 ,也有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专著问世。由于见闻有限 ,这里只介绍与本人研究领域相关或较为接近的几个问题 ,挂一漏万之处尚请谅解。一、妇女史与社会性别史这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 ,并且已经进入了学术界的主流。按照西方妇女史学界的说法 ,妇女史的研究有两个目的 ,一是将妇女还原到历史中去 ,一是为妇女重建自己的历史。自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社会性别 (Gender)一词又被引入研究之中 ,用来表示两性关系中的社会结构。一些妇女史学者坚持认为 ,性是区分…  相似文献   

17.
16~17世纪巫术案件在西欧大量出现,期间大量的巫师被投进监狱,其中很多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16~17世纪时的西欧进入了转型时期,当时的西欧社会正处于极度的无序之中,而对"猎巫"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西欧社会转型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 2 0世纪 70年代美国文学评论家爱德华·W .萨义德 (EdwardW .Said)对 19世纪欧洲东方学自我理解的客观主义和真理性要求提出尖锐批评以来 ,文化间的接触与感知、理解“他者”的可能性等问题便成为西方学术界主要的关注点之一。一系列方法和主题相近的论著脱颖而出 ,欧洲 /西方对作为自己“他者”的、欧洲以外和非西方的文明的种种认识受到了多方面的讨论。与西方学术发展的这一新动向紧密联系 ,孙立新用德文写作并在德国出版了《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关于文化间接触和感知问题的一项个案研究》① 一书。其主旨是 ,通过研…  相似文献   

19.
马比荣与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献学在古今与中外两者之间均存在割裂问题 ,这突出地表现为对西方古文献学的缺乏了解。Diplomatics———西方古文献学 ,历史悠久。在中世纪文书辨伪的基础上 ,法国学者马比荣于 1 7世纪后期创立了规范的古文献学。经历代学者努力 ,它在 1 9世纪还只限于考证古代文书 ,到 2 0世纪 ,则已成为考证全部历史文献的方法体系。在考证西方古代司法、行政文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上 ,与中国传统文献学相比 ,西方古文献学有自己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即围绕着多达所撰著的《人生指南》一书所展开的持续探讨。该文献对于中世纪史、中世纪文献学以及西方女性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史料价值。本文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此文献的发现、整理和研究的历程,并从史料学角度就其对中国学界关于加洛林时代历史研究的一些启发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