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伪的鸦片毒化政策对东北农村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在东北大力推行鸦片毒化政策,从鸦片专卖到鸦片断禁及战时体制下的烟禁大开,均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东北农村成为鸦片种植和生产的主要基地,烟毒泛滥给东北农村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地利民生两受其害,包括对粮田的占用、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及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均衡发展;广大农民因为种植鸦片,生活极度贫困;广大烟农更因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与破坏,致使民众心理畸变,犯罪率攀升,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与社会风气,东北农村成为地道的烟毒地狱。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清代安徽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占绝大比重。在粮食作物中,又以稻谷和小麦一直占主要地位,是安徽人民的主食,其他则有豆类、黍、稷、粟、高粱、薯类、玉米等杂粮,它们的种植面积虽然不能与稻麦相比,但在大多数地区同样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河兵是清代河政体系下河工任务的执行者,随着河政的发展,逐渐取代河夫成为基层河工力量的中坚。河兵在南河重点布防,体现了清代治河保运的河政指导思想。河兵的主要职责有巡察维护、积土种植办料、修防堵决、治运助漕、维护治安等五个方面,是河政发展的要求。随着河兵在河工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河政体系的运行变得有序且高效。但至晚清,河兵的数量和素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少而精变为冗而杂,其变化主线与河政从兴起到崩坏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从表面看来,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之时间生活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特征。一年之中。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这体现出的正是传统乡村民众对于时间的年度安排策略。当然这种节奏性特征并非是完全同一的,而是存在诸多差异性。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态势,是与农业生产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分不开的,并深刻影响到了整个传统中国民众时间观。  相似文献   

5.
衡宗亮 《清史研究》2020,120(4):101-111
乾隆年间,清朝在统一新疆进程中,试种豌豆成功后推广种植。清代新疆前期豌豆的种植区域在天山北路有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以及塔尔巴哈台;天山南路主要有喀喇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豌豆在新疆的种植对于清代西北边疆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军需、节省帑币、促进农业生产和丰富民众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6.
清初两湖地区尚属地广人稀,但湘南大部却因为田土开发殆尽而出现了人口过剩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地方的传统农业经济和造成了民食之困,湘南因此成为两湖最早引种玉米、甘薯等高产旱地粮食作物的地区,但这种人地紧张关系也在客观上刺激了该地区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清中期以后,上述两种作物的广泛种植,使湘南的民食之困得到有效缓解,人口亦出现了高速增长,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再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受人口压力所迫而以"使用劳力"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普遍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穆昭阳 《民俗研究》2012,(6):107-111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村落”这一中国民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作为固定人群长期聚居、繁衍的空间,同时也是共同生产、生活的空间,村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村落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广泛的民众基础之上的传承性文化,是最具有民间气息和民众情感的民俗文化。生活在村落里的个体集聚起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民众群体,并使得村落民俗文化随着代际更替而绵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历来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乃至辽河流域都有一些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唯一地区的观念发生了动摇。尽管如此,它在中国文明发生和早期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仍然是不能够忽视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可以说是在旱地粟作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六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以后逐渐增加了小麦、大豆、高粱和稻谷的栽培,但产量不多。大约直到汉代以前,都是以粟和黍这两种小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技术进…  相似文献   

9.
李欣 《史学集刊》2012,(5):110-117
秦汉时期,木炭作为主要燃料之一,被广泛使用于民众生活以及手工业生产领域如冶金、制陶、煮盐等诸多方面。规模巨大的木炭用度,造成了林木资源的过度破坏,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生态效应。两汉社会生态恶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与此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杨永春 《人文地理》2003,18(4):42-47
本文主要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县的环境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认为中国西部干旱区各流域下游几乎都存在环境恶化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衰退过程加快,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环境变化的人文原因主要是全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所引致的耕地扩张所造成的农业用水需求无节制的增长,导致中上游截留下游淡水资源,使得下游地下水利用规模逐年扩张引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和水质迅速恶化。后者又导致盐渍化过程加剧以及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农业产量下降又成为盲目开垦荒地的主导因素之一。这些都导致了植被衰退和破坏,共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突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引发了新疆社会的政治变迁,这种政治变迁对新疆民众的内在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并在当时民众的社会心态的转变上得以彰显和印证。民国初期新疆民众传统社会心态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伦理道德这三位一体的文化结构的解体。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选取了全球史的视角,从现存的史料典籍如《诗经》、《论语》、《周礼》中搜集出一些民众生活的记录,选取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如社、诗、乐、舞、宴、猎等社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了分析,同时与西方的社会公共活动进行比较。并在文中分析了周代的社会性质特别是礼乐制度对当时社会公共活动的影响,指出周代社会公共活动有深刻的农业社会文明印记。  相似文献   

13.
植物考古新发现揭示:仰韶文化早期,渭河平原处在农业起源的过渡阶段,采集狩猎在当地人类生活中的比重日渐衰落,以种植粟和黍两种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的比重日渐增强。仰韶文化中期:渭河平原完成由采集狩猎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程,进入到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从西亚传入的小麦在渭河平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然大幅度提升,种植规模扩大,在粮食消费中所占比重显著提升,虽然还没有完全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但已经处在了与粟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历史时期的"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即将形成。  相似文献   

14.
传统技艺是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生产技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传统技艺日渐减少的状况,中国在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具体的生产内容,贴近民众生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对其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15.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其实质是由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的结构变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的崩溃。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民族的祖先崇拜心理。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人口激增,治水、救灾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正常生活的前提,客观上要求统一和集权。西周松散的社会结构落后于时代需要,最终被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取代,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基层组织,事实上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其实质是由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的结构变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的崩溃。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民族的祖先崇拜心理。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人口激增,治水、救灾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正常生活的前提,客观上要求统一和集权。西周松散的社会结构落后于时代需要,最终被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取代,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基层组织,事实上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7.
谢素科 《沧桑》2008,(6):28-29
19世纪30年代后半期,英国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时期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本文从危机爆发前英国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水平状况、危机的爆发及其政府遏制危机的措施、危机对当时的英国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对金融危机前后短时段的英国民众生活水平进行分析,以揭示危机对民众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透视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移民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的惯用手段,亦是统治和掠夺殖民地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日本帝国主义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取的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权为契机,对中国东北推行了移民侵略政策,"移民政策"在诸多方面给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以农业移民为主体,因而其移民所必备的条件是土地。为了实现"移民"的目的,日本以"移民用地"为名,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东北农民进行大肆掠夺,造成了东北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而且对农民生活造成了灾害性的影响。从"移民政策"对土地的占有,进而引发的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1938年花园口黄河决堤后,豫东、皖北、苏北成为黄河泛滥区,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从河流湖泊、沉积土质、地表植被三种生态环境要素对黄泛区进行考察,泥沙沉积导致泛区河道和湖泊不同程度淤积,破坏了地表储水排水系统,致使水旱灾害频发。黄水泛滥和泥沙淤积对泛区土质既有恶化也有改良。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泛区植被的消长。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到当时民众的生产生活,也对1949年以后当地的恢复和发展有所制约。  相似文献   

20.
在加纳北部,生活着一个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卡色纳族。他们的房屋不仅造型新奇,而且涂满壁画。这个只有3万人的小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高粱、玉米、大豆等。卡色纳女子平时还会在村庄周围种植一些诸如烟草之类的经济作物。男人们则在干旱季节外出打猎,以防可能出现的饥荒。而且,对他们来说,男人外出打猎,还有宗教上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与居住在丛林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