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房屋政策明确保护城市私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1956年以后由保护转变为改造,1958年时达到高潮,至1964年全国范围内的私房改造基本结束。公私合营和国家经租是主要的改造方式。由于改造中使用了整风和群众运动中一些"左"的做法,致使改造工作过头,遗留下来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初期,落实私房政策是上海落实政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此,针对落实私房政策涉及的"央地""军地""地方内部"三种关系,上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最终完成了私房清退工作.落实私房政策维护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与威信,赢得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充分信任,加强了政治团结,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问题的认识,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这一问题上发生了两次观念转变,并对这两次观念转变的实质及其依据进行了说明,指出从认识论根源看,导致这种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方面认识"谁战胜谁"的问题,转变为主要从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这也是他晚年对中国国情作出错误判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1949-1952年,我国对私立学校的政策从最初的扶持改造到后来的全面接管,方向上有了很大转变。扶持改造政策的形成与当时私立学校的状况密不可分,而其后接管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5.
论文梳理了中国政府在设立归难侨的安置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华侨农场政策中的治理逻辑及其治理绩效。研究发现,政府对华侨农场及归难侨的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设立之初强调"政治任务",到体制改革后注重"经济发展",再到后来对"社会和谐"的重视。华侨农场的设立具有安置归难侨、改善其生活的政治属性。但是,政府对华侨农场以及归难侨长期的特殊照顾导致了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出于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归难侨生活的目标,政府对华侨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策给华侨农场及其社区内的归难侨群体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冲击,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张力的两难。国家的这种二元需求与社会结构、中央—地方关系等因素互动,共同影响了归难侨安置制度与华侨农场治理政策的变革轨迹以及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6.
曲升 《世界历史》2022,(1):105-122+155-156
在海洋自由政策观念陷入分裂和战争来临的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因势利导,实现了对美国海洋自由观的全面重塑,即在国家国际角色定位上实现了从中立国到交战国再到世界领袖的转变,在利益意涵界定上实现了从狭窄的海上私人财产豁免原则到广泛的航行自由原则的拓展,在具体政策实践上实现了从反对潜艇战到实施潜艇战的逆转。这种语境重塑和政策行动转变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影响,不仅有助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而且适应了战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变化,开辟了将“军事航行自由”确立为美国海洋自由政策核心诉求的道路。但无论海洋自由原则如何被改造和重塑,其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的目的和本质不会变,其单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底色不会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的住房紧张问题非常严重,群众对此意见极大。党和政府依据《宪法》,落实私房政策;加大住房投入与调整供给模式,扩大住房供给;进行危旧房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等措施,初步缓解了城市住房紧张问题。但由于重工业优先战略下积累与消费比例的失调、住房商品化与福利分房制度并行条件下职工个人购房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未能使住房紧张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然而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为此后的住房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突出表现在土地政策的转变上,这种政策的转变又反映到历次的分田实践中。以大陇分田和金砂分田为例,分析其所涉及的分田方法、地权问题等,来把握1927——1928年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特点。而且,随着中共在各地区分田活动的开展,各项土地政策逐步得到调整完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促使中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至此,在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终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几经反复。从禁止节育、堕胎,到提倡节育、避孕;从"人多力量大"到"晚、稀、少",从独生子女政策到"二孩"政策,发生过多次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高层有哪些政治考量?是谁第一个提出了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这项影响亿万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基本国策,当年是如何出台的?在实践中又是怎样不断调整、完善的?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10年间,上海、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历史保存专题,一直在致力于从传统的精英保护模式向文化上开放、经济上协作的城市遗产再生模式的转变。对比旧区改造背景下的1997年"新天地"城市再开发、到卢湾区47街坊花园洋房区的完整修复保护,直至田子坊、绍兴路街区等更为综合、参与方式更多元的城市振兴,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趋势:不仅依赖卓越的保护和修缮技术,同时承载着各种不同价值立场的社会角色在相互接近,他们的多元共生赋予了当代历史保护的特色和意义,即如何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保护和改造行动的利益共享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展开,外商银行作为帝国主义在华金融势力的集中体现,其停闭成为历史必然。上海英资银行的清理过程比较复杂,从中国政府的策略来看,经历了从管理、利用到限制、清理的过程,而从英资银行角度而言,则有一个从观望到撤退的转变。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国家明确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列为社会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最终对英资银行采用了对价转让的清理方式,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澳门这样一个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涉及建筑、都市和景观等多个方面,从历史和文化等人文学角度来看,保护文化财产就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使生活在某一特定社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保护,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基础。保护文化财产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使一个城市或社区积累了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沉淀得到升华,从而提升它的艺术、文化魅力。而这种升华了的魅力,本身又是一种重要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抗战时期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改造知识分子思想重在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以彻底解决立场、态度和为什么人为主题。这一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相当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他参加革命事业后自身直接经验的总结。这一思想为以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比较定型化的理论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摸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制定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范围推而广之。这种被称为"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是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之处,通过这种中央和地方互动的方式,地方的创新精神被有机地融合到中央主导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从而提高了中国政府整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中国这种独特的政策制定模式可称为"分级制政策试验"(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构成这一模式的核心部分是"试点"和"由点到面",这两种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下来的,并在吸收当时非共产党人士所进行的社会实验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成熟。探索这一历史根源,还原其发展过程,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策制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政府直接干预下的国有经济体系的快速构建与不断壮大,到为了实现有效激励而进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关系的不断调整,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借助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有股东的人格化,以市场化而不是行政干预的方式解决两权分离后存在于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新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经历了从直接到间接、从介入到评估、从微观到宏观、从管企业到管资产再到管资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王瑞芳 《安徽史学》2012,(1):77-82,104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新中国环保事业起步的标志。因环境污染主要是"三废"造成的,故环境保护的重点首先集中于"三废"综合利用,党和政府提出了"三十二字"方针,出台了"三同时"政策。随着对环境保护概念理解的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环境污染治理转向环境管理,进而转向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模式从单纯的行政手段,逐步转变为立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并行,而以立法手段为主。把宣传教育同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直至刑事责任结合起来,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治理环境污染经历了从治标到治本、从"三废"利用到环境保护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环境逐渐恶化及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引起的,因此要求必须对环境保护进行全国性的总体规划,使环保工作计划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注射知识与实践是西方医学传入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与民国时期,来华传教士、医学界及医药业等采用多种传播手段与途径,传播注射疗法。社会大众在疗效的对比中,对注射疗法的态度总体经历从怀疑到认可的转变过程,又兼有既接纳又排斥的复杂面相。同时,注射知识在华传播也丰富了大众及专业词汇,改造了"注射"一词的含义,其滥用还引发各级政府对注射器具的政策转变与制度化努力。由此,注射疗法兼具表层文化的工具性和深层文化的价值性,其在华传播经历了由治病而攻心、由技术而观念的过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大众观念、社会制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11年UNESCO通过了《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建议》,并呼吁对一种景观方法的应用,借此来确保将文化遗产政策和管理的问题纳入到更广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本文回顾了这种景观方法应用到遗产保护中的起源,并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初关于历史城市景观的100多篇文献。研究表明,尽管已有的讨论大量集中在价值领域,但是,以价值为基础的操作方法仍然比较缺乏。这主要是由于不能完全融入到当地的遗产话语语境和遗产治理的动态性之中。研究还表明,已有诸多案例研究在"非西方"城市中得以应用,因此,也开启了一系列有关在一种政治权力语境下的价值方法的问题讨论,并开始关心那些将保护实践导向为经济价值的地区。然而,将一种国际导则重新放在地方性行动和政策的语境之下,仍然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厦门市内侨房处理中的法律问题及现实问题为例,结合现行《物权法》的相关原则及规定,对被改造、征收的华侨房屋之“一房两制”问题、“两权分离”问题、华侨信托代管房之清退问题以及城市侨房的拆迁补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主要观点有:华侨房屋的所有人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具有完全的权利,必须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因历史原因被“错改”的华侨房屋应当退还给业主,但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华侨的非住宅房屋,国家已进行了赎买或者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存在退还产权问题;政府机构对确定为华侨的房屋应主动退还给所有人;对已经拆迁的房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物权法》规定了财产平等保护的规则,因此华侨房屋权益优先保护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不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干预,自上而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到中国农业农村部,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县级政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农业与农村的价值,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农业农村部出台政策,地方政府无力逐一落实,保护工作难以及时跟进。究其原因是缺乏遗产保护的人才。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