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都特别爱面子,统治亿万百姓的清朝君臣就更不用说了。在对外交往中,落后腐朽的大清帝国失败和屈辱不断,可谓颜面扫地。为了挽回面子,就只有将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阿Q式的招数发挥到淋漓尽致了。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上,刊登了毕克官遗稿《盟主鲁迅也是左的》(以下简称“毕文”),把鲁迅定位为极左。同一个鲁迅,在毕克官眼里是极左,在我眼里是左倾。鲁迅左倾,可以说是关心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尽人皆知的事。左倾不等于极左。说鲁迅极左,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乐朋 《文史天地》2004,(1):57-58
电视剧《走向共和》打破旧说的人物塑造,如对晚清慈禧、李鸿章、袁世凯等政坛大腕的新诠释,引出诸多争议。我以这篇小文,谈谈慈禧的面子说。  相似文献   

4.
舞台上七彩灯光照耀下的大明星要面子;舞台下看演出的小老百姓也要面子;演出的主办方也要面子。请听崔永元给您实话实说。崔永元:谢谢观众朋友们的捧场,这也算是给我崔某人一个面子,本期《实话实说》内容就是关于“面子”。这个“面子”人人都爱,人人都有,不管这个人是否伟大,是否远近闻名。下面有请一号嘉宾——田震。(音乐起) 田震:大家好,田震在这儿给您有礼了。(鞠躬) 崔永元:哎呀呀!鞠躬就不必了,您这位大明星、大忙人能  相似文献   

5.
曲红晶 《神州》2014,(8):144-145
面子关乎一个人的社会荣誉,是一个人身份、名誉的象征。本篇论文基于会话分析中会话修正的模式对言谈交际中威胁面子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依次为:面子自我伤害,面子自我补救;面子自我伤害,面子他人补救;面子他人伤害,面子自我补救;面子他人伤害,面子他人补救。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真实语料进行转写分析,意在为人们在未来的会话中维系良好友善关系提供方法,有助于人们在言谈交际中构建和谐会话,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6.
郭晓琳 《人文地理》2015,30(1):122-128
面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国民性,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表现。近年有关于面子和消费的研究日益兴起,但对消费者面子的结构和内涵却缺少有力的分析,对旅游者这一文化消费群体更是鲜有关注。本文通过混合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中国旅游者面子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面子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文化资本型的面子、消费本位型的面子、关系交往型的面子、个性彰显型的面子。旅游者的面子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相较于惯常状态中的面子,既有继承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梅志 《纵横》2012,(3):10-13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耿直、易于招怨,但“是可以接近的”,这便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七七事变之后,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他说,《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的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正胡适是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文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思想观点的意义缺乏了解。为帮助一般读者了解胡适,我们编选了这个书系。包括:《不受人惑:胡适谈人生问题》、《我们能做什么:胡适说中国》、《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孤独与大胆:胡适自述》、《西洋文明的本质:胡适讲西学》。  相似文献   

9.
余广人 《百年潮》2001,(9):44-50
如果要问,中国近代历史上毛泽东最推崇的人是谁,人们可能都会回答:鲁迅。毛泽东曾充满感情地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毛泽东与鲁迅——两位时代的巨擘,如两座交山巨峰,终生相望却无缘相逢。幸而两“山”之间曾有一“峰”,为他俩架设过一座精神桥梁。他就是冯雪峰。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20周年,同时是毛泽东忌辰25周年,也是冯雪峰逝世的25周年。本期发表《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相知架桥》一文,将鲁迅与冯雪峰的交往以及毛泽东与鲁迅心灵的相通的史实告诉读者,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10.
李安纲先生在1995年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发表文章,说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不是胡适考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的那个吴承恩。他著作的《西游记》并非百回本小说,而很可能是游记文章。根据是《淮安府志》中的《淮贤文目》。周振鹤先生1997年3月26日在《中华读书报》发表《吴老先生的荣幸》一文,也说胡适考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的吴承恩写的《西游记》非小说,而是一部地理性质的游记,根据是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有他的大作的名字。因此,李、周两先生都坚定不移地否定了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  相似文献   

11.
正从小听大人说关中水质硬,所以这里民风彪悍,百姓性格生硬,缺乏变通。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里赞我的家乡: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鲁迅先生总结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精神。但是,  相似文献   

12.
大约在十多年前,看过戈宝权先生写的《鲁迅和外国作家的友谊》一文。据戈氏掌握的有关资料,最早译介鲁迅作品到国外的,一说是翻译家曹靖华的俄译,一说是俄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1925年,当时王希礼在河南开封国民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员,他开始用俄文翻译《阿Q正传》。鲁迅曾应他的请求,写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我一直以为王希礼是译介鲁迅作品第一人。不久前,友人来访,谈到20年代浅草社的发起人之一、新文学早期小说健将林如稷在1976年初,在他生命濒于垂危时,对他儿子林文询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的…  相似文献   

13.
陈漱渝 《百年潮》2007,(3):66-69
近日,我无意间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与中共关系再探》,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时,有一段话迅速扑入我的眼帘。作者说:尽管有的学者羞于谈及鲁迅与共产党的交往,仿佛这样会伤害鲁迅,损害鲁迅的形象,但事实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点心的包装,是观察点心与礼文化碰撞交融的窗口。高档的点心包装,是制作精美并饰有吉祥纹样的食盒,更为平民化的点心包装是“蒲包”。面子与里子都照顾好,才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过节气氛提前造点心匣子带回家右图为装满点心的匣子。点心匣子是国人送礼的传统项目,很多人都愿意在走亲访友时带上一盒。一只点心匣子既交流了感情,又能让对方感受到稳稳的祝福,可谓一举多得。于是人们纷纷在点心匣子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李波 《神州》2012,(12):2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的主要批判精神所在,正如《呐喊自序》中所言:旧中国是无比黑暗的,"假如一个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感到就死的悲哀。"《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狂人和阿Q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广泛的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黑暗,旧中国只能是令人窒息的"铁屋子",必须起来加以批判、加以捣毁。  相似文献   

16.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我们从邹韬奋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交往中,看到的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帮助。邹韬奋先生出版过散文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堪称是现代散文家。自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后,他的活动主要在办刊物和办书店这两项事业上,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受到左翼的、进步的作家普遍尊敬和信赖──无论是在人品上还是文品上。这在中国新闻界和出版界可以说是少有的现象。先从鲁迅先生说起。鲁迅与邹韬奋,1933年1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之时,他们二人均为执行委员。鲁迅…  相似文献   

17.
为人和为文     
古人云:文如其人。文和人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个人价值取向和品性的不同,往往影响其创作风格和为文方式。生活在中国最黑暗年代里的林语堂和鲁迅可以说是两种典型的文风。前者性喜淡泊幽静,厌恶社会纷争,写出来的文章带有清幽的味道,如《品味人生》等。而鲁迅却截然不同,在他身上充满傲骨气息,对社会上腐败丑陋现象恨之入骨,他的文章也就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也会影响其为文的。李清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前期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散叶     
<正>鲁迅为许钦文"做广告"1924年春,鲁迅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读者发现,在小说的题目下面写着"拟许钦文"四个字和附记:"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到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时,就忽儿想到这一篇的大意……""拟许钦文"四字和附记在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鲁迅在为许钦文做广告,有的说这是因为许钦文和鲁迅是同乡。鲁迅听后很无奈,气愤地  相似文献   

19.
台静农( 1902年- 1990年), 安徽霍丘人。他曾是以鲁迅为首的未名社的重要小说家,鲁迅对他的小说评论道:“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文学史家杨义对台氏小说评论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将他定位为乡土写实作家。他是鲁迅的重要朋友之一,可以互谈心曲。中国第一部评论鲁迅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他问世的第一本书。他1925年结识鲁迅,直到鲁迅逝世,有11年交往,彼此通信六七十封。 台静农与陈独秀交往时间很短,只3年多,陈独秀就去逝了,其情景很长…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早在1923年10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表示极其仰慕,并推崇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1931年,溜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送给他的刚出版的译作《毁灭》之后。就写了一封《论翻译》的信给鲁迅。开头以“敬爱的同志’叶B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