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堡寨是北宋对夏作战中重要的防御工程。探讨其军事功能对于研究宋夏战争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堡寨守军性质前后变化的论述 ,力图展示北宋西北堡寨军事功能演化的阶段性 ,并在重新审视传统观点的同时 ,指出宋方堡寨的军事功能是与西夏争夺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 ,以满足宋军的后勤补给需求。  相似文献   

2.
堡寨是北宋对夏作战中重要的防御工程。探讨其军事功能对于研究宋夏战争意义重大。通过对堡寨守军性质前后变化的论述,力图展示北宋西北堡寨军事功能演化的阶段性,并在重新审视传统观点的同时,指出宋方堡寨的军事功能是与西夏争夺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以满足宋军的后勤补给需求。(摘自《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论北宋西北堡寨的军事功能@成龙  相似文献   

3.
屯田是北宋西北地区守边宋军的一项重要后勤补给方式,因此,屯田的发展与宋夏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康定、庆历时期,宋夏之间接连爆发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西北沿边屯田的分布与规模直接决定了夏军的进攻方向以及战役的爆发地;战斗结束后,战局结果又反作用于沿边屯田,大大促进了战役发生地区后勤经济的发展。后勤补给地理与战争进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刘莲芳 《文博》2010,(2):24-27
北宋与西夏在延州等地的对峙是宋代军事史上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北宋《郑荣基志》的研究,疏理了郑荣家族的传承脉络,获取了北宋初期宋夏战争和平定侬智高叛乱的一些侧面信息,丰富了北宋中、下级武官名称和官阶称号的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宋夏战争及当时的军事、职官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唐宋时期的国家礼典,北宋的"讲武礼"仍如唐制,是以王朝集结在京重兵,由皇帝亲行大阅为唯一的形式。这一活动在礼仪文本上通北宋一代基本没有变化,在实践上则仅在宋初三朝举行过数次。就其空间的广大与人员众多来说,讲武礼是王朝在非战时状态下举行的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礼仪与军事活动。宋初三朝的皇帝大阅,皆在战争或酝酿中的战争之前举行,遂使之具有战争前奏的意义;并且大规模军事集结,又使大阅具有武力威慑的军事功能。正因讲武礼的实质是大规模军事集结,这一代表王朝重大军事动向的活动,在宋辽澶渊之盟后,为了保障根本的安全环境、避免破坏和局,而不再举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北宋辖区行政设治与军事戌防的探述,从若干层面考察北宋一代经邦治国的利弊得失。北宋时期在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举世瞩目,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辉煌业绩,与朝廷对其境内有效管辖和采取的有关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措施有着密切关系。北宋行政与军事的职能作用,同整个王朝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在前期至后期的一段时间,其职能运作积极有效的一面相形见长,维护了王朝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境内各项事业的繁荣昌盛。及晚期,行政和军事上的弊端积重难返,朝廷更加腐败衰落,终于导致亡国的悲剧。本文对所涉北宋与辽、西夏关系中的有关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王室的东迁,政治中心随之向东转移,西北地区在全国地缘政治上的地位大为下降,但是至宋金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时期,西北地区是对西夏战争的最前线;宋金战争期间,它是保护入蜀道路的屏障;金朝末年,又是保护中原地区侧翼安全的屏障,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与隋唐时期相比,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地缘的特点是:地域范围已经大为缩小,区域内的民族与政治关系异常复杂,地缘意义更多表现在军事方面,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缘经济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攻城战是宋军在战争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宋代攻城战分为直接攻城与间接攻城两类。在元丰四年(1081)宋军五路攻夏这一战争中,攻城战是战争的主要任务。但宋将高遵裕却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具的情况下盲目选择直接攻城,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相似文献   

9.
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在宋夏战争和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渗透的影响下,既有对以前道路的继承与重复利用。也在当时的特有条件下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尤其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要线路的走向与利用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许璇 《黑龙江史志》2008,(16):41-41
宋代在经济文化方面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相对于经济文化的辉煌,宋代的军事成就逊色了很多。宋军在战争中常败,致使宋朝历来被认为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不可否认宋朝在军事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重文轻武,加强皇权,削弱将权"就是导致他军事力量衰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北宋对辽、金之间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疆界进行分析和总结,反映了北宋在不同时期的北部疆界的具体变化,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宋夏战争中,引兵就粮是北宋政府所采取的重要后勤补给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将沿边士兵由原驻地回撤到后方粮食聚集地以获得后勤补给。本文认为,由于受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北宋就粮兵原驻地与就粮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即某路宋军固定到某地就粮。此外,就粮措施的实施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宋夏战局的发展使引兵就粮逐渐出现了就粮兵移动范围增大和就粮人数增多等情况。在肯定就粮措施重要意义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引兵就粮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守边军队回撤就粮削弱了沿边地区的军事力量。为此,北宋采取了分番就粮和分时就粮等办法来弥补其缺欠,这使引兵就粮得以长期实施,并在宋夏战争的后勤补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文治斐然,但是武事不济。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宋军败多胜少,软弱求和甚至是屈辱求和的事例屡见不鲜。在诸多原因中,宋朝统治者机械遵循祖宗家法的弊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思想上因循守旧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宋夏矛盾突出,西北边疆战事不断,边疆军事经略成为必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西北军事经略的研究极为重视,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为此,本文从军需物资保障、治军方略和攻守策略与实践等方面,对近20年北宋西北边疆军事经略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宋夏之间战事颇多,战争的胜负对双方的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夏之间几次大的战争的叙述、战争脉络的梳理和熙宁变法军事成效的分析,来说明北宋熙宁变法对宋夏战争轨迹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巍 《历史地理研究》2023,(4):110-124+150
宋、辽对峙时期,宋军极为重视对河东路北部缘边忻、代二州边防体系的营建。在沿边四百余里的防线上,布局以代州为屯驻中心,繁峙、崞县为东西两翼,构筑以城池、堡寨为主体控扼辽军南下谷路的防御体系。堡寨在防御工事周边配置方田、防护林、石墙、沟堑、烽燧等设施,集瞭望、侦查、御敌、军情传递等职能为一体。区域内堡寨间,横向距离八至七十里不等,以三十里居多,纵向则依托滹沱河腹地的州县城镇,组成州城、县城、堡寨三级防御体系,在北宋缘边军事防御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勤华 《西夏研究》2022,(2):125-128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在经略西北的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较为丰富的御边思想,对北宋中后期解决边地防御与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宋夏战争的走向,为宋夏议和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推动了西北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稍是中国中古时期骑乘装备的刺杀性长兵器。汉以後马上刺杀性兵器由通用的戟向专门化的稍转变。本文梳理骑稍的战斗技巧、与骑射共存的状况,讨论中古时代对稍漆涂、缀幡、编缠等美饰方法及其实战意义。稍的普遍流行不仅改变了汉代以来的骑兵战斗方式,更以独特的使用技巧成为军事审美的组成部分,并且对魏晋以後军事人员的选拔标准、军队的战术结构、战争决策依据等军事文化层面的要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