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达志 《历史研究》2023,(5):205-218
<正>安史之乱中唐廷与安史政权改易州郡之事,看似题无剩意,但仍有可辨之处。首先,唐肃宗改郡为州具体时间,既有认识并不明朗;其次,肃宗改郡为州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安燕政权与史燕政权行州制还是郡制,学界先行研究也未清晰呈现;再次,史料虽有史思明在肃宗改郡为州后又改州为郡的记录,但唐官方史书却未明确记载史燕政权改州为郡举措是否得到落实。鉴于此,本文以唐肃宗改郡为州与史思明改州为郡为线索,对安史之乱州郡通名改易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辨析对峙双方州郡地名变化及背后原因,以期加深对隋唐州郡频繁改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安禄山那样的混血儿,又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士,也有高丽残部及扶余、新罗人,还有许多汉族官和将士,但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安禄山、史思明所重用的以及在安史乱军中起主要作用的多为汉族人;唐代的河朔地区既有胡化趋向,也有汉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向;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比较缓和,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许多方面能够积极配合。这些是唐中央平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三燕瓦当考     
公元4世纪中叶至5世纪中叶,崛起于辽西地区的慕容鲜卑及鲜卑化的汉人冯氏先后建立了几个以“燕”为国号的地方政权,其中前燕、后燕、北燕前后相继,均曾以龙城(朝阳)为都,历时近百年,故朝阳有“三燕故都”之誉。“三燕”即是上述三个燕国之省称。  相似文献   

4.
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奇生 《民国档案》2006,2(1):66-77
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自上而下构筑了一条党政并行的政治双轨。但在战前,其党的组织触角基本上止于县城,而行政轨道则逐渐延伸到县以下乡村社会。国家政权的下延,与20世纪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衰颓相激荡。自治名义下的区乡组织实际成为国家政权的行政末梢;原本偏重政治控制的保甲,最终沦为社会征取的重要工具。区乡保甲体制的相继建立,恰逢其会地为土豪劣绅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国家政权的深化与地方精英的恶化相伴随,乡村社会日益沦为贫穷与动荡交错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李唐皇室的近亲智力禅师与长安佛教、河北佛教有着特殊关系。智力最初拜北宗高僧老安禅师为师,在长安著名的皇家佛寺西明寺出家修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往河北地区学习佛法,成长为才业优长的高僧。在天宝时期,智力更是亲自登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控制的神秘佛岛,隐逸修行。安史之乱后,智力选择成德镇弘法,重修慧炬寺,获得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礼遇。这成为重建成德地方秩序的重要一环。智力兼习诸派禅宗,因诸种机缘,成为长安佛教与河北佛教、唐中央政权与河北政治势力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6.
唐朝末年,秦宗权的争霸活动失败以后,其余部在孙儒率领下南扰淮浙。钱帮助杨行密平定孙儒之乱,收罗孙儒降兵建立了武勇都。武勇都的建立改变了钱军队的构成,提高了两浙军队的战斗力。从此,武勇都成为钱东征越州、北抗淮南、统一两浙、建立吴越政权的主力部队。但是,武勇都却在徐绾、许再思和陈璋①的率领下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天元年(公元904年)两次发动叛乱,几乎使钱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胎死腹中。而且,武勇都从其建立到后来南征北战、最后发动叛乱,无一不与淮南杨氏政权有关,而与吴——南唐的关系是钱…  相似文献   

7.
<正>金代陶瓷,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它是在已取得很高成就的五代与辽、宋陶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自己的时代特点的,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金灭辽后,即据有辽代的各个窑场,如辽宁辽阳江官屯窑、抚顺大官屯窑等,都归金朝所有。可以说金代的陶瓷,实际上是包括了中国北部的所有窑场,形成了北中国陶瓷世界的局面。金(1115-1234年),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在我国东北和北方灭辽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和南宋对峙长达一百多年。金代陶瓷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迁燕以前属前期,迁燕以后为后期。前期陶瓷继承了辽瓷系统,产品绝大部分是日用粗瓷,主要有白瓷、黑瓷和酱釉瓷等。除了少数白釉黑花瓷器,绝大部分没有花纹装饰;器形不规整,朴拙,胎骨厚重而色杂,烧结程度不高。金后期是指  相似文献   

8.
明代是贵州逐渐建立王朝直接控制下地方流官政权体系的重要时期,但发展的过程却较为缓慢。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逐渐建立起来,或者采取“军政合一”的流官政权形式,改土归流的进程也是渐进而漫长,这些决定了流官政权存在设置上的依赖性、政权体系上的不完善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鲜卑早期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曾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等地方割据政权,并建立了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而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洛阳的龙门石窟,则是他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因为鲜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如此重要的作用,关于鲜卑历史,特别是早期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引人注目、争论颇多的课题,历代史家多有研究著述。本文拟依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鲜卑的起源、迁徙、拓跋鲜卑与东部鲜卑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师长、同事。  相似文献   

10.
先秦燕文化是构成早期长城文化带的重要范畴。燕国作为北方农耕文化中心,与周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长期对峙和交融,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格局。从西周至战国,先秦燕文化从滥觞、成熟逐渐发展至鼎盛,并强势扩张,造长城以拒内外之敌,其在北部边界抵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燕北长城”及在易水流域防御齐、赵等国的“燕南长城”,是长城文化带初期成型的标志性建筑物。通过对“先秦燕文化发展谱系”“战国时代的燕长城”“燕文化在长城沿线的传播与影响”三方面的探究,建立起对先秦燕文化和早期长城文化带动态而立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12.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占洛阳,破潼关,陷长安,玄宗逃成都避难,太子李亨逃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以李泌为谋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借回纥兵平叛。战争反复拉锯,黄河流域"人烟  相似文献   

13.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未分封二世而亡的教训,兼采西周、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新体制。本文着重对西汉初年封国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详尽地论述了汉初封国的封立,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封国制在发展中出现异化的原因。文章认为封国制在维护、巩固西汉政权、恢复发展汉初经济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至于诸吕乱政、吴楚暴乱均非封国制所致,相反是由于封国制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大燕严希庄墓志》,新近出土,首次刊布。该志记述严希庄夫妇及其父严复一门为人所害,死後哀荣,分别追赠太子左赞善大夫、魏州都督之事。本文考证此事与严希庄之兄一一严庄有关。严庄是安禄山心腹,参与策划安禄山起兵。唐军将士为报复严庄的作为,在严庄家乡沧州景城县,将“严氏宗族悉诛之”。事後二年,严庄才将其父及弟安葬洛阳,追赠伪燕高官。严庄史籍无传,今据散见於两《唐书》、《资治通监》诸书史料,钧稽其生平之大概,并对该志撰者房休、书者刘秦生平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时期,在今四川境内的封建割据政权有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权和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两蜀政权就其综合国力实际上在群雄割据的十国政权中与梁、唐、晋、汉、周五代的中原政权以及吴、吴越、南唐的江南政权在中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中原地区兵荒马乱,  相似文献   

16.
始建于春秋末年的中山国是古代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建立的诸侯国。在立国的200余年中,中山国在中原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几起几落,以"地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却在各诸侯国的纵横纷争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各大国间的实力平衡关系。本文探讨了中山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晋、魏、赵、燕、齐等周边国家的关系,阐释了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7.
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彦辉 《史学月刊》2000,6(4):19-25
乡里政权是汉王朝派出的最基层行政机构,乡官里吏尽管职卑禄薄或根本无禄,但职轻责重,构成汉王朝最基本的政权基础。汉代豪民在类型上可大致划分为工商豪民和乡里豪民。汉武帝官营工商以后,乡里豪民成为豪民阶层的主体,并逐渐有效地控制了乡里政权,成为汉政权维系地方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同时,豪民又渔肉乡里,破坏封建秩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统一国家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18.
忠节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重要的品质,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辽虽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其建立政权以后,随着官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官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受中原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忠节观成为考察一个官员的重要标准。本文考察了忠贞观在辽代的具体体现,即辽代因忠贞不事二主而受到君主旌奖、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统治者重用、因出使他国极力维护本国尊严、不辱使命而载入史册这三种情况,表明忠节观在辽代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解放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了元、明时期有关鄂西地方史的一批铜质印章。其中有元末农民起义军明玉珍部在川东建立大夏政权后颁发给鄂西的地方政权印,有明朝颁发给鄂西的土司政权印,以及明朝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千户所、百户所的印。现简介于下。一、大夏政权下的鄂西地方政权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为了切实掌握新疆的地方政权,中国国民党坚持在新疆建立自己的省党部组织。显然,这种行为触犯了盛世才等新疆地方统治者的利益,最终引起了他们与南京政府之间反复而激烈的斗争。在这一时期,随着国民党对新疆渗透的持续加强,南京政府终于夺取了对新疆的实际统治权力,从而使国民党新疆省党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