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安奉铁路是日本在东北自筑的第一条铁路。它并非源于某个特定条约,而是在既成事实基础上,通过外交交涉获得的一项在华权益。在交涉过程中,徐世昌、锡良等东北地方大员成为对外交涉的主体,受地方性外交体制的影响,既表现出独立性,又受制于中央政府。他们在争取国家主权、维护地方利益的同时,也显现出对外交涉策略上的急进。安奉铁路交涉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在事关铁路的外交事务上的矛盾,这源于对外交涉体制的缺陷与权力结构的无序。  相似文献   

2.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后,日本政府对在胶济铁路运输的本国商品征收低于他国商品的运价,排挤他国商贸,把山东变为其势力范围。日本政府迫使北洋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将其对胶济铁路利权的攫夺"合法化"。在北洋政府的坚持下,中日条约订明青岛为中国自开口岸,这为日后中国自主制定运价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1922年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后,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管理权,自主制定运价,对铁路运输商品实行统一运价并按照运价征收货捐。日本反对征收货捐,不断提出交涉。但直到1928年北洋政府统治结束,日本的目的也未能实现。中日关于胶济铁路运价和货捐的交涉,其实质是中国反对日本侵夺中国铁路利权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王海晨 《史学月刊》2004,44(8):36-46
1915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后,中日双方围绕“二十一条”中有关“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部分展开了长时间的交涉,史称“满蒙交涉”。交涉过程中,张作霖坚持抵制态度,并采取了为中央政府出谋划策、明应暗抗、以夷制夷和发展地方经济等具体措施,终使日本长期要求解决的“满蒙悬案”,一直“悬”到张作霖被炸。  相似文献   

4.
南京沦陷期间,日商以华中铁矿之名义在南京栖霞山地区擅自开采铁矿,攫取中国资源,此事在当时南京影响较大。栖霞寺住持明常等僧侣奋力抗争,予以抵制,并致书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要求加以制止。汪伪行政院不得不与日本大使馆交涉,中止此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长期的财权独立与现实的经济、政治利益纠葛使裁厘在东北的推行较其他地区更为艰巨。围绕裁厘问题,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在入关调停中原大战前后有着明显的态度变化。在此期间,张学良与国民政府代表进行多次交涉,其背后蕴含着东北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张学良与东北要员之间的互动等复杂因素。在中央抵补、开征新税、精兵简政等善后措施的保障下,东北最终废除了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厘税制度,通过税权统一实现东北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调整与确立。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修改通商进口税则经过(1912~19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馆所藏《一千九百十八年巴黎和平会议上应议之中国经济问题》第一章《最近关税情状》,详细反映了民国成立之后至1918年间北洋政府与各国交涉修改通商进口税则的经过,对于研究民初关税及财经、对外贸易乃至中外关系均具有参考价值。为此特将该章内容刊布如后,易名为《北洋政府修改通商进口税则经过(1912—1918)》。  相似文献   

7.
美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中美英三国交涉西藏问题的史料选译吴景平译1943年,中国、美国和英国(包括英印殖民当局)之间,围绕西藏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这些交涉关系到向西藏当局提供无线电设备、开辟自印度经由西藏抵达中国内地的陆路运输线、中国在青海与西藏交界地区集...  相似文献   

8.
洪振强 《安徽史学》2006,22(2):81-86
沪案交涉是由执政府担当的,但执政府为延长其政治生命,只知利用五卅运动中的"民气"以对内,并没有真正谋划沪案交涉,导致交涉主张不统一,交涉策略不明朗,交涉步骤不一致;同时,各外交官员在开展外交时也进行"内争",相互推诿卸责,导致沪案交涉延宕;江苏地方官员和各派军阀也以外交之名,与中央一起争夺上海地盘;此外,沪案发生时,上海无军政大员负责的现状也影响到了沪案交涉的开局.这些才是沪案交涉无功而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涉及东北条款甚多 ① ,谈判期间 ,北洋政府征询东三省意见 ,时任民国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独排众议 ,表示强烈反对并拒绝军官会议的决议 ,也不参加主和派的行列” ,并致电北洋政府 :“中日交涉丝毫不可让步 ,如交涉破裂 ,愿率全师进行决战 ,驱逐日寇 ,否则一死殉国。”② “二十一条”签订后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对日本独占中国阴谋的反对 ,并未能立即执行。 1 91 6年 4月 ,张作霖出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后 ,面对日本要求在东北兑现“二十一条”的外交攻势 ,仍然持抵制态度。对他的这种态度 ,以往著述极…  相似文献   

10.
李良玉 《民国档案》2001,(1):111-112
《外交部关于收回威海卫租借地案报告》是一份反映北洋政府为收回威海卫租借地与英国进行交涉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拟在大连设立中国银行分号,以继承和维护我国在大连海关的税收权益,为此受到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种种阻挠和刁难,以致引起中日间交涉。本组史料特选录中日交涉案的部分档案史料,以供研究中日关系史和近代中国金融史的学者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围绕美商克门之死而在中美两国间展开的交涉是一场超越克门事件本身的外交活动,集中体现了该时期中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交涉过程中,美国基于对不平等条约的维护向中国提出了苛刻的六个条件,而中国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对美方条件完全加以接受.同时,中美两国舆论界对克门案的交涉特别关注,从...  相似文献   

13.
在1910-1911年东北鼠疫中,哈尔滨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和传播中心,中俄在此围绕防疫的交涉也不断升级。为化解危机,外务部派伍连德等医学专家到哈尔滨调查疫情并协助防疫。在疫情不断蔓延和俄方越俎代庖的双重压力下,经外务部和东北地方政府反复折冲,伍连德始被任命为"哈尔滨防疫局全权总医官";又历经法、英医生争权风波后,伍连德获得中国各级政府一致支持,领导哈尔滨防疫局制定和实施了诸如断绝交通、焚烧尸棺及染疫房屋、隔离检验等防疫措施。哈尔滨"全权总医官"的授予和具体职责的行使,是一个交织着中外各方、中央和地方、中西医学,以及官、绅、医之间的矛盾、妥协与合作的复杂过程,也呈现出清末东北地区在传染病冲击下的复杂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4.
从905年曲承裕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到1174年南宋册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的近二百年间,是越南逐步实现从中国的地方郡县到自主封建国家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中央王朝与越南地方势力围绕着册封的封号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博弈,中国对越南的封号由最初册封给藩镇的封号转变为册封给外国藩属的封号,从而最终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22年美国人怀德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昌公司拖欠钱款。原告胜诉,但华昌公司处于破产托管中,包括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内的股东们消极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1926年6月会审公廨借熊希龄访沪之际将他拘传受审。彼时正值中外交涉收回会审公廨的关键时刻,熊希龄质疑法庭的管辖权和传唤程序,将个人受辱引申为西人藐视中国主权,引发各界声援。这一华洋纠纷变为交涉事件,有利于中方收回会审公廨。该案于1927年审结。华昌公司案在舆论中由隐到显以及会审公廨管辖权不断被"问题化"的过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北洋政府收回利权的努力,亦构成租界法权变迁和近代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自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联邦论作为一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分权理论,在近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时隐时现,并最终引发"联省自治"运动。但由于联邦论作为一种外来思想,难以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找到移植的土壤进而完成国家统一的政治整合使命,从而使联邦论的正当性逐步消蚀。而联邦论与反联邦论之间的论争最后演化为宪政民主与民族国家两种话语之争,它扭转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模式,并最终使联邦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放弃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金光耀 《史学月刊》2005,2(6):57-63
《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台湾当局与美国围绕如何处置大陈及金门、马祖等岛屿展开了新一轮交涉,由于立场不同双方出现了分歧和矛盾。顾维钧在这一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与蒋介石等对沿海岛屿可能导致“两个中国”问题的警觉,为台美之间最后达成关于沿海岛屿的协议设定了一个底线。  相似文献   

18.
赫德与中英《藏印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英《藏印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赫德扮演了幕后指挥、中方的外交顾问与调停者的角色。在中、英“藏印交涉”过程中,有三种矛盾贯穿始终:中英矛盾、英藏矛盾、清中央与西藏地方的矛盾。这三种矛盾能否达成妥协决定了谈判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25年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发生捕房枪击华人事件,酿成五卅惨案,由北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三罢"风潮.本组史料反映了惨案发生后北洋政府在各界压力下派员与上海领事团、租界工部局、北京使团等交涉处理此案的经过情形.  相似文献   

20.
光绪三十三年,东沙岛被日本商人西泽吉次占据。清朝外务部电令两江总督端方与两广总督张人骏调查。文章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考证清廷对东沙岛的调查取证情况,分析交涉期间中央与地方对东沙岛的认识,并介绍端方在交涉中的作用。同时,勘正《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一书的个别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