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徽商主要指明清时期来自徽州府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新安郡)的商人。六县之中,又以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最为出名。徽商活跃于宋代,鼎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300多年内,与潮商、晋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其中,在鼎盛时期,歙县岑山渡盐商程氏家族迁居到江苏涟水并在涟水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要知道祁门茶叶的起源,当考明祁门建县的地段.老徽州所属的六县(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在秦汉时,只有歙县黟县,故徽州人常称古歙古黟.祁门原是黟县的赤山镇,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邑人吴仁欢讨平流寇方清,因其旧垒建县.此县志所载"析黟六乡及侥州浮梁地置祁门县"是也.从上述情况来了解祁门茶叶的起源,是与江西浮梁县分不开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有句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足见唐代浮梁已产有大量茶叶,祁门西南地区是由浮梁划出来的,地面又大,产茶又多,是祁门在唐代就有茶叶的明证.  相似文献   

3.
在徽学研究的论著中,对于徽州绅商在徽州当地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作用的学术关怀似乎稍嫌不足.徽州因山多田少,从外输入粮食又常遭受邻县遏籴,徽州文书《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就记载了晚清时期因为"遏籴"而分别发生在歙县和淳安,以及祁门和饶州之间的粮食运输纠纷.本文以邻县遏籴为切入点,以"歙案"和"祁案"为主要资料探讨徽州士绅和商人群体在晚清徽州地方事务中的作用以及官绅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徽州旧称新安、歙州,位于今安徽省南部,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得名徽州后,近千年长期辖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六县,形成了“一府六县”的区划格局和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徽学即是以徽州历史地理、徽州传统社会、徽州历史文化及其传承创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中国的区域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休宁绝对是个不可小看的地方。汉口紫阳书院有块题匾"洙泗薪传",落款是:乾隆乙未季秋月赐进士及第敕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充四库全书纂修加一级休宁后学吴锡龄敬题。这位被乾隆皇帝称之为过目不忘的才子,可惜做翰林只一年,旧病复发不治。乾隆叹道:"可惜徽州吴才子。"吴与无为谐音。休宁人,在汉口徽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就在汉士商数额而言,休宁次于歙  相似文献   

6.
戴震故里行     
清代乾嘉时期在徽州出现的戴震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作为戴震故里的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在为纪念戴震逝世210周年摄制《戴震》专题片的过程中,对戴震故里的文化遗迹作过全面调查,范围所及为原徽州府六县(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现将调查所得公诸问好,请予教正.一 戴震诞生之地隆阜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曰:“先生讳震,字东原”,“世居休宁隆阜”,“先生以雍正元年十二月已巳(1724年1月19日)生邑里之居第.”  相似文献   

7.
江平 《江淮文史》2006,(5):153-168
公元740年,唐朝置婺源县,属歙州;766年,置祁门县、归德县;770年,废归德县,歙州领黟县、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六县——文史界常说的徽州“一府六邑",其格局实于此时即已奠立,此后就大抵稳定。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婺源等六县共属一州府,长达1000多年。婺源  相似文献   

8.
<正>徽商是明清时期徽州府所属六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商人组成的商帮集团。徽商在明初崛起,明中叶到清中叶发展到鼎盛阶段,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的大商帮,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9.
徽州木雕     
任小林 《收藏家》2007,(3):25-30
古徽州横卧黄山脚下,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下设休宁、歙县、祁门、婺源、黟县、绩溪等6县。这里有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黄山,西  相似文献   

10.
黄槐.福建省寿宁县清源乡韶托村人.生卒年待考,北宋徽宗年问(1101一1125年)进士、徽州知州,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江西省婺源等县。  相似文献   

11.
谢林沪 《江淮文史》2001,(3):169-173
新安江流域的歙县、绩溪、休宁、黟县及婺源六邑,宋元以降都辖于徽州,上溯晋代曾为新安郡辖境,故后世又以新安为徽州的别称。徽州地处皖南山区,药材资源较为丰富,且少受战乱侵害,民生较为安定;徽商崛起后,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学术研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2.
卞利 《文献》2002,(4):225-233
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徽州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极为丰厚,这里不仅保存下来的文书文献资料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而且散存于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绩溪、黟县和祁门县)城乡各地的碑刻资料极其丰富.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徽州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过去从未引起过徽学研究者的注意,有些碑刻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还正在受到不断的毁坏.因而,开展对包括碑刻在内的徽州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为徽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的作用,而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抢救徽州文化遗产的意义.于是,本着抢救和积累徽州文化遗存文字资料的目的,我们对徽州碑刻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古徽州一府辖六邑: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2013年6月2日,我们开始了考察古徽州一府六邑的行程。第一站,婺源。中午12点,豪华大巴从武昌出发了,在城区绕来绕去用了大半个小时,上了高速公路就快了。这本来正是习惯的午休时间,我却毫无睡意,一个问题在脑子里转来转去:明清时期,从徽州到汉口,路漫漫其修远兮,可敬可爱的徽商们,他们从哪条路线来到汉口呢,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跋涉呢?  相似文献   

14.
正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等地。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徽州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  相似文献   

15.
王裕明 《安徽史学》2007,(4):98-103
明代前期徽人,以歙、休两县为主,承继宋元商业传统,外出经商从不间断.其活动地域十分广泛.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经营盐、布、粮食、木、茶等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多能获利,有的成为一代富商,甚至数代相传而成商人家族.明代前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奠定明中叶徽商勃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称新安,因宋徽宗赐名而为徽州。徽州下设黟县、歙县、祁门、绩溪、休宁和婺源(现属江西)六地,散布在黄山南麓,新安江畔。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色,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是读书、赋诗、绘画、探友、踏青、隐居的理想风水宝地,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风潆水聚,土厚泉甘,是遗荣访道”之  相似文献   

17.
王振忠 《安徽史学》2008,(1):98-103
本文利用晚清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研究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具体描述了徽州墨商一般的经营状况,并重点勾勒出婺源著名墨庄詹彦文的相关事迹,指出:詹彦文墨庄的商业网络遍及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和河南数省,这一点无论是在族谱和徽州文书中均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18.
梁仁志 《安徽史学》2016,(5):131-137
准确判定商人身份,是商帮史研究立论的前提和基础。在以往的徽商研究中,对徽商身份的判定存在三个值得注意的普遍性问题:一是将"徽商之子"视作"徽商",其结果是对明清士商关系和商人社会地位变化的讨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二是"徽商"概念扩大化,即将历史上的宁国商人等其他地域商人纳入徽商研究范畴,或将非徽商资料误为徽商资料,从而模糊了徽商研究的学术边界;三是将"徽商"与"徽州籍商人"等同起来,从而忽视了商人的自我认同,或将"徽商"概念推及长期与徽州几无联系的徽商后裔,从而无助于揭示徽商问题的本质。在今后的商帮史研究中,研究者应高度重视对商人身份的判定,严格恪守史学的求真原则和历史原则,同时也应注意制度与"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工作会议,今天开得差不多了。卫国贤同志就全省资料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有关市县的同志交流了资料工作的好经验,尤其是休宁的同志、肥西的同志介绍得很好。休宁的工作有特色,能把19位状元考证出来,对徽州文化研究是一大贡献,可以说对我们安徽历史文化研究都是一大贡献。关于今后全省地方志资料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婺源腴川程氏宗谱和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黄册底籍所载资料证实,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相当普遍,绝非个别现象。同宗继子乏人是异姓承继的原因之一,保全家产为异姓承继的重要经济因素。异姓承继亦有感情问题。血缘关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宗祧承继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宋代以后的宗族既有发展的趋势,也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