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保护可移动文物,以"平安故宫"工程中院藏文物防震保护的相关内容为指导,笔者对故宫博物院在陈文物的防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防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地震作用,但存在种种不足,且应用范围有限,而基于现代减隔震技术的防震手段可有效弥补传统文物防震方法的不足。对在陈文物的防震保护,应从博物馆、展柜、文物三个角度入手,优先采取减隔震技术,实现有效的防震保护。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汶川地震作用下以浮放为主的可移动文物的震害及防震措施,通过震后勘查,讨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可移动文物的典型震害症状。从博物馆、陈列台、文物本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可移动文物的主要震害原因和传统的防震措施的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可移动文物的先进防震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其防震机理。基于国内外可移动文物防震经验,对我国可移动文物提出了防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可移动文物震害除了地震本身因素外,文物防震措施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保证可移动文物的防震性能,首先应规范博物馆建筑抗震设计,其次考虑陈列台隔震技术应用,最后再考虑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之间的可靠连接;采取先进的隔震技术对可移动文物的防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间,因地震导致的馆藏文物损毁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在部分博物馆成功进行了一体化防震示范应用。但总体而言,馆藏文物防震风险预防和应急管理水平仍相对滞后,部分博物馆存在防震措施不合理、日常管理匮乏、应急能力不足等现象,亟待健全馆藏文物防震应急管理体系,其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博物馆能够全面提高防震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合理利用各类防震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入理解,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本文结合成都博物馆建设初期开展的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规划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博物馆微环境监测调控、文物防震方面针对具体文物做了大量的分析设计:文物保护应注重预防性保护手段的改进与优化,特别在地震多发区应建立文物防震应急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重视环境监测、博物馆馆舍动力检测等数据的积累,提出了基于文物安全的立体式、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框架,以动力检测数据为依据针对展陈和每件珍贵文物开展防震设计,并采取适宜成都博物馆的防震措施和装备。  相似文献   

6.
文物防震措施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中国历代名瓷和玉器其数量和种类居全世界博物馆之冠,目前陈列柜内瓷器及玉器的防震措施仍有改善的空间,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仪器研究文物防震措施,更突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使用的方法为传统文物防震措施(使用微晶蜡固定、铁弗龙、橡胶垫和防震塑料垫衬底)、柜内型隔震台减震和电磁铁固定陈列柜功能性测试;运用台湾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人工地震台执行上述不同方法之实验。实验结果,传统方法抗震优劣顺序为:微晶蜡>铁弗龙>塑料垫>橡胶垫;柜内型隔震台消能减震功效可达60%;至于电磁铁固定陈列柜防震在加速度超过800gal时,才显现摇摆现象,未装电磁铁的陈列柜,加速度超过300gal时,即有自震现象。然而在瓷器、玉器陈列柜内实务执行防震措施的层面,宜使用微晶蜡固定最为经济有效,柜内型隔震台亦可使用,但需考量柜内可滑动空间是否充裕的实际状况执行。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展示社会历史文明的窗口。将大量可移动文物集中到博物馆中保存,有利于文物保护修复和日常防护管理,但同时也增加了在突发灾害下文物大规模损毁的风险。通过对中国一、二级博物馆分布情况与中国地震裂度区划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大部分博物馆都位于地震带上,有不少博物馆甚至位于7度以上高烈度的地震区。我们国家并没有针对文物的防震制定一个规范体系。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博物馆想做防震,但因为没有规范体系作为依据,也就得不到资金支持,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文物防震保护目前是处于一个空白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结合地震研究工作结果,根据上海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具体要求,研究确定了该博物馆物防震保护的设防水准及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水准确定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动反应谱采用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比0.05),并将输入峰值加速度调整为180gal。研究采用了目前 拟合反应谱的方法,通过拟合选定的地震动应标准谱,合成了6条人造地震波时程曲线,拟合精度控制在相对误差不大于5%,同时结合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所附的一条强震记录,共同作为上海博物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建筑结构动力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结构动力特征的实测结果,通过采用模型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方法,计算并获得了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海博物馆建筑每一层的地震动反应,表明上海博物馆建筑各楼层的地震动反应具有明显的楼层放大作用。对各楼层地震动反应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上海博物馆建筑每一层的地震动参数,以此可作为今后物地震危害性分析,及研究设计隔震装置等防震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灾区建筑的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提高建筑的防震能力以未雨绸缪?灾区如何重建?带着这些问号,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隔震领域的泰斗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林,他也是此次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馆藏文物防震规范》WW/T 0069-2015,基于馆藏文物防震安全提出馆舍、展陈和文物全系统防震安全理念、设计方法和具体措施。本研究针对馆藏文物防震设计方法、适用范围、展柜及文物安全性判别等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地震波+馆舍+展柜+文物"的全过程全系统防震设计理念;其次,针对浮放展柜及文物,进行地震作用下安全性分析研究;第三,与Getty博物馆研究成果对比,验证本研究理论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分析得出:文物防震安全与文物高宽比、支撑接触面摩擦系数、安放处加速度峰值等因素有关;引入了抗滑动安全系数和抗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设计,可充分保证文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悬吊、固定、浮放等基本放置形式,探讨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其可能造成的震害因素。综合考察和分析研究了国内外浮放式物体及陈列文物的运动状态,指出陈列文物在地震发生时的主要危害性运动是滑移和倾覆。根据相关浮放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上海博物馆文物的陈列特征及防震设计参数,提出简便实用的浮放式陈列文物稳定性计算模型,编制了适合上海博物馆文物安全性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上海博物馆文物陈列的3类接触材料、4楼中国古代玉器馆的典型陈列文物为试点,计算了陈列文物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临界值。表明在设防水准的大震和中震情况下,目前陈列现状的绝大多数文物均存在倾覆和滑移安全隐患,但当文物所受到的地震动减小到110gal时可满足陈列安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害性分析,结合地震研究工作结果,根据上海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具体要求,研究确定了该博物馆文物防震保护的设防水准及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输入峰值加速度水准确定为50年超越概率3%,地震动反应谱采用上海市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比0.05),并将输入峰值加速度调整为180gal。研究采用了目前通用的拟合反应谱的方法,通过拟合选定的地震动反应标准谱,合成了6条人造地震波时程曲线,拟合精度控制在相对误差不大于5%;同时结合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GJ08-9-92)中所附的一条强震记录,共同作为上海博物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又根据上海博物馆建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合建筑结沟动力特征的实测结果,通过采用层模型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方法,计算并获得了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反应,表明上海博物馆建筑各楼层的地震动反应具有明显的楼层放大作用。对各楼层地震动反应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上海博物馆建筑物每一层的地震动参数,以此可作为今后文物地震危害性分析,及研究设计隔震装置等防震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文物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托管、博物馆托管触及博物馆行业的最敏感问题即文物资源匮乏、国家小型博物馆及民营博物馆如何很好地发挥作用。文物托管是对社会文物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博物馆托管是有效的管理机制的推广,是行业内部对博物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文物托管是社会流散文物登记的一种形式,为建立合理的社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而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博物馆硬核的文物藏品,在保护修复、展陈及复制品制作等方面也成为IT界施展其技术的新领域.本文列举德国美因茨博物馆几个项目案例,旨在阐述文物无触碰信息采集与虚拟修复以及复制品制作等技术,作为对传统技术的有益补充,还弥补了传统修复、复制不可能实现的缺憾,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发展领域的拓宽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博物馆空间相对封闭、人流聚集、人与文物共存等特点,消毒剂的使用既要关注人(工作人员和观众)也要顾及物(文物或艺术品)。对人及其相关,《消毒剂使用指南》就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已有充分说明。本研究只针对文物:立足文物科技保护角度的文物材质分类法;根据有效成分分类的消毒剂种类及其有损文物的显著化学特性;消毒剂对文物损害的机理及其后果三个方面与同行交流。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博物馆同行必须对各类消毒剂特性有全面了解,合理规范使用消毒剂,防止不当使用对文物造成损害,这也是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在我国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通过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督检查的流程,降低文物风险,保障文物安全。本文以上海博物馆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环境信息统计分析、湿度阈值设定与调控策略选择、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估、展柜密封性能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和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要求普查者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进行登录,但在登录时出现了所有权认定不准确现象,由于《文物保护法》中对国有和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不同规定,将给以后的保护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把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以便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文物政策提供参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解决广东地区大部分基层文博单位藏品库房的环境达不到安全收藏文物的技术要求诸问题,通过现场走访、电话访谈以及电子邮件反馈等调查方式,对广东地区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地区大部分基层文博单位藏品库房的环境达不到安全收藏文物的技术要求,漏雨、潮湿、虫蛀、长霉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文物藏品的保存、保护极为不利。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针对目前广东地区气候环境和各文物收藏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区域集中库房;二是研发自动调湿环保微环境装置。  相似文献   

19.
文物无酸纸质囊盒制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博物馆文物保存方法,做好文物保管工作,进行了无酸纸板对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改善的研究,采用现代纸板打样机床制作文物无酸纸质囊盒的方法,结合文物保管技术要求,总结出纸质囊盒制作工艺流程,为促进文物小环境改善及文物防腐包装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