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至神龟元年(518)间高昌王国的内徙活动,认为在柔然、高车与北魏三方角逐西域的政治格局下,处于柔然和高车争夺焦点上的高昌为求自保而以内徙的形式谋求北魏的保护。北魏出于经营西域的战略考量却只同意将要求内徙的高昌东迁于伊吾一带,借以控制丝路交通、牵制柔然和高车。这不仅导致高昌内部政局发生动荡,而且也使得两次内徙活动未果而终。  相似文献   

2.
公元5世纪初,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先后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因此,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3.
北魏北疆几个历史地理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北疆的历史地理比较复杂。由于文献记载不详 ,加之过去又没有人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 ,因而往往存在着以讹传讹的情况。本文对北魏六镇设置的年代、六镇的方位、朔州设置的年代与所属郡县 ,中道与禾固阳道、征伐柔然的军事路线以及北魏北疆的一些地名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纠正了前人著述中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4.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5.
高闾是孝文帝朝权臣,北魏时期治边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北部边疆,高闾主张沿袭传统的治边方法,筑长城以防柔然,并对北方军镇镇将的选用、镇民的安抚及新兵的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具体实施。在与南方政权关系的处理上,虽然高闾的诸多建议是正确的,但因为没有从孝文帝意图统一南方的战略高度上理解北魏与南方政权战事的真正动机与深层含义,故时常与孝文帝的意见相左而得不到孝文帝的支持,实施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6.
《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刊载了高君先生《敕勒族略考》一文,用笔虽然不多,却对我国古代北方的这个著名民族的早期历史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考证,确实值得一读。不过,文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需要澄清和商榷。第一,该文称“大约到6世纪初期(北魏孝明帝熙平、武泰年间),敕勒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至今已有1400多年”,未免过于武断。首先,敕勒人的一支——高车人中的副伏罗部,西迁至今新疆东部地区建立了高车国,自487年至541年,前后存在半个多世纪之久,同柔然人进行了长时期的对抗,并与北魏王朝建立了贡属的关系。直至北魏王朝分裂为东、西二魏后,高车国仍然继续与柔然人苦斗,怎能说在6世纪初的孝明帝年间  相似文献   

7.
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题记有结社,设盦,供奉火臤的内容,刻有圣火祆神图像和女神像,反映出6世纪初内入柔然人聚落信仰祆教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东晋十六国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前燕、后燕、北燕(以下简称三燕)三个地方王朝,先后与石赵、二秦、北魏相争,且与江南东晋、辽东高句丽有密切关系,为当时北方佛法隆盛之地。关于三燕佛教,迄今尚无专文论述,现略作考证,疏漏难免,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原隋代虞弘墓共出土两方墓志,一方是虞弘本人的,一方是他夫人的,因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虞弘墓志》。《虞弘墓志》内容与石椁雕绘相互呼应,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雕绘图案的补充和说明。志中所载墓主的国籍鱼国,是一个史书失载的古国,据志文,仅知其国原在西域,后进入北魏与柔然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柔然官制中俟利发、吐豆发和俟斤三种职官的语源、用例和名号属性的研究,揭示它们与突厥汗国职官体系中同名或相近职官之间的关系。突厥政治制度继承自柔然汗国,而柔然汗国的政治制度渊源于东胡的古老传统,因此对突厥政治名号的探究,不应当停留在突厥语的范围之内,也不能仅仅在伊朗文化范围内寻求解答。当然,突厥对柔然政治文化及制度的继承,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扬弃,有所改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柔然官制中俟利发、吐豆发和俟斤三种职官的语源、用例和名号属性的研究,揭示它们与突厥汗国职官体系中同名或相近职官之间的关系。突厥政治制度继承自柔然汗国,而柔然汗国的政治制度渊源於东胡的古老传统,因此对突厥政治名号的探究,不应当停留在突厥语的范围之内,也不能仅仅在伊朗文化范围内寻求解答。当然,突厥对柔然政治文化及制度的继承,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扬弃,有所改造。  相似文献   

12.
柔然文小考     
兩種突厥第一汗國時代新釋碑銘即布古特碑婆羅米字母部分和回斯·陶勒蓋Ⅰ碑的語言屬於鮮卑—蒙古語系,只能是柔然語。柔然文是柔然汗國内部的雙語羣體在5世紀六七十年代柔然汗國控制焉耆、龜兹等南疆北部緑洲之際,以這些緑洲中流行的梵文和吐火羅文B所使用的婆羅米字母爲基礎創製的。柔然汗國選擇婆羅米字母而非粟特字母或漢字拼寫柔然語,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柔然汗國開啓了内亞歷史的一個新階段,柔然文的發現有望成爲早期内亞史研究的新起點。  相似文献   

13.
刘洁 《文博》2011,(1):32-36
褒斜道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乃至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和北宋《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出现有与《石门铭》铭文中同样的车戎这一地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出现了北魏褒斜道改道说论点,并将改道后的褒斜道称之谓" 车道"。不少学者积极引合,对 车的地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通过对《石门铭》铭文逐字认真推敲、分析,认为北魏褒斜道没有改道。并对一直争议较大的"旧路""回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芳 《黑龙江史志》2013,(11):66-67
高句丽与北魏相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魏燕战争后,两个政权在各自的疆域演变中成为邻国,极大方便了彼此的往来,二者的交往形式主要表现在频繁的朝贡和册封,说明它们的臣属关系明确,高句丽属于中原王朝管辖,北魏以高句丽为属国。  相似文献   

15.
山西大同即北魏平城,是北魏前期都城所在,从公元398年到494年的近百年间,它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多次发现北魏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和墓葬。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新入藏了数件雕制精美的  相似文献   

16.
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率领部族在车师前部建立高车国,从而改变了蒙古草原柔然独霸的局面。492年左右,崛起中的高车西接悦般,东邻北魏,北达阿尔泰山一带,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南面则控制了高昌、焉耆、鄯善之地。但经跋利延、弥俄突、伊匐、越居、比适等主持国政的动荡时期后,尤其是伊匐之后,其疆域范围日益萎缩,直至被瓜分殆尽。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我国周代历史上曾有过两个不同源流姓氏的燕国——南燕和北燕。南燕在河南延津;北燕在河北易县。北燕历史最长有“八九百岁”(《燕世家》);南燕历史最短只有四十四年。北燕《左传》称“北燕伯”,金文称“匽候”位同大国,《史记》列为《世家》;南燕无金文,《左传》微称“燕人”,小邦不入《世家》。但最近出版的《春秋左传研究》一书却在两处提出:  相似文献   

18.
北魏六镇起义被镇压,参与起义的二十万“饥民”被迁徙、分散到冀、定、瀛三州就食,引发了随后的河北大起义。河北一直以来是北魏王朝物资与战略的储备基地,献文帝曾将沃野、统万叛民安置在这里,取得了“弭乱”的效果,但当北魏末期统治者面临相似的状况时,却适得其反。究其原因,这与北魏后期政治形势及河北地区“消化”叛乱的能力衰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略论北魏首都洛阳的工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拓跋氏,是我国北方鲜卑游牧民族,公元386年,拓跋珪乘苻秦淝水战败之机,建立了魏国,又于398年定都平城。后来经过拓跋嗣、拓跋焘的长期经营,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长期受汉族影响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他认为首都平城鲜卑族旧势力影响很大,不利于进行改革;同时北方的柔然族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南下,给平城造成很大威胁,因  相似文献   

20.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