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时期有翼神兽从西方传入中国,汉代中国境内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逐渐增多,并沿着自己特有的演变轨迹,形成了从半匍匐状的龙变成行走状的辟邪的发展序列,但其中存在一些缺环寿县汉墓出土的有翼神兽造型器物,不仅弥补西汉早中期到东汉晚期翼兽形制演变的年代缺环,也为国内外几件馆藏铜翼兽形筒座的年代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何京 《文物春秋》2009,(2):24-29
在山西太原东郊发掘的徐显秀墓,其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包含着较多的域外文化因素,特别是该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的"羽翼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瑞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加之后世的讹传误注,使其自身面目幻化不清。分析可知,徐显秀壁画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神兽,既非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獬豸"、"枭羊"、"飞廉",亦非外来宗教文化观念中的"塞穆鲁",它应该是由不同的动物混搭出双翼形象的"羽翼兽",是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各类文化交织互动的融合产物,在欧亚各古代文明中均有表现。"羽翼兽"这一重要元素可能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艺术主题,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见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称羽民。王充称“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体,更受(爱)异形。”张华说“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道教将道士称羽士,将成仙称羽化登升。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汉代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  相似文献   

4.
何宏 《文博》2011,(2):18-21
2005—2006年,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韩城市东北方向7公里黄河西岸的梁带村发掘了一组三座春秋时期的大墓(M19、M26、M27),并发掘了为其大墓陪葬的一座车马坑。本文选取M27墓室出土的人面兽身玉雕加以考释,通过与商周及汉代同类题材器物的对比研究,推断这件人面兽身玉雕的制作时间在西周中期,应是当时人们信仰崇拜的产物——神兽"马腹"。这件玉器的发现丰富了西周合雕玉器的内涵,它将神兽马腹出现的时间,提到了西周中期,为人们研究西周时期神话传说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麒麟是以鹿科动物为主要原型,融合了马、牛、独角犀等兽的局部特征而塑造出的"混合体",而"独角戴肉"是其区别于其他神兽的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6.
李思飞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0):25-38+132-133
在入华粟特人史君石堂(580)的神异图像中,基座北侧的翼马鱼尾兽极富异域色彩,为中原汉地罕见。本文考索此类鱼尾兽的起源及流变,认为鱼尾兽图像很可能源自古希腊神话海怪“刻托斯”(ketos)。刻托斯作为带有丧葬意涵的图像语汇随亚历山大东征传入波斯、中亚和西北印度,后经粟特人中介来到中国。西方基督教艺术挪用它来表现圣经巨兽利维坦。而中亚粟特纳骨瓮和中国祆教艺术中的有翼鱼尾兽,则被视为接引亡灵的冥府使者(psychopomp),其职能延续了希腊刻托斯的来世寓意。粟特壁画中的有翼复合神兽,则是祆教神佑“灵光”的具象体现。史君石堂鱼尾兽和龙、虎、象组成的四兽与中国的四灵异曲同工,反映了祆教艺术与汉文化的互通。  相似文献   

7.
四川东汉大型石兽与南方丝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巍 《考古》2008,(11)
四川地区曾发现较多东汉时期的大型石兽,多为陵前石兽,也有城门石兽,造型特点是均有多重双翼,应属于有翼神兽。这类石兽与东汉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于说明南朝石刻的源流及其流传路线也有重要意义。从出土和分布地点上分析,这批石兽为探讨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魏杨菁 《收藏家》2003,(11):23-27
中国铜镜的发展历史,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就像一条源远流淌的长河,其间无论是汉代的规矩镜、画像镜,还是唐代的瑞兽镜,花鸟镜,都以其多姿多彩装饰着这条铜镜的长河,使其熠熠生辉。而神兽镜又是这长河中另一朵绚丽的浪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神兽镜是在铜镜背面以浮雕手法作出纹饰,主要装饰内容是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人和龙虎等兽形,故名神兽镜。其装饰方法有环绕,有重列,有同向,式样不同,风格却统一,反映了道家的神仙思想这一主题,因而神兽镜有别于同时期的规矩镜、夔凤镜而独具一格。特殊的题材、独特的技法,将中国铜镜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神兽镜出现在东汉中期,是东汉铜镜纹饰的一个种类,在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出土较多。这是由东汉延续到六朝时期的一种铜镜,从墓葬发掘的情况来看,由于东汉贵族墓少见,因而神兽镜在东汉墓中发现不多,而六朝的贵族墓中大量出土神兽镜。我馆(南京市博物馆)发掘的近四百座六朝墓葬中出上了百枚铜镜,神兽  相似文献   

9.
1999年5月,内邱县大孟镇十方村基建工程中出土石神兽1件,县文物保管所得知后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将石兽运回县文物保管所保护。神兽青石质,体形硕大,重约1吨。残高140、体长180、身宽90厘米(图一、二)。神兽昂首挺胸,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长须垂胸,头顶有双角(残损)。小腹收敛,双翼贴身,尾较小。兽身纹饰对称均匀,线条粗犷,雕刻技艺精湛。从造型看这种神兽应为南北朝时期作品,属大型陵墓前的神道石刻。曾有报道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文物》2002,(3):56-56
巴蜀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以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造型生动、制作精良而驰名中外 ,是中国汉代画像的一枝奇葩。巴蜀汉代画像砖是反映中国固有文化最详尽的形象材料 ,它直观地反映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个方面 ,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具体面貌。由原四川省文物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长、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高文和画像砖及拓片收藏爱好者、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政协委员王锦生编著的《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一书 ,已由国际港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书收…  相似文献   

11.
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螭,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属。从实物资料考察,历代螭纹的造型、纹饰与龙纹多有相同之处。因其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考古界常把螭称作蟠螭。《说文解字》、《广雅》都说螭无角。但仅从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看,就分无角与有角两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螭字条:"(或云无角曰螭)六字疑后人所增,非许书本有。"甚是。在古文物(如青铜器)中,螭纹约始见于东周,盛行于战国。而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看,最早的玉雕螭纹则见于战国。本文就考古发掘和传世的一些典型器物,综述战国汉代玉雕螭纹的造型与纹饰的某些特征,并将汉代螭纹分早、中,晚三期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吐蕃民族,既是一个勇武刚强的"马上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强烈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在吐蕃文化艺术中,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许多极为精美的艺术佳作。例如,近年来考古发现或流传于世的吐蕃金银器,就有着丰富多彩的装饰性图案和纹饰,不仅造型奇特,纹饰精美,而且具有深刻的内在含意。其中,有一类带翼的神兽形象尤其引人注目,它们或者出现在器物最为显眼的腹部,或者作为一  相似文献   

13.
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形式多样、数量可观、内容丰富。1949年以来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资料不断发现,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但存在的不足也显而易见。梳理和总结60多年的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资料和研究情况,对于整体把握巴蜀地区汉代石刻文字的状况当有一定的益处,也有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霍巍 《考古》2015,(2):103-113,2
六朝陵墓地面与地下均有镇守性质的神兽雕刻或图像出现,其题材及风格与汉代墓葬之间既有渊源关系,更有新的文化因素。其中以狮子为代表的陵墓装饰中瑞兽系统的形成,与过去的"汉制"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这些变化体现出"晋制"形成的标志性特点,并对唐、宋墓葬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飞廉”与“双翼神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战国中山王兴墓中出土了两对错银双翼神兽,造型矫健雄威,肌肉隆突,头如雄狮,长颈昂起,面向一侧,怒目圆睁,巨口大开,利齿外露,长舌挺起,作咆哮怒吼状。神兽四肢弓曲,利爪如钩,前胸低伏,后臀高耸,长尾翘起,两肋间生长翼,翼尖直竖,作腾飞纵跃之势,动态强烈,形象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神兽全身用粗细不同的银片、银丝镶错出繁缛的纹饰图案,尤其背部的两个云中的鸟雀图案,更增加了神兽的神秘感。  相似文献   

16.
贾璞 《四川文物》2012,(5):48-55
目前发现的最早狮形石兽属东汉时期,造型基本上为狮首翼兽。本文根据现存的狮形石兽资料,将东汉时期狮形石兽分作两期,即安帝至桓帝时期、灵帝至献帝时期。在此基础上,探讨狮形石兽在造型上的演变,进而探讨其造型特点与渊源。  相似文献   

17.
郭少青 《文物春秋》2023,(6):70-75+2
1999年,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十方村出土了一件造型构思巧妙、雕刻精美的石雕神兽。通过梳理海外收藏机构相关石刻资料,发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石雕神兽和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石雕神兽为早年内丘十方村及附近的吴村流失的文物,其中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雕神兽与十方村出土者应为一对。综合分析器物造型、纹饰特征和出土地周边古墓情况可知,十方村和吴村出土石雕神兽的制作年代为东汉末期。两对石雕神兽的发现,填补了河北地区墓前石雕神兽资料的空白,对研究我国北方早期墓前石刻的地区分布、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墓葬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铜镜是我国古代照面饰容的用具。镜背部的花纹和铭文,是研究古代社会及装饰艺术的可靠资料。安阳市博物馆收藏了一批造型新颖、制作精美、纹饰繁缛的铜镜。现从中选出自汉至元不同时期的各类铜镜十五面,介绍于后,以飨读者。一、四乳神兽纹镜(编号143):圆形圆纽,四叶纹纽座。四叶纹座之间有“(?)”形装饰,座外有圆圈。外区有四乳,四乳之间配置有羽人神兽。其纹样可分两组,一组是白虎与独角羊;另一组是羽人与带角兽。每组纹样两两相对,空白处填以涡点纹。缘为双线波纹(图一)。直径13.3、边宽  相似文献   

19.
张清芳 《民俗研究》2005,(4):183-189
在牡丹之乡菏泽的一些农村,新旧民居都有着一些造型精美的建筑装饰物--脊兽.它们高居在瓦房屋脊之上,远远望去,参差有致,给人一种新奇、神秘之美感.   脊兽出现的年代,当地传说起自商末周初,由姜子牙封“神“而后缘起.沧桑数度,历史几乎抹平了一切陈迹,却将这充满原始宗教色彩,记载当地风俗事象,集美学、建筑学、哲学和社会学于一体的脊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我们考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提供了诸多内容.粗略统计,现在可见的脊兽大约有30多种,主要有龙、凤、麒麟、鱼等以及十二生肖等.这些制作精美的脊兽,其造型千姿百态,或端庄古朴,或神采飞扬,或活灵活现,一件件各具风采,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20.
袁胜文  李钰 《南方文物》2012,(3):92-102
扁壶是古陶瓷中一种造型较为特殊的器形,器身有扁圆、扁方、扁椭圆等多种造型,常用模制法制成,胎质有陶、釉陶和瓷质之分。考古资料表明,陶制扁壶出现较早,瓷质扁壶东汉开始出现,一直到明清都有生产。不同时期扁壶的造型、纹饰和源自不同。彭适凡先生曾据江西收集的一件带铭西汉铜扁壶考证了不同材质扁壶的名称和用途①。孙机先生在其专著《汉代物质文化图说》中也系统考证了汉代各类扁壶的称谓、用途和源流②。本文主要对陶瓷扁壶的类型和分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