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华书局校勘本《明史·地理志》"山西太原府河曲县"条云:"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然而,洪武十三年之前已经设置了河曲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学者们对《明史·地理志》做了许多校勘类工作,都未涉及河曲县沿革。《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与《〈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亦未指正这  相似文献   

2.
《明史·地理志》总序和各省小序中分别记录了明代总里数和除云南、贵州之外的其他十一省里数,这组数据存在各省编里数据之和多于总序所述总里数的问题。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史籍抄录和《明史·地理志》编纂过程中删节失当造成的,这组数据直接来源于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而王鸿绪《明史稿·地理志》之数据是删改万斯同《明史·地理志》而来。同时,进一步追溯这组数据的来源,发现它们来自明代史籍《广舆图》、《皇舆考》、《图书编》这一编里数据系统,这组数据产生的年代则是嘉靖十一年。  相似文献   

3.
高小强 《丝绸之路》2009,(22):55-56
《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同时该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汉书·地理志》堪称历代地理著作之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就《汉书·地理志》的写作背景、内容及其价值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般考证历代政区建置都是直接利用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但古地图在考证政区兴废沿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应忽视的。作者在对宋代政区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政区的建置沿革在《宋史·地理志》中表现得并不完全,当然这可从其他资料,比如文集中得到补充。但从某些地图中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较为可信的证明,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宋人税安礼所编《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最后一幅——《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该围包括正图与图说部分,反映了宋代尤其是北宋政区的建置及其变化。本文欲以此图为例,来考证《宋代·地理志》所没有记载或未完…  相似文献   

5.
史党社 《文博》2010,(2):79-80
<正>由于资料不足,秦代政区的研究是不容易的。以前所依据的,主要还是《汉书·地理志》那样的文献,可是《地理志》主要说的是西汉晚期成帝元延、绥和间的政区与人口形势,不是秦代情况的直接记录。秦代短阼,相应地政区变化也就显得剧烈,历史的倏忽,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近年一些考古文物材料的发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  相似文献   

6.
《明史》是明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该书《河渠志·黄河》对于研究黄河在明代的相关情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中存有较多讹误,以往学者对这些讹误已有所校正,但仍存留有一些讹误。本文将"明实录"、地理类志书、政书、笔记、诏令奏议、地方志等官修、私修史书与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明史·河渠志·黄河》加以对比,在前人已纠正的错误的基础上,对仍存在的讹误进行了校勘。  相似文献   

7.
《明史·地理志》中关于重庆府南川县的水系记载存在三处严重讹误:一为县有南江流迳,二是南江有龙床滩,三则四十八渡水流入南江.《明史·地理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讹误,是由于其作者混淆了“南川”、“綦江”两县的历史沿革.《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能受到《明史·地理志》的影响而将明代流迳南川县汇入黔江的支流误标为“南江”,应改标为“大溪河”或“白水”.  相似文献   

8.
张廷玉《明史》以体例严谨、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而著称,但也存在不少疏漏讹误.今依据相关史料,从时间、水名、方位等方面对《明史·地理志》中的四则条目进行考疑正误.  相似文献   

9.
《明史·地理志》对土家族地区的黔江、清江、氵娄水的部分记载存在一些问题。本人通过文献的比证分析 ,指出其谬误并予以校正。1 .黔江考释《明史》卷 4 3《地理志》重庆府黔江县下载“南有黔江 ,源出贵州思州府界 ,正流自涪陵江合大江 ,支流经此 ,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明史》卷 4 4《地理志》施州卫唐崖长官司下载“南有黔水 ,即清江之上源”。通过文献考证 ,可知《明史》对黔江和黔水的记载是错误的。从文献记载来看 ,黔江即涪陵江 ,也就是现在的乌江。《宋诗钞》卷 4 6载“黔江自南来 ,胥会涪之东”。《大明一统志》卷 6 9载“…  相似文献   

10.
明史未载,方志、实物补阙一则韦甘睦今广西宜州市在明代名宜山县,时县境内先后设置几个土司(正、副长官司及巡检司)。为在《宜州市志》中记述各该上司的设置裁废经过,先查阅《明史》。《明史·地理志》庆远府条载:“庆远府(元庆远路),洪武元年为府,二年正月改庆...  相似文献   

11.
《汉书·地理志》是研究东汉政区地理的重要文献。在讨论东汉建立之时的政区时,以往的研究几乎全部以《汉书·地理志》的断限作为起点。实际上,东汉建立之时,恢复的政区建置应当是平帝元始时期的。通过对《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成帝元延三年之后的郡国沿革变迁以及县邑变化进行考证,可以发现,汉成帝元延三年九月之后,西汉的政区仍然在持续变化着,这些变化被后来新建立的东汉王朝继承下来。由此,便可较为全面地推演出西汉末年的政区图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东汉初年的行政区划面貌。光武帝虽然恢复了平帝时期的政区建置,但这一恢复只是对郡国县邑数量的沿用,并非一成不变的因袭。根据东汉建立时面临的实际情况,光武帝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  相似文献   

12.
张廷玉《明史·地理志》向以体例严谨、言简意明而著称,堪称正史地理志中的上乘之作。但其中的疏漏讹误似亦难免。以《地理三》及《地理一》、《地理二》中的河南地理为例,经据有关史料校读考证,中华书局点校本之相关部分尚有讹误40余处。其致误原由则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张廷玉所著《明史·地理志》是官修正史地理志的上乘之作,一向以体例严谨、详略得当、断代色彩明显而著称。但《地理二》山西部分中却存在不少疏漏和舛误,影响了该书质量。本文从时间、地名、方位等方面,依据有关史料认真校读、详细考订,指出经过中华书局点校本刊正以后还存在的相关讹误有20多处,并按原书顺序一一指出其错误并进行翔实考证,目的即h史家引用时提供正确的资料,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孔祥军新著《汉唐地理志考校》,对汉唐正史地理志及唐宋地理总志进行校理,纠文本之讹,正史文之谬,辑失佚之地志,探史志之史源,考其断代,辨其书例。在对地理志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孔氏考汉代三辅称谓沿革,盐、铁官之分布,新莽改亭之通例,北魏政区之沿革,并对隋代关官、水道和唐代诸渠进行了辑录和考察。本书以文献考校和政区地理研究为主,广涉经济地理、交通地理、军事地理、佛教地理等诸多领域,重视学术传承和演变,善用图、表的方式来明晰思路脉络,为汉唐地理研究之佳作。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唐人墓志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地下石刻资料角度反映唐代诸道、州(郡)、府、县各级政区发展演变的一般轨迹;其次唐人科举及第后,在县、州(郡)、府的任职地理空间变动性、跳跃性大,其墓志在叙述志主生前任职仕历时客观上保留了当时不少政区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唐代政区几经调整和变迁,一些州县置废不定,为期短暂,但在墓志中却往往留下记录;第四,墓志中的所涉政区记述大多为志主任职仕宦之地,具有"亲历性"特点,是最接近政区"当时进行时"的一手数据,殊为珍贵,部分唐人墓志还提供了政区设置的背景情况;第五,某些唐人墓志可以用来校勘、补正史籍地理志部分的残缺讹误,有证史补史作用。唐人墓志的上述价值为深化唐代政区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某些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明史·地理志》西安府长安、咸宁、咸阳三县条订误卓民一《明史·地理志》长安条下云;“(县)又西有沣水,又西北有镐水,合水。又南有橘水,亦曰夫水,合*水,俱北流入渭。”志战注、槁、橘、*四水,俱力汶氏去著名八川之一。司9相如《上林赋》云:“丰、摘、*、...  相似文献   

18.
《晋书·地理志》阜陵沦为麻湖说辨误舒峤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地理志》淮南郡阜陵县下注云:“汉明帝时沦为麻湖”。鄙意以为这实乃误记,其理由如次。麻湖,。或作历湖,见于秦汉以来诸地志,在今安徽省和县西30里,明永乐中堙塞(《明史·地理志》);阜陵,酉汉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研究涉县林旺响堂石窟的历代摩崖碑刻题记,确证了北齐临水县治"松谷"位于今涉县固新镇,旁证了涉县复置的具体时间,可纠正《隋书.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等著作中有关涉县复置时间和政区归属之误。  相似文献   

20.
“义沟道宰印”印文印拓先后收录于《切庵集古印存》、《汉印文字征》、《印典》之中。义沟:《汉书&#183;地理志&#183;北地郡》载“义渠道,莽曰义沟。”其意是说王莽将“义渠道”之政区名称改为“义沟”政区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