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藏于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怿堂诗钞》对于《儒林外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怿堂诗钞》,可以清晰考辨其作者涂逢豫的行迹和交游,而保留在诗集中赠与吴敬梓的五首诗作等文献也为我们探讨吴敬梓的行迹、思想,以及涂逢豫与吴敬梓、吴烺父子的交游,包括吴敬梓父子与其他友朋的交往等提供了诸多资料。除此之外,《怿堂诗钞》还提供了原型人物考索的重要线索。通过考证可以知道,涂逢豫便是《儒林外史》中余夔的原型,吴敬梓将涂逢豫的很多特性挪用到小说中,并以之为基础,塑造了余夔这一人物。  相似文献   

2.
<正>苏州城西北的虎丘山,风景优美,文化沉淀丰厚,享有"吴中第一名胜""江左丘壑之表"等美誉。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于上,故名虎丘山。建于其上的虎丘山寺(即云岩寺)历史悠久,东晋以来名僧辈出,尤其是北宋末年驻锡于此的绍隆禅师,大振圜悟禅风,遂成一派,即虎丘派,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并曾盛行于日本。但该寺的始建年代在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禅 唐代的长沙景岑禅师,幼年出家,于南泉普愿禅师座下学道,并获得印可。得法后迁往长沙鹿苑寺,游化十方,随缘接物,应机说法。后驻锡长沙山大宣教化,人称“长沙和尚”。  相似文献   

4.
宜默不宜喧 灵树院是云门文偃禅师驻锡(编注:僧侣长期驻留一地,“锡”指锡杖)的道场,每年总在农历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举行“夏安居”,集合佛门弟子安居一处来修道。  相似文献   

5.
王丽敏  田韶品 《文物春秋》2009,(6):57-60,64
《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发现于曲阳县城北20公里的原慧炬寺旧址,现移存曲阳北岳庙内,碑文记述了慧炬寺禅师影堂的创建始末,重点介绍了该寺创始人智力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建寺经过,碑阴所录与定瓷生产有关的官员捐助者则为唐代定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正钱君匋,原名玉堂,学名锦堂,号豫堂,祖籍海宁,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人,后长期居住在上海,是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书籍杂志装帧家、书画收藏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钱君匋是一位集书、画、印、收藏于一体的艺术大家,其绘画笔墨简洁,苍劲老辣,意境高古;书法篆、隶、草、楷皆工,尤以质朴灵动的隶书独步书坛;  相似文献   

7.
时永刚 《收藏家》2010,(7):84-86
上海瓷器及文玩杂项收藏家。所藏以历代民窑器为主,但水平较高。明清官窑器收藏亦初具规模。其热心公益,曾捐赠上海博物馆一面商代铜镜,并积极传播主流收藏理念。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6,(3)
《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是一部有关琉璃厂的钞本文献合集,存有《琉璃厂书肆记》《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三篇及未定名日记和金石书画古籍目录各一部。其中《琉璃厂书肆记》系李文藻所撰,其馀四部文献作者不明。本文根据未定名日记中作者交游、家世等相关信息的考证,认为日记作者为清代学者王仁俊,目录与《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中的内容也与日记可以对应,故亦为王仁俊所撰。该目录系王仁俊在京师公干期间寻访金石、书画、古籍时所撰录,所记宋元善本、明清钞本以及名家所藏金石书画甚多,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日记记载了王仁俊交游、问学的相关情况,对研究王仁俊的生平、治学具有参考意义。《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乃《琉璃厂书肆记》后第二部详细记载清末琉璃厂状况的文献,是研究琉璃厂和中国旧书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陈撰是清中期画家、诗人和收藏家,善画花鸟、人物,山水亦有创造,书法化古出新且颇有汉简隶意。其生于钱塘,后寄寓扬州,客居盐商家中,与金农、汪士慎、边寿民等画家皆有交游。黄宾虹在其画史著作《古画微》中将陈撰列入“扬州八怪”之列,但此说毕竟为黄氏一家之言,尚需考证。文章就陈撰的艺术特征、地缘关系、交游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对陈撰当属“扬州八怪”之说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乞丐与禅 云溪桃水是日本有名的禅师,曾经在好几个寺院丛林里住过,饱参饱学。 他所驻锡的寺院吸引了许多学僧,可是学僧们多数做不刮吃苦耐劳,总足半途而废,这令他非常灰心。于是,  相似文献   

11.
玄沙师备禅师是著名的雪峰义存禅师的首席大弟子,闽县人,在唐、五代时期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依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三山志》《闽书》等史籍,对玄沙师备禅师的生平行状进行考证。师备禅师的著作《玄沙广录》,最早刊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可是在中国本土很早就失传了,本文亦对因流传到日本,庋藏于大中禅寺,得以保存下来的《玄沙广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宗室元延明墓志虽然早在上世纪初叶出土,然尚无专文对墓志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墓志连同传世传记以及其他相关的北魏宗室志文反映了元延明的世系、家族婚宦网络、人文与政治好尚等情况,乃至魏末乱局中隐微的政治图景。其中,元延明服膺华夏文化、长期处于中原名士和迁洛鲜卑内部汉化佼佼者之间的交游圈的经历,是促成其参与元颢入洛事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陈维崧是清代著名词人、骈文家,一生著述宏富。因其交游广泛,有不少作品未收入全集,冒广生、陆勇强、周绚隆等人皆有辑考。今新辑得其佚文十篇,并加以考释,为陈维崧研究提供新资料,对深入研究其生平、交游和文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国华 《文献》2006,(1):169-174
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1725-1785),于有清一代,独以诗、曲成就双标第一,是清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宏富,著有<忠雅堂诗文集>四十二卷和传奇、杂剧十六种等存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邵海青、李梦生<忠雅堂集校笺>(四册)在对蒋氏诗(词)文的整理方面用力甚勤,校笺也很精当,成为迄今为止研究蒋士铨最完整最丰富的本子.然而,蒋氏一生所作文多有散佚,惜<忠雅堂集校笺>本未加辑佚.笔者近读一些清人诗文集,陆续收辑到蒋氏序文四篇,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蒋士铨的生平与交游活动,而且对探讨蒋士铨的诗学观亦颇有价值.现标点抄录于下,且略作必要的考辨,以供同赏.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友"作为西晋重要的文人集团,囊括了陆机、潘岳、左思、刘琨等当时的一流文人,但因事权戚贾谧,长期以来颇受冷落。通过综合考察现存资料可以发现,"二十四友"集团的交游方式主要包括三种:以"金谷宴游"为代表的文人集会、日常的赠答唱和以及为贾谧讲解《汉书》和讨论"《晋书》限断",这些交游方式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以"二十四友"集团为代表的西晋文人社会活动的整体风貌,具有深刻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7,(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渤海孙氏积善堂题赞手卷》系沧州孙氏家族旧藏文物,手卷上汇集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名臣43人的亲笔题赞,其中不乏姚广孝、"三杨"等元老重臣的作品,其文物及历史文献价值不言而喻。梳理、考证题赞者的身份信息,还原手卷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明初以曾棨为代表的江右籍翰林院文学侍臣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窥见明初翰院文化之一斑。勾勒手卷在孙氏后人手中的传承情况,可揭示明清士绅以文献故物作为家族凝聚力物质载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殷志远 《收藏家》2023,(1):88-99
任伯年于1880年绘制的肖像画《拈花微笑图》的像主,一直被学界误认。在目前可见的任伯年相关出版物中,无论画册还是学术著作,皆未经严谨考证而将此画的像主当作“张益三”,实则不然。以《申报》为中心展开考察,笔者发现《拈花微笑图》像主实名吴溢(1851~1881),字益三。吴氏主要活动在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尤擅诗词,在《申报》上留下了大量作品。通过整理、分析吴溢及其友人唱酬的诗词,我们发现吴溢是一位“耽花嗜酒爱吟诗”的情痴、才子,并得到了当时文艺界的认可。缕析他的唱酬活动,可管窥19世纪下半叶上海的文坛、艺界风气、好尚、审美和社会风情等,也补充了任氏的交游圈。  相似文献   

19.
碑帖传拓开始于初唐,研究与著录的盛期在北宋,明清继之。其时之善本,多为达官贵爵所有,而且对拓本的评论往往是有意抬高和相互奉承,当然也有藏品与题跋真实可靠的。如《澄清堂帖》由明代顾从义、董其昌以及清初孙承泽等名人,定为南唐时刻本,称为法帖之祖。以后除翁方纲外,其他人皆随其说。后来发现其十一卷,因其中有苏轼之帖与南宋淳祐丁未仲秋尤(?)书《急就  相似文献   

20.
惠栋为清代汉学的开派宗师,他晚年曾于卢见曾幕府中主持编校刊刻《雅雨堂丛书》,撰写自己的学术专著《周易述》。惠栋既与志同道合的沈大成等人探讨学术,又十分关心经学后俊的成长,如戴震、王昶等,日后乾嘉时期学术大家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可以说作幕于卢见曾幕府时期,是惠栋传播其汉学思想的重要时期。卢见曾幕府为其提供了较为安定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而惠栋的汉学思想对于卢见曾认可理解清代汉学亦有深刻浸润,卢见曾幕府是惠栋播扬汉学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