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隆朝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文献中,常常涉及到盛京总管内务府,但一般均习惯称为“盛京内务府”。关于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清代官方史书及私家著述,或记述不确,或语焉不详,因此不无以讹传讹之事。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发掘的清代官方档案并参照有关典籍,对盛京总管内务府的设立加以考证,同时揭示乾隆朝设立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上看到佟永功、关嘉禄两先生撰写的《乾隆朝盛京内务府的设立》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颇有疑点,故撰此文,以求教于两位先生与同行专家。盛京内务府,又称盛京总管内务府,它是清政府在其陪都盛京所设立的为皇家服务的机构,“掌管清代盛京三旗包衣与宫禁诸事”,①隶属于北京总管内务府。关于它设立的时间,如佟、关二先生文中所言“清代官方史书及私家著述.或记述不确,或语焉不详”。②他们经过详细的论证.认为盛京内务府设立于乾隆十七年。③笔者对此也有一些看法:一、盛京包衣三…  相似文献   

3.
御膳房     
瀛生 《北京文史》2000,(2):20-23
清代管理皇室生活事务的机构称为“内务府”,内务府旗人称为“包衣人”,内有众多“陈汉军旗人”,陈汉军旗人是后金时代和清初入关前编入八旗的辽东汉族人。宫廷厨房称为“膳房”,其管理员和厨师多为陈汉军旗人,厨师头目称为“膳长”(其满语名称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化满字写成amsun janggiyen)或“膳正”(amsun da)。因此清代宫廷的炊事工作由辽东汉人掌管,其烹调而成的饭菜是辽东汉族风味。  相似文献   

4.
清朝定鼎北京,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几乎都"从龙"入关,清政府为确保统治稳定对所有旗人实行"恩养"政策。使之生活无虞,全身心地投入军事作战。随着八旗兵丁生齿日繁、政府财政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便成了清中叶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乾隆朝采取了满汉权贵皆视为"绵固久远"的根本大计—京旗苏拉移驻。乾隆朝京旗回屯,事属首次,乃无先例,现对乾隆朝京旗回屯拉林阿勒楚喀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乾隆朝引见文官地理分布、职官层级、科举出身等因素的分析,认为政治人材分布越往下层政区越不平衡,京畿和江南是两个最重要的人材核心区域,乾隆朝旗人和杭州府人材地位比雍正朝更突出,笔帖式在乾隆朝更受重用。乾隆朝引见文官的科甲比率总体高于雍正朝,但乾隆朝贡生以下低学历出身者占据中上层职位的比例却高于科甲人员,省区官员的科甲比重与该省区官员比重大致成反比。各项分析表明旗人和京畿区域人材占据选官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六份满文档案为核心史料,辅以乾隆朝宫中档、实录等档案文献,考察乾隆二十八年京口离驻汉军旗人的安置、江宁蒙古旗人移驻京口以及汉军出缺与新疆驻防关系等,揭示京口汉军出旗拨补的推动力为伊犁驻防兵力调配,从而成为全国军事部署调整中的一环,同时使旗人生计这一久悬的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国家财政与内务府财政既互相独立又不断发生联系。乾隆三十年以前,内务府进项有限,对户部财政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乾隆三十年以后,绵延至嘉庆、道光二朝,内务府入项颇丰,其盈余银两不断拨交户部。自咸丰朝始,内务府财源竭蹶,故不得不借拨户部银两,且其数额不断扩大,远超清初。内务府借拨无度极大地影响了户部财政的运行,这是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的根由所在,也是学界批评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的完全独立,国家财政作为皇室财政备用财源的命运依然未变。追根溯源,这种关系的存在不仅是维系皇权与封建制度的需要,而且也是封建国家、君臣观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钦定新清语”探析佟永功,关嘉禄辽宁省档案馆藏盛京内务府档案(包括稿档和册档两部分)中有乾隆朗形成的“钦定新清语”文件110余件.在这些文件中,经过“钦定”的“新清语”达1700余条.这些“以定新清语”对研究满语文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学术...  相似文献   

9.
清代“八旗制度”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实现了旗人社会的兵民合一.旗人的一切生活待遇,都在八旗制度下获得,住房也不例外. 清初,北京旗人的住房有一定之规,以现代标准看,就是科级官员住3间房,处级官员住4间房,司局级住7间房. 按官阶高低分配相应住房 旗人住宅的出现,与八旗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顺治入关后,八旗精锐集中驻守北京,朝廷为数十万进京的八旗兵民提供禄米、俸银、住宅、田产.经过“圈地”和对汉人的驱赶,清廷控制了北京内城和西北郊区的大片田宅,形成“满汉分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雍正、乾隆朝引见绿营武官的履历档案,分析了这一时期绿营武官的籍贯、民族等问题,并比较雍正、乾隆两朝的变化特点。揭示了旗人特别是满人的选官特权在乾隆朝更明显,任职比例大幅攀升,任职层级提高,且多在战略要地任职。陕甘籍官员以功绩、福建籍官员以水师技能也分享了选官特权。乾隆朝武官人事渐显因循化趋势,循资任职比例增多,避籍制度宽松、年龄增大。通过对出兵记录的分析,估算了这一时期出兵西北、西南和台湾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八旗制度之运作与旗人认同之变迁,是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的研究较少使用民间历史文献,也较少从普通旗人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思考此类重大问题。本文以一份普通的驻防汉军家谱——《福州洋屿颍川赖氏家谱》和其他相关文献为主要资料,较完整地呈现了清代驻防汉军的生活与认同之变迁。赖氏家族自康熙间驻防福州以来,经历了雍正间分防三江口,乾隆间部分"奉命出旗",清末出现家族整体转型的历程,清晰地展现了汉军旗人从清初驻防地方,到清中叶面临"出旗"压力和生计困境,再到清末建构家族组织和实现地方化的转变。福州赖氏由"旗人"到"族人"的转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普通汉军乃至部分满洲旗人的共同经历。  相似文献   

12.
杨菊 《文物春秋》2007,(6):62-65
《乾隆京城全图》是北京史地考证的重要依据和了解18世纪中叶北京城面貌的最具权威的形象资料,但其尺幅巨大,查阅十分不便。2006年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制成电子版的《乾隆京城全图》,以方便人们随身携带,快速查阅。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电子地图项目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及应用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唐英,字俊公,别名“叔子”、“陶成居士”、“陶铸”等。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农历五月初五,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曾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他长期在内务府任职,于雍正六年始至乾隆二十一年主持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督陶事宜,因成绩卓著深得当朝皇帝的垂青。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的瓷塑白釉观音像,就是唐英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旨烧造的。此白釉观音菩萨像,高19.5、宽21、底  相似文献   

14.
满族发源于辽宁,他们的先辈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清王朝.在清代用满文形成了大量文书档案.这些档案除记录政务活动外,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满族以周边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盛京内务府是清朝在盛京设立管理盛京地区皇室事务的专司机构,它在处理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往来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始于康熙元年(1662)止于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档案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康熙朝全部用满文书写,雍正朝有个别文件是汉文,乾隆朝的大多数文件用满文书写,嘉庆朝之后满文文件的数量逐渐减少,咸丰朝以后则主要以汉文书写.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了盛京内务府的设置及其对盛京地区皇室产业庄园山场河泡的管理、宫殿的守护陵寝的祭祀、清帝巡幸盛京的准备和东巡活动、宫中所需地方土特产品的供应等等,内容包罗万象,较为详细的反映盛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目前保管在辽宁省档案馆,以稿档和册档两种形式存在.我们将从这些档案中以不同专题的形式进行整理和翻译.这些档案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公布,相信这些档案对满族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内务府拥有众多的房产。自清初内务府即开展房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方式主要有租赁、销售和开设店铺。通过房产经营,内务府获取了一笔稳定的收入,并将之应用于各方面。内务府的房产经营是皇权至上、资产增多的结果,亦是其银两生息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故宫外东路宁寿宫区的东北角,有一处叫景福宫的小院。在清初顺治朝,官方档案中尚未有关于它的记载。至康熙时,内务府奏折才见其踪迹,称“宁寿宫、景福宫、宁和宫、八所周围房屋等处之油工于本月二十日告竣”。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南玉匠是一群因技艺高超而被选入内务府造办处应役的宫廷玉匠,他们主要来自苏州地区,是制玉匠中的精英。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从南玉匠的选拔、技艺和待遇三个方面,探讨了他们在宫廷玉匠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乾隆朝宫廷玉器制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朝,"奴才"是一种特殊的称谓,但其并不仅限于旗人的自称,也不是所有的旗人都自称"奴才"。从雍正朝开始,清廷对"奴才"的使用对象、使用场合以及使用范围均有规定,到乾隆朝,这一规定彻底地完成。但是,到了宣统朝,清廷为了显示满汉一体,宣布停用"奴才"之称谓。  相似文献   

19.
《故宫清钱谱》记载:“乾隆二十四年,以回部既平,从将军兆惠之请,开局于叶尔羌城。由户部颁发钱式,仍用红铜,每文重二钱(合今7.46g),文为乾隆通宝,用汉文。背铸叶尔羌城名,左满文,右用回字”。初期铸行的背文为“叶尔奇木”,乾隆二十六年后,改为“叶尔羌”。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朝,皇室派人到清东陵(河北遵化县)成立了“东陵引善老会”,后来,成为满族民间音乐团体,称为“皇会”,又叫“花会”。每逢活动,棚上便悬挂“清音嘹亮”四个大字。 清西陵(河北易县)于乾隆朝由内务府上三旗的满族人组成“金花盛会”,是个百余人的乐队,本文前边已略作介绍,他们所演奏的乐曲留传下来的多是金、元时期的“北曲散曲”、清宫廷音乐和北方长期流传的民间乐曲。其中有一些是满族及其先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