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水江湖     
一个隐秘的风水师群体正在壮大,他们活跃在富豪与官员周围,为他们预测未来,判明是非,提供心灵的慰藉——很多时候,那些权贵们主宰着别人的命运,却时常无力主宰自我。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欲望快速膨胀,不安之感也在日益扩张,他们想用金钱购买一种玄幻的力量,来换取内心的安宁  相似文献   

2.
慈禧看戏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 "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 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 寒风刺骨,全身冻僵。 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 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冷天,太监给 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  相似文献   

3.
陶士云 《文史春秋》2011,(12):62-63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直总督府内仪仗森严、剑戟林立,正是胡宗宪权倾东南如日中天的时候,将校们甲光金鳞英气逼人,一一匍匐在地俯首候命,幕府中却有一人,头戴方巾、身着布衣,长揖而立,谈笑之间纵议剿倭大事,此人正是名震一时的奇人徐渭徐文长。  相似文献   

4.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据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在殷高宗时代,就有扇子了。那时的扇子,多用雉羽或尾编织而成的,故称之为羽扇。当时的用途,不是用来纳凉,而是作为仪卫的一种装饰品。又据《周礼》记载,王和王后的车子上,有长柄大面的“扇”,据说是用以遮蔽风尘的,因此又叫:“障扇”。后来各代皇帝宝座两旁,或者是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威风。汉代以后,扇子便普遍用作于纳凉。这时的扇子,不仅形式增多,而且取材也十分广泛。相继有鸟羽做的羽扇,绫绢做的纨扇和竹…  相似文献   

5.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4,(10):85-88
正有人说美国记者像总统肚子里的蛔虫,做起总统的文章来毫不费力,揭发官员隐私更是拿手好戏。而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费茨沃特则说记者更像饥饿的狮子,时刻在搜索猎物,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每天清晨,记者们就像一群狮子在白宫集结。他们龇牙咧嘴,怒吼嚎叫,偶尔也流露一丝爱意,但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你稍有不慎,他们就会狂怒起来。"因此,白宫官员每天都要和他们进行"毅力、心理和辩论技巧的较量"。许多白宫官员  相似文献   

6.
俊松 《文史天地》2003,(1):62-62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寒风刺骨,全身冻僵。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到冷天,太监给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花花的银子。光绪六年慈禧45岁寿辰时,在故宫畅音阁看戏,下令让进京贺寿的官员陪看。宁夏固原提督雷正绾毒瘾特别大,怕在看戏时烟瘾发作,抽不到大烟。在得知太监有提供大烟泡儿的“特别服务”后,他才转忧为喜。结果他看了3天…  相似文献   

7.
游字明 《文史天地》2012,(10):54-55
在皇权时代做官很威风也很窝囊。做官威风,是因为那时的官员手中权力不受民意“干扰”,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做官窝囊,则是由于因为专制权力系统极端封闭,一个人干实事、得到老百姓拥护,未必能在“体制内”得到好的评价,反而可能遭遇更多的非议。  相似文献   

8.
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隔夜茶是不能喝的。放置得太久,好东西分解掉,坏东西生出来,还容易滋生细菌,喝了要拉肚子,最多用来漱漱口。老男人就是杯隔夜茶。他们要比你大15岁以上,皱纹有一点,肚腩有一点,抽烟的嘴巴里口气也有一点。他们可以大大方方付帐,却需要小心翼翼梳头;他们花钱买了年费1万的健身卡,却还是爬不到6层的楼。他们腰带越束越低,宿醉的时间越来越长。青春意味着生命活力,意味着生命还有许多的可能性。而老男人们,右手把名利放到兜里来的时候,左手已经把青春支付出去了。走近“中年”,他们突然若有所悟。有时候顾盼自雄,有时候…  相似文献   

9.
辽朝的礼乐制度因受到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而呈现出“蕃汉杂糅”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礼制、音乐和仪仗三个方面。辽朝礼制在制定的官员、原则、目的、方式和礼仪本身等方面融合了契丹国俗和汉礼。辽朝的音乐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音乐的种类、演乐人员和音乐资源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用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辽朝的仪仗与蕃汉分治的二元性政治相契合,体现在表层的分类情况、两种仪仗的渊源、用途和内涵之中。总体来看,辽朝礼乐制度的变革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标志,更是中原礼乐文明传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公众欢迎官员们show出来,愿意秀,说明为官者在乎民意,连《人民日报》都说,“秀”应该成为官员必修课。只不过,中国官员秀的身段还有点僵硬,没能摆脱“米面油慰问困难户”的老套路  相似文献   

11.
当宏幅臣制的电视剧《楚汉传奇》存诸多电视台热播时,摄于西汉江都王刘非簋的文物图片,也引起了编辑们的围观与赞叹。规模达25万平方米的陵园、黄肠题凑、金缕玉衣乃至各种金银器具,车马仪仗,无不显示着一方诸侯的尊贵与荣华。  相似文献   

12.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相似文献   

13.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哪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孩子特别喜欢告状。理他们吧,他们会越告越凶;不理他们吧,又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大人们常常就在这样的顾虑中任凭孩子的告状行为一步一步考验着自己的耐力与耐心。孩子为什么喜欢告状呢?其实,掌握了孩子爱告状的秘密,你就会彻底从孩子爱告状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宇明 《文史月刊》2011,(7):64-65
中国的下级官员在上级面前,一般都乖得象小宝宝,许多时候甚至到了做“螺丝钉”的地步,他们知道违抗上级的命令,事情干得漂亮,不会落下个“好”字;一旦再出现差错,就等于一脚踏进了地狱。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洛阳地方主要官员更迭频繁,这大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系。由于史料缺乏,且记载不一,因此,考证这时期有多少官员在洛阳任过职,他们的任职时间及先后顺序,就显得非常困难。有时,对同一人就有几种说法。现在,就我在洛阳查找到的史料,寻求洛阳地方主要官员的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42年6月的吴淞抗英之战,是鸦片战争后期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也是英国侵略军进入长江的开始。在这次战斗中,防守吴淞的江南提督陈化成和爱国官兵表现了坚决抵抗侵略、英勇保卫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1842年3月奕经主持的浙东战事失败后,道光帝即从忽战忽和转而采取一意求降的政策。他一方面指示军机大臣对英军设法“羁縻”,一方面又任命耆英为钦差大臣,驰赴浙江前线求和。英国侵略者见清政府态度软化,气焰更加嚣张。璞鼎查等英军首脑认为,“沿海地区的胜利,不足以震撼清廷和各省城的大官员们,于是决定溯江而上,向南京进发,必要时,就占领这个中国的故都。他们希望这种胜利可以使大官员们出来谈判。”南京是东南重镇,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最难念的就是孩子这本经。常听家长们抱怨“这孩子太不听话了,逆反心理越来越重”、“这孩子光想听好听的,稍一批评就受不了”“这孩子天生是个淘气包,无可救药,我们全家都为他伤透了心”等等。听了家长们的满腹牢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切地感到,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嘴在哭,手在抓,他们本能地寻觅母亲的乳汁,期待父亲的抚摸;在他们学说话和练走路的时候,他们本能地盯着母亲的嘴唇,拉着父亲的大手;当他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又本能地不住地问他的爸爸和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  相似文献   

19.
统计毛庆祥     
他们在工地干着活,时不时跑到一条沟边去撒尿。他们连的地和饮马农场的地就隔着这条沟,撒尿的时候,经常有农场的劳改犯也跑过来撒尿。劳改犯们穿着黑棉袄。他尿完了说,劳改犯都穿上棉袄了,咱还穿着单衣。不知谁汇报了,第二年小宛农场组建,就把他调到小宛农场来了  相似文献   

20.
王敬雅 《清史研究》2023,(5):95-103
康熙中后期,官员捐银频繁发生,其中旗人官员对于皇家工程的捐银有着显著特点。这些工程的认捐者仅限旗人官员,认捐数额巨大,且收取时带有明显强制性。很多被称为“巴彦”的旗人官员被皇帝挑选出来,指名认捐皇家工程,并从中获得一定利益。旗下官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属于皇帝所主导的八旗系统,也是国家官僚系统中的一员。这种捐银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个人生计。他们借助职任便利偷梁换柱、中饱私囊,对吏治造成了负面影响。旗人官员的捐银虽然短期内部分解决了皇家财政短缺的问题,但所暴露的国家与皇家财政界限混乱的现象,揭示了清朝政治运行过程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