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令洁 《沧桑》2013,(2):72-75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人文精神、文艺理论、政治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以后,西方文艺思潮、哲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仍然还有一批学者,他们坚信在中国这片狼藉的土地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具有很大价值,他们认定中国本土原有的儒家文化与人文思想依然存在着永恒的价值,他们在谋求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新出路。这就是新儒家的产生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儒家以其特别的方式在对当代社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本文就从新儒家"内圣外王"到"返本开新"思想的发展来看新儒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来自民间的中国环境见证者正在日益成为改善环境的新力量。我们选择了这些中国环境的见证者,希望借他们来体现中国环境组织的执行力、推动力,以及他们对自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实证调查基础上,梳理了南非中国新移民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形成这种困境的内外部原因。从表面看来,中国新移民面临的问题直接来自于民族聚集区经济模式下的困境,民族聚集区经济强化了南非中国新移民的自我认同和族群边界,助长了他们普遍具有的"过客"心态,也使得他们逐渐面临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然而,实质上,中国新移民的困境也与南非的社会政策大环境息息相关。南非《劳工法》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以及社会治安问题、警察腐败等社会大环境,成为中国新移民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4.
将来,华人新移民将较之老移民更关注侨乡关系或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最近20年离开中国的华人构成为这种移民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侨乡联系较之老移民更容易界定。与后者相比,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更密切:家庭、朋友、华语、民族。所有这些因素造就了他们对中国的亲近感。在...  相似文献   

5.
史进平 《纵横》2013,(1):17-21
60多年前,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精神抖擞的年轻人。在解放战争最紧张的日子里,他们被抽调到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组成一个小小的编辑部,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谆谆教导下,他们成为新中国新闻工作的先驱,为新中国党的新闻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江苏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山水画派”是为很多人所熟悉的。和“新金陵派”同处于一个时期的,南京还有一个“新金陵花鸟派”,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李味青、赵良翰、韩少婴、张正吟四位已逝的老画家,就是这个画派的代表。他们长期生活在南京民间,自甘淡泊、埋首学问,贫困的生活造就了他们在艺术上的辉煌。他们在艺术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理想,都强调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从艺术流变的风格上看,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门冬 《名人传记》2020,(2):68-73
这是一对为中国飞机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设计师夫妇,男主人翁叫程不时,女主人翁叫贺亚兮。他们因飞机结缘,在飞机设计中夫唱妇随。程不时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喷气式歼击教练机的设计,并在飞机设计领域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而每一个“中国第一”背后,都有贺亚兮付出的心血。童年时期就与飞机结缘2001年7月,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机场正在举行飞行大会,一对七十多岁的中国老人被一群美国人族拥着,登上了中国制造的“初教-6”飞机。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通史教材和政治思想史专著一般都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旧民主主义的,主要理由是,新三民主义没有由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却不是这样看待的。他们早就认为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本文根据他们的观点,试述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在基本性质上的关系,并由此再作些申论。  相似文献   

9.
1997年10月《当代中国志坛诸老纪念文集》出版,书中收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曾三和副组长梁寒冰,指导小组成员董一博、朱士嘉、李志敏、牙含章、陈元方七位当代中国志坛的老领导的纪念文章52篇和生平简介,照片10幅,题词五幅,全书36万字.七位志坛耆英已于1987-1990年先后去世.但他们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的开创奠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尤其是带动全国方志界的同志们奋力拼搏,发展了方志事业.编辑这本《纪念文集》,就是为了尊重前辈,尊重历史,尊重事业.在全国第一届新方志编纂工作即将胜利完成,第二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李铁映组长提出第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第二届志书开始之时,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新形势下,出版这本书,有利于方志界全体同志学习发扬曾三、梁寒冰、董一博等诸老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学习研究他们开创的新方志编纂经验和方志学理论,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圆满结束第一届新方志编纂任务,高水平地开展新方志的续修工作.  相似文献   

10.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的概况,阐释了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他们的适应策略。研究发现,中国新移民在基本价值、家庭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与南非人有明显的冲突,新移民群体对"南非文化"持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具体体现在居住区域、社会交往和通婚等方面。同时,同质性强的中国新移民身处介于同质与异质之间的社会空间,对南非文化仍有明显的隔阂。  相似文献   

11.
陈平  陈红 《文史精华》2011,(8):55-58
从抗战的烽火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的一批美术家和北平、天津的进步画家来到河北石家庄。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使得这里汇集了中国最杰出的一批美术家。他们与武强年画艺人相结合,成立了“冀中年画社”、“大众美术社”.形成了新木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一支劲旅,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传世名作。由此,这里也被誉为“新中国美术的摇篮”。  相似文献   

12.
姜薇 《神州》2011,(3):1-1
21世纪的今天,当代艺术设计不断地蓬勃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由于起步较晚,从形成到发展都深受到西方设计文化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都是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设计。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加深,新观念新方式的介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寻求合理化、创新化的视觉空间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从自身文化角度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其成为当代艺术设计中元素的一种新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2008,(12):68-68
郑振铎、王冶秋等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是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为了弘扬他们为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光荣传统,激励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国家文物局特表彰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等12个单位为“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先进集体。甘肃省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他们又不笨。中国人聪明,如果这事不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的话,他们不会冒险(生产疫苗)。”近曰,杜特尔特通过电视讲话向民众传达对中国疫苗的信心。菲律宾政府计划今年为7000万人接种新冠疫苗。此前,菲政府采购了2500万剂中国科兴“克尔来福”疫苗,首批5万剂将于2月送达。有菲律宾民众对中国疫苗的保护率存有疑虑。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三剑客     
“广西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他们纵横驰骋中国文坛近10年,以不同凡响的创作功力与个性鲜明的优秀作品,引领八桂作家群向全国水平发起连续冲刺,抢滩中国文坛并推动广西文学发展的进程。我始识他们于1997年4月区党委宣传部在邕召开的广西百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的展现国航“国际品质、专业信赖、中国风范”的品牌定位,国航特邀著名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创作了祥云、瑞凤、陶土为主体的国航新航空内饰图形元素,英国JPA设计公司以上述图形元素为核心,融入中国唐三彩、景泰蓝等传统的色彩元素,完成了新航空内饰的整体设计方案。在国航最新引进的747—8飞机上,首次运用新航空内饰的全部设计...  相似文献   

17.
谢阮虹 《世界遗产》2014,(12):45-51
"新中装"突出其"新"字,在面料、款式设计以及服装制作工艺上,都进行了创新,将传统与现代工艺巧妙结合,创造出更适宜穿着又体现中国文化特质的中装新理念。为此,我们采访了"新中装"的主创团队相关设计师、面料商,深度解读新中装的提案、设计及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殖民者便大量开采南美银矿,世界绝大部分白银产自该地区。老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前和中国做生意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了抢手货,他们又没有合适的商品打开中国市场,只好从南美运来白银和中国交易。这  相似文献   

19.
李喜所 《史学月刊》2004,(11):49-56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现代新儒家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归国留学生。这和百年来中国留学生的思想化走向不大协调。本选择冯友兰和吴宓两个典型,通过对他们出国前的化观的解析以及出国后的思想走向和化追求的具体考察,旨在说明出国留学何以反而让他们步入了化保守主义的行列,从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中国留学生与现代新儒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徐强 《名人传记》2020,(3):19-27
他们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两颗明亮的星,一颗在上半场熠熠生辉,引领白话散文潮流,一颗在下半叶光芒耀目,小说、散文、戏剧多体兼擅,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们是一对“亲”师生。一个是中国文学系的名教授,现代文学教育的先驱之一,一个是兴致广泛、生性散漫、沉迷于小说、口味又有些刁钻的中文系学生,相遇在战时中国的著名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