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文先对楹联的产生发展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把楹联与中国古老的汉字联系起来,从字音字形还有修辞角度解读从楹联中折射出来的汉字文化,并对楹联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华遗产》2010,(10):10-10,12,13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造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相似文献   

3.
随着键盘、鼠标时代的到来,提笔写字是一种奢侈,提笔忘字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汉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和积淀,却遭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面对汉字文化冲击,作为汉字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分析汉字文化遭受冲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历史眼光来看待这种冲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初春正午刺眼的阳光下,当孙老师气喘吁吁小跑着到小区门上将一本厚重的个人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送到我手中让我写几句评论时,接过书一眼扫去书名中的"字"字像一颗闪耀的明珠格外吸引我的眼球,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欢快的跳动着的方块字带着文雅质朴的舞姿迎面而来,这些朴素的文字正如面前的作者一样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是那么的自然而富含  相似文献   

5.
戴鹏  杨昱 《神州》2013,(14):221-221
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象形文字,并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字体构成方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汉字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式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站在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的视角审视,将汉字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形式意蕴与现代多元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进行完美的融合,无疑有着其它设计元素、设计方式所不可替代的设计效应,进而推动中国的视觉艺术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发扬中国书法和传播汉字的演变知识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想要学好书法、用好书法,需要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这样才能更深切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神奇魅力。文章将通过剖析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大转折过程,让公众更进一步了解汉字、用好汉字、传承汉字。  相似文献   

7.
<正>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华夏悠久文明的载体。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实现与中国人民的心灵沟通、实现文化对话,并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和工具。弘扬汉字文化,发掘汉字文化的深厚底  相似文献   

8.
刘远东 《神州》2013,(33):162-162
种种原因的影响,韩国文字的去汉字化,无法使用汉字的最大利益——辞义精简。导致严重的外来语过量,新语汇无法藉由固有文化创造的积淀,使语言仅留其形而丧其精魂。如今,韩国已经无法回避汉字对其文化造成巨大影响的问题。汉字作为中韩两国的文化纽带,给韩国的文字、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七大发出“弘扬中华文化.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2007年6月11日,《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化建设的倡议。神家园的建设.提出对城市进行文城市文化、市民精更多体现在公园的建设中。成都自解放以来,60年公园建设成绩斐然,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巨大。附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判形势,展望未来,全面部署了新时期中国文化改革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何文珺 《神州》2012,(16):12-13
河洛故地,曾因雄踞于中原,被称为"天下之中",谓之"中国"从区域概念上讲,它是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入平原,这一大段大河之南的地区,古称河南地,叉称河、洛地。大体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地区。《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作为中华始文化,河洛文化的范畴早已超越了区域的界定,惠泽华夏、彪炳千秋,集中央文化、国京文化、国都文化干一身,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脉与源头。比如标志华夏慧根帝王之学,思想恕渊薮诸子百家及儒释道文化。它的博大精深、璀璨闪耀还体现在源于河南渑池以精荧彩  相似文献   

12.
李子峰 《神州》2013,(3):23-23
黄河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母亲河,是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是海内外华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近百年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内在动力与远大目标。中国文化兼容众善,合而成体,肇始根源,化民成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认知作用、引领作用、推动作用、支撑作用和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化人     
孙海云 《神州》2011,(30):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文化的宗旨仍然是"化"人——以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追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蔚为大观。其中,节俭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一席,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俭,往小里说,涉及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往大里说,关乎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  相似文献   

15.
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