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龙的轨迹     
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令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就有玉龙出土。其玉质为岫岩玉: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成图形;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类。商代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商代玉龙常呈片状,也有少数简状玉龙,如“妇好墓”出上的玉龙就是圆身。这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0,(6)
2000年9月,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发掘清理了6座战国晚期墓葬。其中M14和M15的墓主可能为夫妻,属士一级的贵族。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较为重要的器物有铜提梁壶、玉龙形佩、错金铁带钩、铜六山镜等,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北方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古代玉器的装饰纹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纹(龙形器)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古玉中的龙纹图案起源于远古的图腾,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玉器制作中,龙更是主要的创作题材。商代玉龙,是随甲骨文的形成进行雕琢,因此与甲骨文的龙字近似,商代龙纹(龙形器)的特点是龙身短,尾巴有刃,头部角形似邹角,商代时期玉龙以片状为多,张口为多,到商晚期出现圆雕,早期龙身多为光素,中期出现双勾阴刻线,纹布有重环纹、菱形纹、云雷纹、龙背出脊较密。周代玉龙,角是钱形角,龙身比商代长,尾部刃消失,龙身的图案纹饰比商龙繁密,出现对称图案,线条走势见隙即补…  相似文献   

4.
最近,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到四件青铜器,它们分别是龙凤纹戈、伯礶铜盘、青铜执炉和铜弩机。因其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2000年5月被征调到河南博物院收藏,现分述如下:龙凤纹戈(封二:1)长22厘米、宽10厘米,长条形援,援锋呈三角形,援身扁平而且有脊,下阑侧有两个长条形穿,内呈长方形。此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其援本处浮雕龙凤纹。龙身盘曲呈反“S”形,龙身背部从颈至尾呈鳞片状凸起。凤头与龙头相对,弯曲的凤嘴置于龙身旁,凤眼大而突出,其身呈“U”字形,包围龙身。在凤身后有一浮雕小龙,口含援脊,…  相似文献   

5.
<正>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主要特征是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中线外,两侧也各有一条斜线,并铸有外廓线。其中束腰的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燕地的铸币,亦称燕布。同时,方足布也影响到南方的楚国,在楚地诞生了楚布。本文先叙述三晋、两周的方足布,余者在"燕布和楚布——读先秦布币(六)"中再叙。  相似文献   

6.
东周时期的部分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带盝顶的青铜方座,盝顶中央有青铜管柱,时代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楚式"镇墓兽"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墓中常见的漆木类丧葬器物,其器形一般为带盝顶的方体底座,其上榫接人、神或鸟兽躯首,绝大部分头顶插鹿角。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器形、纹饰、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特征,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认为随葬青铜器座为东周时期跨族群的大区域文化现象,该器物的使用从春秋早期前段延续至战国早期。春秋中期晚段,楚人吸收这一文化的部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楚式"镇墓兽",楚式"镇墓兽"的基本构型可能渊源于青铜器座,二者有着相同的功用,即引载墓主人的灵魂升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燕下都遗址辛庄头30号墓出土的短内式铜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中原地区的铜戈和东北地区的铜戈比较后,可将其命名为短内式铜戈或属于东北系青铜武器的东北系铜戈;按其发达的血槽、短小的内部以及血槽内靠近阑部的双穿分析,与韩国、日本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的祖型都应该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同意报告作者及广大研究者对该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的判断,并结合东北文化区短内式铜戈的年代以及此类铜戈的流布与型式上的演进,进一步推测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而结合文献资料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北方文化区的金属遗物的分析,推测墓主的身份应该与北方民族也有一定关系. 出土的短内式铜戈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与中原地区的铜戈和东北地区的铜戈比较后,可将其命名为短内式铜戈或属于东北系青铜武器的东北系铜戈;按其发达的血槽、短小的内部以及血槽内靠近阑部的双穿分析,与韩国、日本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的祖型都应该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短内式铜戈;同意报告作者及广大研究者对该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的判断,并结合东北文化区短内式铜戈的年代以及此类铜戈的流布与型式上的演进,进一步推测为战国晚期偏晚阶段;而结合文献资料与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北方文化区的金属遗物的分析,推测墓主的身份 该与北方民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封面简介     
《收藏家》2007,(8)
北齐容器高20.5、口径5.1、足径10.1厘米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洪河屯北齐范粹墓出土。黄釉乐舞图瓷扁壶,体扁,上窄下宽,侈口短颈,颈束腰深腹,腹两侧鼓,腰向下敛,平底,底下有椭圆形矮圈足,肩的两侧有圆形穿孔,系穿绳提用,肩上还有连  相似文献   

9.
梁彦民 《考古与文物》2006,(6):78-82,87
殷周青铜器上装饰的双身龙纹,是一种时代感很强的纹样。其主要特征是在一个龙头的两侧,各有一条弯曲的身躯,形成一首双身的怪兽形象。关于这种纹饰的名称,有“双尾龙纹”、“双体龙纹”、“单首双身龙纹”、“双身龙纹”等不同说法。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上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存在于方鼎、簋、尊、卣、方彝等少数器种的口沿与圈足部位;流行时间也比较短,主要在殷末至西周的早期。尽管被作为一种特殊型式的龙纹,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有所涉及,但尚未见有专题研究。为此,我们对殷周青铜器上的双身龙纹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对双身龙纹的年代、在青铜器上出现的寓意以及与环带纹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10.
陶瓷     
陶慈 《文物》1980,(11)
象首扁瓶盛唐瓷器。圆口,扁体,圈足。瓶体两侧各作长鼻象首,正背两面中央饰深目、高鼻的驯狮武士,狮、象之间饰舞球人物,联珠纹将以上各部分相间隔。口沿下、肩部及足部也饰联珠、莲瓣纹(图一)。四足水盂唐代白瓷水盂很多。盛唐时期出现一种四足水盂,直口,圆唇,椭圆腹,平底。腹刻作四瓣弧形,腹至四足贴篦齿状堆纹(图二)。  相似文献   

11.
丁义前 《文博》1989,(1):94-95,92
1985年陕西省汉阴县月河北滨李家台汉代遗址西北约300米处发现一古墓(图一)。县文化馆闻讯后进行了清理,现将出土的一批汉代青铜器介绍如下: 鼎共五件,分二式: Ⅰ式四件。有盖,盖似一球面,上有三个扁条环状钮,钮顶各有一小球状握手,可以倒置。子母口,加盖可以严密闭合。长方竖耳上部外撇,耳有狭长穿孔。圆腹,圜底,三蹄足,足之横截面略呈桃圆形,近  相似文献   

12.
试论徐州出土西汉早期人物画像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4月,徐州市北郊西汉宛朐侯刘埶墓出土一面西汉早期人物画像镜,该镜(M3:67)随葬于墓主刘埶腰部右下方,出土时已断裂为10余块,所幸拼合后完整,直径18.5厘米,缘高0.85、中部厚仅0.15厘米(图一),此镜制作精良。镜的正、背面均有氧化保护层,几无锈蚀。该镜为龙龟合体纽,较为复杂。纽身作龟形,龟背为半圆形龟甲片,龟足向前后外侧伸出,足趾清楚,龟尾向右侧弯曲。龟首为龙首形,张口,圆目。头颈鳞片清晰可辨,从左侧向后弯曲,伏于龟背。镜的纽座呈圆形,直径4.5厘米。座外为4条驰走的虺龙。龙首昂起,张口眦目。龙身以3根线条表示。前2足腾空,右前腿弯曲,  相似文献   

13.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14.
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应国■簋,保存较好,器盖具全。通高22.6、口径18厘米,重4公斤。器身斜直壁,下腹外鼓。兽形双耳,有垂珥。圈足,附三个兽首形矮足。盖顶隆起,中间有捉手,捉手两侧各一长方形镂孔。盖缘和器口缘饰回首长尾鸟纹,间饰两个高浮雕兽首。圈足饰三角云纹(彩版柒:1;图一)。整个造型颇像战国秦汉时期的奁形尊,十分特别。盖内和器内底有相同铭文6行,57字(图二)。铭文为: 隹(惟)王十又一月初吉丁亥, 王才(在)姑。王弗望(忘)(?)(应)公室  相似文献   

15.
光全 《收藏家》2004,(9):32-32
朋友家藏,颇为可观,其瓷品中有一青花人物瓶,更值得大家欣赏品评。瓶高17.8、口径5.3、足径6.3厘米,底足内青花双圈行楷“大明成化年制”。此瓶侈口、丰肩、鼓腹、颈部饰有象耳。肩部有一道弦纹。圈足高深外撇呈喇叭口式。足底凸起为馒头形状,有著述称其为馒心底。此器端庄纤秀,侈口自然,足式稳重。肩上饼状饰物.怡如丽人佩以华美披肩,丰满却不失婀娜。象耳装饰寓“太平有象耳”,此乃古人期盼太平、祈求平安之意。胎质细润洁白,胎体坚致规整,迎光照视器身透亮,所透光亮呈浅杏黄色,底略厚不诱光。  相似文献   

16.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17.
大辛庄遗址出土的一件玉龙,据其形态和装饰风格判断,应为凌家滩文化玉器。本文还收集到几件商代和汉代的凌家滩文化玉龙的仿品。大辛庄遗址发现的玉龙、玉虎在墓葬中的位置与濮阳西水坡发现的蚌塑龙虎相似,二者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蒙阳”布     
“蒙阳”布高4.3厘米,宽2.5厘米,重3.65克。面文左右并列古篆两字,背有竖弦三条,无文字。此布制作精美,无锈蚀,背部微现青绿色,其余为古铜原色,故文字极清晰。此布右首一字作(?),从(?)从下。《说文》:“(?),覆也。从一下垂也。莫狄切。”今俗作幂。又《说文》:“(?)、重覆也。从(?)一。莫保切。”此两字形状接近,读音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头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古文。”《说文》:“(?)、覆也,从(?)豕。莫江切。”按《汗简》豕作(?),亥作(?)或(?)。豕、亥两字在六国文字中形式相同。《说文》:“(?)、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故亥、豕古文为同一字。《汗简》:“(?)”为蒙字,注:“出朱育集字”。此字从冃从亥与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钱币学界有争议的几种东周铸币进行重新探讨后,认为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诸齐刀、铜钱牌与三孔布应分别为战国早期晋国公室、春秋末年齐田氏和战国田齐、战国鄂东南越人及战国末年代王嘉所铸。  相似文献   

20.
《中华遗产》2006,(4):21-21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以龙为祖,惟龙是尊,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的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陶器的龙花纹,玉龙,贝壳摆成的龙。但目前我们对原始龙形变化规律认识还仅限于五千年前的实物资料。伏羲的形象古籍中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的共同点就是指出伏羲氏是蛇身或龙身,人首或人面。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甘肃甘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