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正一 《黑龙江史志》2013,(15):130-131
印顺导师是当代佛学大师,中国出家人中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其人间佛教、禅静思想、中观思想等都是用毕生心血铸就而成。本文拟以印顺导师在其文章中所阐述的因果业报、十二因缘等思想入手,浅谈"因果观"对世俗社会的积极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货币常常铸有地名,这些看似零散纷乱的古地名,应是有系统地组合,例如,以单一国家而言,相同地点分别刻铸在不同类型布币上;全面性来看,将这些地名回归地图后,它们有规律地排列,意味着城市发展具有脉络依寻,它可能基于某种因素或优势而发达壮大,否则,地名不会集中在某些区域。货币是商业的产物,具有流通性,今日在非铸币国挖掘出他区货币,正是流通性之展延。不同体系的货币也会彼此影  相似文献   

3.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剑鸣 《史学集刊》2005,51(3):19-25
历史研究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构历史解释,而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环节是理解。历史学家面对遥远而陌生的过去世界,要对前人抱有“了解之同情”,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贴切的解释。诚然,真正理解前人及其生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但对历史学家来说,理解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愿望,基于这种态度和愿望,研究就会极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调动各种知识和理论资源,以准确地了解前人,避免武断和简单化的评判。当然,“同情”不是同意,“了解”也不是认可。研究要以中性的立场来建构解释,而不能将自己等同于过去事件的参与或辩护人。  相似文献   

4.
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已过去整整两个甲子,这场战争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改变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并对当时乃至于其后的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影响。历史用事实证明"跛足"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更是旧式知识分子在旧秩序范围内求索救国之路的最终完结。这场失败的战争至今看来仍然是创深痛巨,令国人难以释怀……知耻近乎勇,骐骥俟将来。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已非原来的中国,日本也不再是那时的日本,至于朝鲜,更非原来那  相似文献   

5.
甲日巴·洛桑朗杰.一位70岁的历史学者.一个慈祥和蔼的长者.曾经是拉萨北郊一座山庙的宗教上师。他的经历堪称传奇,曾经当过旧地方政府的官员、劳改犯、建筑工人、炊事员、政协委员、文史研究工作者.一个土生土长的拉萨人,一个不穿僧服的修行者。  相似文献   

6.
李维以其巨著《建城以来史》奠定了他在古罗马史学中的卓越地位。他秉承西塞罗的史观,在记述罗马自建城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既强调历史内容的真实可信,又措意于叙事形式的优美动人,历史的真实性与叙事的艺术性成为他历史编纂观的一体两面。李维以精妙的修辞手法具体再现罗马历史时,虽以史料为依据,但有时却为增强戏剧化效果不免夸大其词,偏离了他所追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道教起于汉代北方,六朝时颇盛行。隋以道教年号“开皇”开国。李唐自认老子之后,儿奉为国教。宋仍不衰,徽宗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且致力于道藏的编纂。金元之际,分为南北两宗,教派纷呈,道士多活动于南方。明清及以后,渐次衰落,然影响仍然重大。我国历史,从地理政治学的角度看,本来就是南北对立而又统一的历史,道教自不例外,也可作南北观,已经前人反复指出。本文想就此略作梳理,目的提出文博工作者的部分任务。 大约在西汉,东汉交替之际,方士被称为道士。东汉顺帝时,琅廊道士于吉,说他得神书一百七十卷,号《太平清领书》,其徒宫崇献之于阙;也许是托名于他,他在江南传道,献帝建安五年(200)为孙策所斩。大约与此同时,会稽上虞人称伯阴 撰《周易参同契》三篇,靠在  相似文献   

8.
因果难测     
《山茶》2010,(2):29-29
美国国家植物园内的植物标本馆里陈列着18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干燥植物标本,在那里工作的阿兰.怀特摩尔提供了一些关于橡子的常识。有一年.美国部分地区只有极少量的橡子从橡树上坠落,这一现象被报道为自然危机的警示,甚至有媒体认为这可能是自然灾害的征兆。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地名解释存在因时而异的现象与特点。隋唐时期,茂名县得名解释是以境内河流为主,到宋代以后演变为与晋代道士潘茂相关联,而且后者神化的解释愈益成为主流。文章通过梳理唐宋以来"潘仙"传说的演变,指出潘仙名为"潘茂"而非"潘茂名",进而揭示茂名县是因河流命名,并非因神仙命名。地方社会在地名解释中附会神仙的倾向,是借此表达地方开化已久,谋求与国家整合的正统性诉求。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叙述中的理解与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要解释自己或他人已经历史化了的行为,因此回避不了历史叙述,它成了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作为一位历史叙述者,通过理解个体自身的历史或生存情境,阐发自己的存在与实践目的,即进行历史叙述时,他已经置身于一个历史叙述的循环之中。历史叙述循环从现象上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叙述前的准备阶段,即阅读与历史理解阶段;其二是叙述阶段,即叙述与历史解释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军事活动是地表上的人文现象之一。本文从中国历史上各种地理战略观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地理环境与各种战略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普观是一个时期人们关于科普内涵、功能、对象、任务等方面形成的基本态度和主流意识,受特定时期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对科普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科普史料为基础,以科普四要素——科普语境、科普主体、科普内容和科普受众的特征分析为线索,对建国后我国科普观进行历史梳理。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对党的执政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和“执政为民”的三次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全球历史观”。这一现象是史学家们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变化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反思的结果。“全球历史观”的出现反映了学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历史及其变化的一种新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何平 《史学集刊》2001,2(2):10-14
历史进步观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区别于历史循环论和基督教神学史观的新历史理论。历史进步观念关于世界历史具有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模式以及科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观点构成我们当代历史思维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挑战。他们也批判历史进步观的所谓“启蒙运动构想”。这使得讨论历史进步观的理论内涵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辉格解释》是巴特菲尔德史学立场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作者对辉格派的历史学家做了诸多批判。巴氏认为辉格的历史解释的背后,实际是一种"为了当下而研究过去"的主张,巴特菲尔德虽然一直强调遵循历史事实,但是仍然难以完全否认历史学家主体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作者的骑墙态度是他的求真精神未贯彻到底,从而几乎使他落入虚无主义陷阱的批评者。但是同时也说明历史学本事的复杂性,因此在反应历史事实时,历史学家必须有所抉择。  相似文献   

17.
吴去 《中华遗产》2014,(5):40-59
灭佛,还是留佛? 一位已故正定文化研究者武威振先生曾留下这么一句话:一座正定城,半部佛教史。初闻此言,我稍感讶异。静卧在华北地界的正定小城,既非圣地名都,又非佛教东来的要冲,竟能演说中国佛教文化的半部历史吗?  相似文献   

18.
雷海宗是20世纪中叶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其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观可分为历史观和当代观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特点和地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关系。雷海宗接受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但与斯宾格勒不同,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其他文化除西欧因历史起步晚尚未结束外,皆经形成、发展、兴盛、衰败一周而亡;唯独中国文化却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分界线经历了两个周期,并未灭亡。由殷商西周至五胡乱华为第一周,由五胡乱华至20世纪为第二周。雷海宗关于世界历史上的中国的当代观,是其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观的继续,他一方面沿用斯宾格勒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中国文化第三周的口号。至于中国与西方列强及西方文化的关系与态度,雷海宗指出,我们对西洋文化中的一切不可再似过去的崇拜盲从,而要自动自主的选择学习,并加强对欧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它最早发轫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形成内华夏、外夷狄的民族正统理念,“攘夷”是其主要表现。“攘夷”必须“尊王”,王不尊则夷难攘,尊王则要强调天命。于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王权正统成为正统观的核心内涵,表达君权神授天命观的“历数”、“正朔”等政治概念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尊王”旗号集中反映出这种正统意识。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理念必然反映到文化思想上来,也必然需要文化思想来支持和传承,维护民族正统与政治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由此应运而生。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包含民族正统、政治正统、文化正统三种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孙一飞 《人文地理》1996,11(2):24-27
本文探讨了人地关系观及规划观的历史演变,结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城市规划今后发展方向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