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山里”就是盐池县。盐池县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与陕西定边县相连,南与甘肃环县毗邻。总面积713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进行经济建设活动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使边区真正成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真喜欢". 相似文献
3.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党中央指挥全国抗日斗争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在西势东渐的压力下,中国人渐对民族文化失去信心,转而追求彻底的变革.文字改革,即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主张也是这种反传统倾向的一种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主张越来越政治化,最终一部分共产党人成为这种主张的坚决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进行新文字教育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更试图通过冬学等群众性识字运动推行新文字.陕甘宁边区于1940年开始在冬学运动中进行新文字教育试点,1941年冬学运动期间普及到全边区,然而很快于1942年冬学运动期间再次将新文字冬学实施范围缩小到延安县,随后停止了新文字推行工作.这次推行新文字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从而影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 相似文献
5.
6.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的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①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主要表现为政治动员,即通过动员帮助人们明确斗争的方向,提高民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发动民众积极投身抗日,英勇奋斗。一般来说,民众的政治动员是两个过程的结果:一是在一定社会变迁基础上民众自身社会心理变迁的结果;二是某种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新兴的社会政治集团或势力动员的结果。在抗日战争时期,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国民具备了革命的政治心理,这一点我们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各阶级、阶层民众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就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抗日军队的大后方,也是全国其他根据地学习的榜样。1941年后由于日寇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遇到极大的经济困难,军备、生活物资十分匮乏。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边区政府带领各界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不仅克服了暂时困难,而且有力地保卫了边区抗日政权。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政府还十分重视对“人”的改造和教育,在全边区广泛掀起一场改造“二流子”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领导下模范的、民主的、进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边区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边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在乡村,使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边区妇女取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经济上,妇女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生活方面,摧残妇女心身健康的缠足陋习彻底废除了;妇女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化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妇女组织在各种各样的识字组中,接受识字教育的同时.接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她们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构成与经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边区公营商业数量不多但能力比较强,在承担政府要求的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各“机关商业”形式多样、经营灵活,在担负各机关、学校、部队物资和财政供给的任务中贡献极大。皖南事变之后,公营商业由供给型转为经营型,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经营方式、手段得以进一步丰富,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客观上为克服经济、财政困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的离婚法令体现了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追求,但由于落后的社会现实而在实施中遭遇了困境。对此,边区政府在立法、司法、宣传等方面采取了多种补救措施。在离婚问题上,边区还面临着革命需求与个人权利之间的价值冲突,并在实践中对前者有所偏向。考察边区的离婚法令及其实践,可为今日的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的食盐运销及对边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困难、打破国民党当局对边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政府曾发起了大规模食盐运销活动,这次食盐运销活动基本上是与抗战相始终的,对当时边区的贸易、财政、金融,以及军政机关供给和边区人民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抗战大后方——陕甘宁边区的稳定,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边区的人口流动、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的研究表明:1.边区人口流动频繁,主要是移民和难民人口。占边区总人口的18.7%;还有军事人口和化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对边区的经济、化教育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2.边区民众的民族意识比抗战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妇女缠足等陋习废除了;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参政的权利。3.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工商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在边区已经形成。4.边区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地主受到了极大削弱。贫雇农逐渐减少。富农和中农成为边区的主要阶级成份。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发展工业建设中,对边区建立在私有基础上的私营工业,采取保护和扶持其发展的政策与实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中进行的成功实践.边区私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于配合公营工业的生产和建设,争取实现边区工业日用品的自给自足,促进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领导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因此,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主张。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规范了社会经济秩序,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保护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并为新中国经济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边区农村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是边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边区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赣闽粤边区的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赣闽粤边区向来远离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政治与经济中心,是为三省政治的边缘化地区和社会经济的贫困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区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的进程。抗战军兴,东南各省军政机关、工商企业、学校、避战逃难人员等纷迁赣闽粤边区,给赣闽粤三地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和政治边缘化的边区迎来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 相似文献
17.
改变落后的社会环境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各种类型展览会的主要动机.展览会内容涉及到边区生产建设、文化艺术、学校教育等方面.边区的展览会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根据地特色:为配合当时的中心工作,边区政府通过展览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动员贯穿于展览会的筹备组织过程和展览内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展览会的举办促进了边区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了科学知识,更新了民众的价值观念;拓宽了外部世界对边区的了解;培育了劳动光荣的观念,推动了边区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