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祠堂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利用好祠堂文物建筑,同时研究好、阐释好祠堂蕴含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家国情怀,对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大有裨益。针对鲁西南地区菏泽市和济宁市的祠堂文物建筑做了详细介绍,着重对菏泽市祠堂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经验和前景加以研究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鲁西南地区和其他区域祠堂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祠堂是潮州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潮州处在南海之滨,偏于粤东一角,地理位置偏僻而闭塞,宗法文化非常兴盛,宗族观念深入人心。祠堂是中国宗法文化的重要载体,自明代中期宗族礼仪庶民化之后,祠堂作为构建宗族组织的重要内容,在潮州大规模兴起,民间修祠供祖蔚然成风,宗族祠堂遍布潮州城乡。  相似文献   

3.
刘泽群 《风景名胜》2021,(4):0208-0208
剖析刘氏祠堂建筑的空间特点,试图在现有遗迹中找寻空间特性,以此角度来诠释空间特征。将祠堂建筑空间与宗族权利、环境空间相联系,尝试从空间的角度对此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建置于汉,古来即有“风物繁华之地、衣冠文物之域”的美誉。全县现有国家、省、县三级文保单位40处,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民居建筑。据《泾县古民居名录》记载,该县已登记造册的古民居建筑达1077处,总面积340986平方米。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古代祠堂建筑则是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因工作关系,笔者曾参予调查了泾县现存的所有祠堂,现就这些祠堂的建筑、装饰艺术谈一点浅见,以就教方家。祠堂,源于家庙,是封建统治各级官吏按制度设立的祭  相似文献   

5.
中国祠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祖先崇拜,诞生于周代宗庙,经历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到宋代发展成为家祠,即设置在住处房屋内或房屋旁的家庭祠堂。本文论述了宋代宗族群体的形成,朝廷对宗庙制度的讨论,士庶祭祖出现新形式家祠的特点,朱熹《家礼》对民间祠堂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与单独建立在住处以外、主要设置在首都的唐代家庙不同,和明清时代单独建立在住处以外的宗族祠堂也有区别,宋代家祠处于唐代家庙至明清宗族祠堂的过渡状态。宋代家祠处于中国祠堂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6.
祭祀祖先实际上是一种宗教仪式,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然而,在宋代之前,祠堂与家族祭祀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在宋代士大夫的推动引导之下,祠堂逐渐成为家族祭祀的场所,承担起家族祭祀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相城小志》刊录的《姚少师祠堂记》碑刻,是研究明初重要人物姚广孝的关键史料。但可能由于石碑的漫漶,遂致方志所载碑刻多有讹误,并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研究。本文将新发现的《姚氏祠堂记》与《姚少师祠堂记》进行详细对校,认为这正是《相城小志》所载原碑全文,可填补、纠正志书中的空白与讹误。并利用这一重要史料,对该文的作者以及姚广孝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做了修正与补充。  相似文献   

8.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各种宗教采用兼容并蓄的政策、佛教、道教、伊期兰教等都可以自由传入,具体表现在建筑上就是佛寺、道观、塔及一些民间祭祠堂的修建上。这样太原在元代出现了兴建宗教建筑的兴盛时期,本文对此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常建华 《安徽史学》2018,(2):128-133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祖时间可以分为清明会、冬至会,或统称为祭会。宗族利用祭祖对族人开展教育。祠堂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管理族人的地方,祠堂的维护也是宗族的重要事务。晚清时期的宗族活动显示出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密切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无锡曹家祠堂古建筑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锡曹家祠堂的木构件槽朽和白蚁蛀蚀情况十分严重,彩绘也大部脱落。本文介绍了在维修保护曹家祠堂的过程中使用的现代科技方法,对于保护古建筑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穗港两地祠堂保护现状的分析,对两地祠堂未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何瀚 《丝绸之路》2013,(6):86-88
祠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管理的中心,还兼具民间教化的功能。位于榆中县青城镇的高氏祠堂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年代久远,荫泽流长,堪称研究陇右祠堂文化之标本。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降,中国境内宗族组织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宗族组织的发展相适应,民间社会倾力建设祠堂的积极性高涨。明清时期的官府尤其是清政府对祠堂建设采取鼓励和劝导政策,将之视为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我们从江苏、福建两地祠堂的地域比较中看到:两地宗族祠堂建设中存在诸如众力协作、推崇科第人才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兴建主体上的某些差异,譬如,江苏宗族祠堂建设中的主角是士绅,而福建宗族祠堂建设中则活跃着更多商人的身影。延续到当下社会,福建宗族祠堂建设融入了海外华人力量,于是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态势,而在江苏则较难见到宗祠的踪迹。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徽州祠堂大规模地兴起,宗族精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徽州祠堂制度的形成是祠堂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它突破了古典宗法制以及朱子《家礼》的束缚,包容和反映明代中期前后的社会分化和亲属关系的演变,从而吸引宗族精英主导祠堂建设,推动了明代徽州祠堂及宗族组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王爱侠  李平 《民俗研究》2020,(1):138-145
春节悬挂家堂,是山东广大农村过春节的重要习俗,其主要功用是祭祀宗亲和续家谱。山东昌邑南玉皇庙村在春节所悬挂的家堂,大多采取"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构图形式,是祠堂形制的一种平面化表达;在内容上,家堂上记录着脉络清晰、辈次分明的家族谱系,显示出明确的尊卑有序的宗法伦理观念,因而在祭祀活动中,家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祠堂的功能,故称之为"平面的祠堂"。  相似文献   

16.
展览与空间密不可分,成功的展览应与其所在空间的特性协调统一。在名人祠堂古建中进行展览工作,即应考虑展览、祠堂、古建三者的融合。通过展览的方式,讲述祠堂所祀先贤的事迹,彰显其精神品质。考虑祠堂的基本功能,在展览中设置满足祭祀功能的陈设。注意展览逻辑与古建格局相适应,形式设计与古建风格相符合,保证展陈施工对古建本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李氏宗祠,是泰宁城关李姓家族的祭祀祠堂,为李氏家族供奉祖宗牌位、春秋祭祀祖先及公众看戏、聚会的场所。该祠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东侧,座南朝北,修于清中期,面宽15余米,进深50余米,占地770多平方米,为封火墙护卫的木构架建筑,含门厅(戏台)、回廊、天井、祭拜亭、大厅、后厅和辅房等。  相似文献   

18.
祠堂是中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分为宗祠和官祠两类。宗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祖先而立,如陈氏宗词、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建筑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官祠的建造一般要经官方批准,由民众集资,用以纪念出生于当地的官员或外地人在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  相似文献   

19.
闫晓青 《羊城今古》2000,(1):26-26,25
在广州市广州大道北大坦地二号有一座祠堂式的建筑,也许许多人尚不知晓。如若提起清末爱国将领,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知道的人就不少了。这座建筑就是刘永福主持建造的刘氏家庙。  相似文献   

20.
本论主要将台湾北部新竹、桃园等地客家人居住地区的祠堂。从化人类学及历史学的立场,进行探究客家族群何以坚持中原化及血胤相承的原因,其中特别选择新竹新埔上枋寮的双堂屋刘宅作为例证,主要是刘姓家族不仅在祠堂所在双堂屋的左右发展成围龙屋的型态。其后代子孙更在屋后的山坡地建立了祖塔,作为供奉及保存历代先人“金身”(骨骸)之所,由于刘姓祠堂与祖塔建筑完整呈现其家族对于化与血胤相承的理念,因此举例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