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云 《丝绸之路》2010,(22):60-61
前秦时期,氐族苻氏家族文学家苻融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且文武兼备,是前秦优秀的氐族政治军事统领、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作品《企喻歌辞》广为流传,也有散文辞赋问世,尤其是他的书奏诏令之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余准 《中华遗产》2010,(6):134-149
氐族人苻坚打算倾全国之力,一举灭掉偏安建康的东晋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百万前秦大军输给了兵力不足八万的东晋。古人总结道,“正统”是不可战胜的;现代人则说,落后文明不可能击败先进文明。然而,果真如此简单吗?  相似文献   

3.
前秦苻坚重用前燕降将慕容垂是成功的,慕容垂在前秦的主要功绩是帮助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淝水之败,与慕容垂无关。384年其叛秦自立,是由于淝水战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民族矛盾使然。苻坚重用慕容暐、慕容评则是错误的,给前秦的用人政策造成很坏的影响,带来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4.
新书微讯     
正《定长安》内容简介自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发动政变,占据长安后,整个前秦处于风雨飘摇之势。长安城中,各股势力都变得有如脱缰的野马:有氐族豪强寻衅生事,有先帝苻生与强太后一系死而不僵,更有晋、代、凉、燕等外部势力虎视眈眈。而王猛为苻坚所规划的混六合于一炉的帝王大业,就在这乱局之中缓慢而艰难地展开着……作者:小椴出版:中华书局定价:36.00元  相似文献   

5.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中的“诚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中的“诚信”理念文川在传统思想文化中,“诚信”属于道德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根据当时民族关系形势的需要,将“诚信”提升到政治层面,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姚苌,北燕的冯跋...  相似文献   

6.
正苻生(335-357年),字长生,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前秦景明帝苻健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355年-357年在位。史料记载,苻生自幼独眼,曾狂言触忤苻洪,苻洪命苻健杀之,为苻雄谏止。成年后可力举千斤,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北伐时单骑冲突晋阵,斩将搴旗前后数十,晋军胆裂。即位后暴虐至极,兽性毕露,以残忍手段杀人无数。苻生的祖父苻洪,是略阳(属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氐族人,因为家中的池塘里长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各民族交相杂居,政权更迭频繁。前秦王朝就是这时期氐族人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范围内,民族成分极为复杂。而前秦统治的中心关中地区,随着前秦对外战争的胜利而不断的向关中地区移民,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大量滞留关中地区,从而使的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对前秦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性。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前秦时期关中各民族存在的状况,进而揭示前秦灭亡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8.
常清明 《旅游》2003,(11):28-31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相似文献   

9.
夫人城     
杨晔 《文史月刊》2012,(7):26-26
襄阳城内,有一段城墙,被命名为夫人城。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坚为消灭东晋,重兵围攻东晋重镇襄阳。朱序驻守襄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巴、蜀是先秦时期的两个重要诸侯国,境内生息着不少兄弟民族,其中最强盛的一支,就是氐人。这支民族在古蜀国内居于统治地位。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特别活跃于两汉及南北朝时期。氐人,在五胡十六国中曾先后建立了前秦、后凉两个政权。又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仇池园”、“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封建割据政权。隋唐以后,吐蕃兴起,白马人居住地区处于唐蕃争夺的中间地带。此后,史书记载氐人的活  相似文献   

11.
苻坚灭燕是统一北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经营关东六州(司、冀、幽、豫、并、青,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的全部或大部,江苏、安徽的一部分),是其成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燕是少数民族鲜卑慕容氏建立的一个仅存在34年的政权。苻坚灭燕,是前秦统一北方最关键最重大的一次胜利。这次胜利的取得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2.
受到儒学影响并不断扩充版图的苻坚,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新增了很多州郡,而其在州刺史的选派过程中,呈现出前、中、后三个阶段不同的特征。而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州刺史选派对前秦的胡汉融合以及其衰亡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十月,兵少力弱的东晋军击败了兵多势众的前秦军,创造了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关于苻坚兵败淝水的原因,史学界已有很多论述,但大都侧重于政治上的原因,忽略了军事上的因素。论者或把苻坚的失败归结于前秦的政策和战争的非正义性质,认为失败是必然的;或认为苻坚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兼并统一战争,失败是偶然的。笔者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政治因素固然重要,军事上的原因也不可忽视,仅从政治上分析,未免失之于偏颇。因为战争是血的搏斗,谋略的竞赛,指挥的艺术,战争双方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决定着整个战局。下面,试从军事角度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370年,若不是内部的倾轧与腐败,当可与前秦相颉颃的慕容前燕犤2犦为前秦所灭。淝水战后,受到苻坚优待的前燕宗室在隐忍与等待中揭开了前秦土崩瓦解的序幕。他们的复国运动声势浩大,在北部中国掀起了阵阵波澜。学界对他们在复国运动中的表现、特点等却鲜有论及。事实上,他们的复国运动一开始就形成了两股势力的争衡,且与他们强烈的时代焦虑感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此同时,他们还表现出强烈的归根情结,而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厘清。  相似文献   

16.
正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为了安定军心,司徒、征讨大都督谢安通过与"玄"围棋来显示他的超群镇定。《晋书·谢安传》:"(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原本居住于陇右地区的氐族苻氏带领部落向自关中、中原地区迁徙。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来自西域的佛教文化以及来自,中原地区传统儒道经典、新起玄学思想等均广采博取、为己所用,逐渐成为一个融合多民族文化的文学家族。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苻氏文学家族的文学水平、特色尽管随历史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但汉文化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氐族苻氏文学家族的作品体现出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融合的气质,表现出清雄健爽、质实贞刚的文学风格,显示出各民族文化交融是中国文学繁荣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清初,清一王朝为厂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结束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上目的大封建领主割据,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清廷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仍保留了大批士官及其顿地。采取“废土司,存上目”,达到“以仲制件”的目的,1797年贵州西南地区的“南笼起义”,敲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封建领主制及其经济基础彻底崩溃的丧钟,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正月初五,贵州西南地区布依族人民在王囊仙、韦朝元的领导下,爆发了‘南笼起义”。义军火攻普坪,围攻坝弄…  相似文献   

19.
淝水之战以强秦败于弱晋而告终。苻坚以举兵百万之众而后至亡国,许多人归因于其此役中用兵拙劣。事实上其中原委错综复杂。本文试图通过对当时双方对峙状况、秦晋两国国情及苻坚个人作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其用兵百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末的“新政”,是本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所进行的一次改革。它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实行的措施,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第一次迫不得已而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的破坏封建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些措施、法令、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使早就开始解体的封建经济体制进一步遭到破坏,为已经兴起的民族资本主义造成了新的发展条件。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